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与白虎、燃灯一路跋涉,终于来到了那片熟悉的土地——夏部落。这里,正是他父亲鲧生前生活过的地方,也是他血脉相连的故土。远远望去,部落聚居地依山傍水,虽然简朴,却透着一股勃勃生机。
大禹心中感慨万千,他不再是那个被母虎喂养的婴儿,也不是在草庐中修炼的少年,他现在是一位拥有玄仙修为、肩负使命的人皇。他深吸一口气,带着白虎和燃灯,走进了这片属于他的土地。
燃灯和白虎并未惊扰太多凡人,只在部落边缘寻了一处僻静之地暂居,暗中观察并护持着大禹。大禹则脱去了仙家气度,像任何一个普通的年轻人一样,融入了部落的生活。
他白天跟着族人一起上山打猎,下河捕鱼,下地耕种;夜晚,他则会在燃灯的指点下,观察星象,思考治水之道。他身先士卒,力气大,头脑又灵活,很快就赢得了族人的好感。他看到部落附近的河流时常泛滥,土地干旱时又颗粒无收,心中那份治水的责任感愈发强烈。
他开始利用自己玄仙的微末神通,以及从太玄经和九转玄功中领悟的道理,观察水流,琢磨如何疏导,如何蓄水。他参与修整渔网,改良农具,更是在部落周围,带领族人开凿了几条小小的沟渠,引来了活水,使得一小片土地变得格外肥沃。
这三年时光,大禹与族人同甘共苦,他不仅用仙家的见识改良了渔猎农耕的方法,更凭借着一股韧劲和智慧,带领大家兴修了一些小型的水利设施,有效缓解了部分地区的洪涝和干旱。他的勤劳、智慧和担当,让他在部落中声望日隆。
三年期满,部落原来的首领年事已高,自知大禹是个人中龙凤,且为鲧之子,有德有望,便在部落的议事大会上,正式将首领之位传给了大禹。
大禹接过象征权力的图腾柱,对着族人深深一揖:诸位父老乡亲,大禹承蒙信任,接任首领之位。我定当竭尽全力,带领大家走向更好的日子!”
他上任后,立刻将治水兴农作为首要任务。他大力推广水利建设,亲自带领族人勘察地形,规划河道,加固堤坝,开挖沟渠。他推广抗旱的耕作方法,改良种子,建立仓储。在他的带领下,夏部落的人们齐心协力,部落的基础设施得到了极大改善,粮食产量逐年增加,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也大大增强。
短短数年,夏部落便从一个普通的部落,发展成了附近最繁荣、最稳固的部落联盟中心。人们安居乐业,对这位年轻而英明的新首领充满了敬爱和依赖。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大禹在三年里打下的坚实基础,也离不开暗中护道的燃灯和白虎的默默支持。大禹,正一步步践行着他作为人皇的使命。
大禹在夏部落励精图治,尤其是在水利、防洪、抗旱方面取得的显着成效,如同春风化雨,迅速传遍了周边的部落,最终也传到了当时人族共主——舜帝的耳中。
舜帝,这位以仁德和明察着称的领袖,听闻了这位来自夏部落的首领事迹,心中颇为震动。他治理天下,最头疼的便是水患。他的前任、也是他的继位者尧帝,曾派鲧去治水,结果九年而无功,最终被治罪。而如今,这个名叫大禹的人,竟是鲧的儿子!
舜帝对鲧的失败记忆犹新,但同时也对大禹展现出的能力感到好奇。他深知,治水非同小可,不仅需要决心和力量,更需要智慧和方法。他开始留意关于大禹的更多消息,发现此人不仅实干,而且似乎在治水上有着与乃父不同的思路。
“鲧之子,竟有此能?”
舜帝召集群臣商议,他既想看看大禹是否真有治水之才,也想知道他是否继承了父亲的某些特质,或是完全另辟蹊径。
经过一番考量,舜帝做出了决定。他派遣使者前往夏部落,正式召见大禹。使者传达了舜帝的旨意:并非授予他治水大任,而是要亲自召他入人族都城,进行一番考察,看他是否真有治水之能,以及他的治水理念究竟如何。
接到舜的诏令,大禹心中既感荣耀,又感责任重大。他知道,这不仅是荣耀,更是一次严峻的考验。他父亲鲧治水失败的历史,像一座无形的大山压在他心头。他明白,他必须拿出远超常人的能力和智慧,才能让舜帝相信,他不是他父亲,他能成功。
他辞别了夏部落的族人,向燃灯和白虎交代了几句。燃灯告诉他,此去都城,切莫显露仙家神通,要以凡人之躯、凡人之智应对,这是真正的考验。白虎则叮嘱他,都城人心复杂,要谨言慎行。
大禹深吸一口气,将玄仙修为暂时收敛,只带着一颗为苍生谋福祉的心,踏上了前往人族都城的路。他要去面对的,不仅是舜帝的考验,更是对自身能力的一次极限挑战,以及试图洗刷父亲留下的“失败”印记。
当大禹站在舜帝面前,讲述他对治水的理解时,他的话语朴实而坚定。他摒弃了父亲鲧那一代人试图用堤坝强行堵截洪水的老路,而是提出了一个截然不同的核心理念——“疏导”。
他解释道,洪水如同奔涌的猛兽,一味堵塞只会让它更加狂暴,唯有顺应水性,因势利导,开凿河道,让洪水有路可去,有处可蓄,才能真正平息水患。
舜帝静静地听着,目光中带着审视。他知道,治水非同小可,失败的代价是无数百姓的流离失所。大禹的“疏导”之说,听起来似乎有些冒险,但又不失道理。
而大禹接下来的阐述,更是让舜帝刮目相看。他强调,要实现“疏导”,就必须进行细致的“实地考察”。他愿意亲自踏遍九州,丈量山川,绘制水系图,了解每一处洪水的来龙去脉,而不是坐在宫中空谈对策。他描绘了如何组织人力,如何与各地部落首领沟通,这正是“团结民心”的体现。他深知,治水是天下大事,必须汇聚万民之力,才能撼动这滔天巨浪。
他还特别提到,治水之路必将漫长而艰辛,需要“坚持”二字,要像磐石一样,面对挫折不退缩,面对困难不放弃。最后,他承诺一切从实际出发,“求实”为本,不搞华而不实的工程,只追求实实在在的效果。
大禹这番结合理念、务实精神和人文关怀的治水方略,字字句句都敲打在舜帝的心上。他看到了一个年轻首领眼中闪烁的智慧光芒,听到了他胸中涌动的为民情怀,感受到了他骨子里那股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韧劲。这不仅仅是一个治水方案,更是一个领导者应有的担当与智慧。
舜帝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脸上露出了赞许的笑容。他缓缓起身,走到大禹面前,郑重地拍着他的肩膀:“好!好一个‘疏导’!好一个‘实地考察’、‘团结民心’、‘坚持’、‘求实’!鲧虽败,禹却兴!我信你!”
话音落下,舜帝当场便封大禹为“治水官”,授予他治理黄河水患的全权。黄河,这条桀骜不驯的母亲河,即将迎来一位新的驯服者。大禹恭敬地跪地接旨,心中激荡着责任与使命。他知道,这不仅是舜帝的信任,更是天下苍生的期盼。他抬起头,目光望向窗外那片广袤的土地,黄河的身影仿佛已在眼前。他的治水之路,正式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