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明在晚宴上的发现,让余晚星对陌生客人的疑虑又深了几分。但眼下,商会助力推广的合作才是重中之重。她压下心头的困惑,全身心投入到小吃铺的运营中——毕竟,口碑才是品牌的根基,只有把品质和服务做得更扎实,才能接住商会带来的机遇。
自商会晚宴后,周会长果然兑现了承诺。他不仅在商会的月度例会上,特意将“晚星小吃”作为乡镇特色美食案例进行分享,还安排商会管事带着余晚星,陆续对接了周边三个乡镇的杂货铺老板,达成了代销合作。消息传开后,小吃铺的知名度像长了翅膀一样,迅速扩散到周边乡镇。
每天清晨,天刚蒙蒙亮,小吃铺还没开门,门口就已经排起了长队。队伍里不仅有镇上的熟客,还有不少从邻镇赶来的乡亲。一位从十里外李家庄来的大婶,手里提着一个竹篮,笑着对余晚星说:“余老板娘,我是听我们村杂货铺老板说,你们家的荠菜粥和葱花油饼特别好吃,特意赶早来的,你可得给我多留几份!”余晚星连忙应着:“大婶您放心,保证让您吃上热乎的!”
这样的场景,每天都在小吃铺上演。周边乡镇的乡亲们,有的是赶早集时特意绕路过来,有的是托镇上的亲戚朋友帮忙代购,还有的甚至专门雇了马车,带着一家人来品尝。许亮每天最开心的事,就是给这些远道而来的客人推荐小吃:“阿姨,我们家的紫薯馒头是甜口的,可好吃了!”“叔叔,您要是赶路,我推荐您买葱花油饼,方便携带还顶饿!”
为了满足激增的客流,余晚星不得不调整了营业时间,从原来的卯时开门、酉时闭店,提前到寅时三刻就开始准备,闭店时间也延长了一个时辰。团队成员们虽然忙碌,但看着络绎不绝的客人,脸上都洋溢着满足的笑容。李嫂负责熬制粥品,一口大锅里的荠菜粥刚熬好,转眼就被盛得见底;刘嫂专注制作面点,案板上的面团一个接一个地变成金黄的油饼、松软的花卷;阿强和王哥在打包区忙得不可开交,打包好的小吃堆成了小山;牛婶在前堂引导着顾客,声音都有些沙哑,却依然保持着热情。
许明则承担起了更多的运营工作。他每天都会提前统计前一天的销量数据,根据数据调整当天的食材采购量,确保既能满足需求,又不会造成浪费。他还会主动与周边乡镇的代销点老板沟通,了解小吃的销售情况和顾客反馈,及时将信息反馈给余晚星,以便对产品进行迭代优化。
随着口碑的不断传播,“晚星小吃”不仅成了周边乡镇百姓口中的“美食名片”,还吸引了一些县城里的客人。有一次,一位从县城来的商人,在品尝过小吃铺的荠菜粥和咸香花卷后,对余晚星说:“老板娘,你们家的小吃味道真是绝了!比县城里那些大酒楼的菜还好吃。我想跟你合作,把你们的小吃卖到县城去,你看怎么样?”
余晚星听了,心里又惊又喜。她知道,这是小吃铺向更大市场发展的好机会。但她也清楚,县城的市场与乡镇不同,竞争更激烈,对品质和包装的要求也更高。她笑着对商人说:“这位客官,感谢您的认可。合作的事我需要好好考虑一下,等我有了明确的想法,再与您联系,您看可以吗?”商人点点头:“好!我等你的消息。”
看着小吃铺日益红火的景象,余晚星心里充满了成就感。她知道,小吃铺能有今天的成绩,离不开团队成员的努力,离不开顾客的支持,更离不开商会的助力。但她也清楚,那位陌生客人的身份和目的,至今仍是一个未解之谜,他就像一颗定时炸弹,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带来意想不到的麻烦。
可就在这时,许亮突然跑进来对余晚星说:“娘,外面来了个官差模样的人,说要找您,还说有重要的事要跟您谈。”余晚星心里一惊,不知道官差找自己有什么事,难道是小吃铺出了什么问题?还是与那位陌生客人有关?一种莫名的紧张涌上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