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的创伤尚未抚平,但新的“火种同盟”已在废墟上开始运转。其核心,不再是某个设施或舰队,而是与地球生命网络深度共鸣的林晚。她悬浮于由“摇篮”能量自然构筑的、位于青藏高原上空的意识圣殿中,如同一位新生的盖亚,宁静地注视着她的世界。她的感知超越了物理界限,能同时“听”到海底火山的低吟与火星基地维生系统的嗡鸣。这种全知般的视角带来了力量,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负担——每一个生命的逝去,每一次能量的波动,都清晰印在她的意识中。
沈墨池带领着由人类、“基石”方舟和“荆棘齿轮”顶尖学者组成的团队,对那段从收割者残骸中获取的坐标数据进行了近乎疯狂的破译。进展缓慢,直到他们尝试将“守望者”最古老的几种基础语言逻辑与坐标数据进行叠加分析。如同锈死的锁钥突然转动,一段被层层加密的核心指令浮出水面。其内容并非战术部署,而是一条简洁到冷酷的判定规则——“检测到‘本源协议’偏离度超过阈值。执行‘净化’,重置为初始状态。”
“‘收割者’……是‘守望者’留下的……‘清道夫’?”一位“基石”派系的元老工程师,其电子音因震惊而失真。它们并非外来入侵者,而是守护着某种宇宙基准的自动程序,其目标是将所有偏离“守望者”最初设定的文明(或许特指它们自己的“遗产”,如方舟、摇篮)彻底抹除,回归“纯净”。
这一石破天惊的发现,让同盟内部陷入了更深的震撼与自我怀疑。如果敌人源于自身文明的“原罪”,那么抵抗的意义何在?然而,就在质疑声渐起时,林晚感受到了来自深空的异动。
那个庞大而古老的意识,在接收到她无意中散发出的、关于“守望者起源与收割者真相”的思维涟漪后,第一次传递回了并非扫描或评估,而是带有明确“信息”的回应。
那并非语言,而是一段直接植入理解层的、关于某个遥远星云正在发生恒星诞生与死亡的“实况影像”。影像中,新恒星的引力撕碎了邻近的衰老星体,却在废墟中催生了更加绚烂的星尘与潜在的生命摇篮。这段影像,仿佛是一个隐喻,一个关于“毁灭与新生”宇宙法则的冰冷展示。
紧随影像之后,第二段信息传来。这一次,是一个清晰的时空坐标,位于银河系中心附近某个极度危险的引力混乱区域。坐标附带了一个简单的“邀请”——或者说,一个“测试”。
信息表明,那里封存着“守望者”文明关于“本源协议”与“文明演化模型”最原始的、未经任何修改的设计初衷与初始辩论记录。古老意识似乎是在暗示,答案就在那里。但通往坐标的路径布满陷阱,那是连“收割者”都未曾触及的、属于宇宙本身的危险。
这既是机遇,也是警告。获取真相可能带来解脱,也可能招致更即时的毁灭。
面对这来自深空的、含义复杂的“对话”,新同盟内部产生了分歧。一部分成员认为这是陷阱,当务之急是消化现有技术,巩固防御。另一部分,以沈墨池和陆延昭为首,则坚持必须前往。“不了解疾病的根源,就无法真正治愈它。逃避只会让‘收割者’的威胁永远悬在头顶。”
林晚倾听着所有的声音,她的意识掠过地球的每一个角落,感受着生命在创伤后依然顽强生长的力量。最终,她的意志变得清晰而坚定。
“我们将回应这份‘邀请’。”她的声音通过网络传遍同盟,“不是为了征服或祈求,而是为了理解。理解我们的过去,才能决定我们的未来。但这将是一次探索,而非战争。我们需要的是学者、使者,而非军队。”
章末钩子: 决议已定,一支由各文明顶尖学者与精英(包括沈墨池、陆延昭及数位“基石”派系元老)组成的“真理探寻者”小队开始组建。就在他们为这前途未卜的旅程做准备时,林晚的意识再次被那道古老的目光“触碰”。这一次,传来的不再是影像或坐标,而是一种极其细微的、近乎“期待”的情绪波动,以及一个简短到令人不安的附加信息:“……时间不多了。‘仲裁者’……已察觉异常。” 一个新的、似乎更高于“收割者”的存在名号,让这次探索之旅蒙上了更深的阴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