第二卷:暗夜淬刃
第十四章:商道入门
江氏集团顶层会议室的落地窗外,都市霓虹如星河铺展,室内却气氛凝重。长条会议桌两端,苏晚晴与江氏高管们相对而坐,面前摊开的苏氏集团财报密密麻麻,像一张无形的网将她笼罩。
“苏氏当前核心业务分为三大板块,地产开发占营收62%,但近半年库存去化率仅18%;奢侈品零售占25%,受竞品冲击,客户留存率跌至70%以下;剩下13%是文创投资,基本处于亏损状态。”江亦辰的指尖划过报表上的红色数据,声音冷静如冰,“你要夺回的,就是这样一个看似庞大、实则千疮百孔的摊子。”
苏晚晴握着笔的手微微收紧,纸上已画满密密麻麻的批注。过去三天,她泡在江氏的资料库,用秦峰教她的“六维认知法”拆解苏氏业务:从业务阶段看,地产板块已进入成熟期,拼的是效率而非规模;从盈利模式看,零售板块过度依赖线下门店,缺乏线上转型布局;从核心指标看,cAc(获客成本)居高不下,cLV(客户生命周期价值)持续走低,这些都是致命隐患。
“我记得你说过,业务的核心是‘谁在什么阶段,用什么方式创造价值’。”苏晚晴抬眸,目光掠过几位面露轻视的高管,“苏氏地产的问题,在于把精力放在拿地上,却忽略了现有楼盘的配套升级,导致老业主流失;零售板块则是产品同质化严重,没有精准匹配不同客户的需求。”
江亦辰眼中闪过一丝赞许,示意她继续。
“我做了竞品分析。”苏晚晴将一份报告推至桌心,“同地段的竞品楼盘,通过引入智慧社区系统,去化率比我们高30%;而头部奢侈品品牌,正通过‘线上私域运营+线下体验店’的模式提升留存率。我们完全可以借鉴这些思路。”
“说得轻巧。”负责财务的张总监嗤笑一声,“智慧社区改造需要巨额投入,线上运营也不是一蹴而就,苏氏现在的现金流根本支撑不起这些动作。”
“所以我们要先找低成本的突破口。”苏晚晴早有准备,翻到报告的第二页,“地产板块可以先从业主最关心的物业服务入手,优化报修流程,增设便民服务站,用最小成本提升业主满意度,带动老带新转化;零售板块则筛选高净值客户,推出定制化服务,提升单客价值,同时试水短视频直播带货,降低获客成本。”
她顿了顿,引用江亦辰教她的管理逻辑:“管理的核心是‘让解决问题的人上位,让制造问题的人离场’。目前苏氏的中层管理大多墨守成规,我们可以成立专项小组,吸纳有创新想法的年轻员工,针对具体问题制定解决方案。”
会议室陷入沉默,几位高管脸上的轻视渐渐转为凝重。他们没想到,这个三天前还对商道一窍不通的“野丫头”,竟能在短时间内搭建起清晰的业务认知框架。
散会后,江亦辰单独留下苏晚晴,将一份文件递给她:“这是苏氏下周的项目评审会资料,顾彦辰和苏语然会推出一个新的地产合作方案,据说能‘起死回生’。”
苏晚晴翻开文件,目光在“城郊文旅小镇”几个字上停留。她迅速拆解这个项目:业务模式是“地产+文旅”,看似新颖,但忽略了城郊交通不便的痛点;核心指标模糊,没有明确的盈利预期和风险评估;竞品中已有类似项目因客流不足而烂尾。
“这是个陷阱。”苏晚晴指尖发凉,“他们想通过这个看似诱人的项目,掏空苏氏最后的现金流。”
“没错。”江亦辰颔首,“商道如战场,比的是眼光和决断。你要学会在复杂信息中抓住核心矛盾,看清每个方案背后的真实意图。”他递给她一本《孙子兵法》,“谈判和格斗一样,既要懂进攻,也要懂防守,更要懂得借力打力。”
深夜的书房,灯光如豆。苏晚晴一边研读兵法,一边复盘白天的会议。她将苏氏的业务流程画成流程图,标注出每个环节的断点和痛点,仿佛在拆解秦峰教她的格斗招式。曾经在设计界的审美与逻辑,此刻竟成了她解读商道的利器——就像设计作品要兼顾美观与实用,商业决策也需平衡风险与收益。
手机震动,是张铭发来的信息:“苏语然已安排人监视你,小心行事。”
苏晚晴回了个“收到”,放下手机望向窗外。霓虹依旧闪烁,却不再让她感到迷茫。商道入门,如荆棘铺路,每一步都充满未知与凶险,但她已不再是那个任人摆布的温室花朵。她手中的笔,既是设计图纸的工具,也是拆解商业迷局的利刃;她脑中的认知框架,既是学习业务的阶梯,也是对抗敌人的铠甲。
下周的评审会,将是她踏入商道的第一战。她必须打赢,不仅为了夺回属于自己的一切,更为了证明,从泥泞中走出的她,远比温室里的娇花更懂如何在风雨中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