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伙伴们,大家晚上好!今天晚上,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体内多湿这个现代人的通病吧。
有一位资深的中医专家曾经说过,体内有湿气,是现代人健康的最大隐患。在中医理论中,风、寒、暑、湿、燥、火这六种邪气被认为是导致疾病的主要因素,而其中,中医最为忌惮的就是湿邪。
当我们遭遇寒邪时,可以通过温热的方法来驱散它;当我们受到热邪侵袭时,也可以采用寒凉的手段来消除它。如果有风邪,我们可以通过祛风来缓解症状;有燥邪,就进行润燥;有暑邪,便采取清暑的措施。然而,当面对湿邪时,情况就变得复杂起来了。
使用燥湿的方法来去除湿邪,往往会有八九成的机率损伤津液,这样一来,湿邪不仅没有被除去,反而可能会引发其他问题。所以,在中医领域,除了燥湿之外,还有利湿、化湿、渗湿等多种应对湿邪的方法。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湿邪确实是一个相当难缠的敌人。
而且,湿邪具有很强的渗透性。它从来不单独行动,总是喜欢与其他邪气相互勾结,狼狈为奸。比如,湿邪常常与寒邪相伴,形成寒湿;或者与热邪勾结,形成湿热。这种相互勾结的情况,使得湿邪的致病性更加复杂,也给治疗带来了更大的难度。
湿气遇寒则成为寒湿,这就好比冬天的时候,天空中虽然飘着雪花,但是由于空气干燥,所以并不会让人感觉太过寒冷,即使温度较低,人们也能够适应。然而,如果空气中的湿气较重,那么寒冷的感觉就会被放大,让人觉得格外难受。南方的冬天之所以比北方的冬天更令人感到不适,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南方的湿气比较重,寒湿交加,侵袭人体。
湿气遇热则成为湿热,这就好比夏天的桑拿天,空气中弥漫着大量的水汽,同时温度又很高,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蒸笼之中,闷热难耐,甚至会感到呼吸困难。相比之下,烈日当空、气候干燥的时候,虽然炎热,但至少不会有那种令人窒息的感觉。
湿气遇风则成为风湿,风邪容易祛除,但一旦湿气与风邪相结合,形成了风湿,情况就变得复杂起来。风湿往往是一种慢性疾病,治疗过程相对较长,难以在短时间内彻底治愈。
此外,湿气如果停留在皮下,就会导致肥胖。这是因为湿气会影响人体的新陈代谢,使得多余的水分和废物无法及时排出体外,从而在体内堆积,形成脂肪。肥胖不仅影响外貌,还会对身体健康造成诸多负面影响,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健康问题。
有些人,每天早上七点本应是起床的时间,但他们却依旧感觉困倦不堪,仿佛头上被某种东西紧紧包裹着,让人难以打起精神。不仅如此,他们还会觉得身体仿佛也被某种东西包裹着,使得自己懒得动弹。这种情况下,即便不查看舌头或大便的情况,也能轻易判断出其体内湿气过重。
在中医理论中,有“湿重如裹”的说法。这种被包裹的感觉,实际上就是身体对湿气的一种直观感受,就如同穿着一件洗过却未晾干的衬衫一样,让人浑身不自在。
可以说,湿邪是现代人健康的一大克星,它是绝大多数疑难杂症和慢性病的根源或帮凶。一旦湿邪减少,那些所谓的现代病便会离我们远去,而那些令人厌恶的、慢性的疾病也会失去赖以生存的条件。
那么,该如何应对湿邪呢?如何有效地祛除体内的湿气呢?这将是我后续文章的核心内容之一。毕竟,只有将体内的湿气驱逐出去,我们才能摆脱各种不适,让身体恢复清爽,远离那些恶心的病症。
百病皆由愆(qian)滞生
人体内部的气息有正常和不正常之分,不正常的气息会导致邪气滞留并引发疾病,而正常的气息则会默默运行并逐渐消除疾病。因此,调整不正常的气息使其恢复正常,是治疗外感和内伤各种疾病的关键所在。
当情志郁结时,愤怒的情绪会像树木一样直冲而上,痰液也会随之上升,堵塞肺部,导致自理调节功能失常,脉象不畅。此时,只需宣通肺气,让气息顺畅运行,疾病自然就会痊愈。
脾胃是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脾胃功能正常则气机能够周流不息,若脾胃出现问题则气机会停滞,各种疾病也会随之产生。
外感温热邪气或情志内郁化火,会使津液被熬炼成痰。而痰作为一种有形的物质,很容易阻塞气道,壅滞经络,使人体的枢机失去灵活,升降失调,从而引发各种变症。
清代着名医家王孟英,在临床治疗中常常能取得出人意料的疗效。他在治疗温病时尊崇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的学说,但又有许多自己的创新见解;在治疗杂病时则效仿朱丹溪、喻嘉言、沈尧封,对伤寒病也有深刻的心得体会。虽然他的医学理论非常广博,但在其理论体系中始终贯穿了“运枢机,通经络”的思想,笔者在此对其进行简要阐述。
百病由气生。
王孟英的气化枢机理论,其源头可追溯至《内经》中对气机的相关描述。例如在《素问·六微旨大论》中提到:“升降出入,无器不有。”这表明气的升降出入是普遍存在于各种事物之中的。此外,该篇还指出:“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化收藏。”这意味着气的升降出入对于生命的生长、发育、衰老和终结等过程至关重要,同时也是维持机体生化收藏等正常生理功能的关键。
可以看出,只有当全身各个脏腑的功能相互协调配合,使得脏腑气机的升降出入保持相对平衡的状态时,机体才能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然而,一旦气在体内的运行受到阻滞,或者出现运行逆乱、升降失调以及出入不利等情况,那么脏腑、经络、四肢九窍等部位就会发生各种各样的病变。
王孟英对经典医籍有着深刻的理解和领悟,并且能够结合自己丰富的临床经验,对气化枢机理论进行深入的阐发和运用。他曾经说过:“夫人气以成形耳,法天行健,本无一息之停。”这句话强调了气在人体形成和维持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也指出气的运行就如同天体的运行一样,永不停息。
此外,王孟英还进一步阐述了各个脏腑与气的关系。他认为,性主疏泄的是肝脏,其功能主要是调节气机的通畅;职司敷布的是肺脏,负责将气血等物质散布到全身;权衡出纳的是胃脏,起到调节饮食水谷的摄入和排出的作用;运输精微的则是脾脏,负责将营养物质输送到全身各个部位。这些脏腑都以气为其功能的基础和动力。肝气如果不能舒畅条达,就会郁积而化生火热;肺气如果不能肃降,津液就会凝结成痰;胃气如果不能通畅,就会失去其容纳食物的功能;脾气如果不能升发,就会阻滞其枢机的运转,只要有一气出现偏盛偏衰的情况,就能够引发疾病……并不局限于年老体弱或者年轻力壮的人。这是因为身体中的气有正常和不正常之分,气不正常就会使邪气停留积聚而导致疾病,气正常则能默默运行而使邪气逐渐消散。调整气的不正常状态使其恢复正常,治疗外感和内伤等各种疾病就没有遗漏了。”(《王孟英医案·胀》)
由此可见,他认为气机的愆滞是各种疾病产生的根源,而“调其愆而使之不愆”则是治疗疾病的根本大法。
调理气机的关键在于肺和脾胃。
谈到“调其愆而使之不愆”的方法时,王氏特别强调要调理肺和脾胃的气。他说:“肺既然不能主管清肃,那么全身的气都会阻滞不畅。”所以,要调理气机,就必须宣畅肺气。
就像沈俊扬的妹妹一样,年纪已经超过五十岁了,身体一直都很瘦弱,连续好几个夜晚都无法入睡,病情因此变得十分危急。孟英前来诊治时,发现她眼睛睁着却无法合上,眼泪不停地流,嘴巴张开却无法闭合,舌头也伸不出来,说话声音难以发出,舌苔发黄但并不口渴,水喝下去也咽不下去,双脚冰冷没有温度,手脚抽筋而且疼痛,胸部和膈部感觉像是被木板压住一样沉闷,小便少,大便秘结,身体僵硬不柔软,脉象则是弦细、柔软、涩滞,用力按压时感觉脉象好像消失了一样。
有人怀疑这是中暑,也有人担心这是虚脱。
孟英说:“身体没有发热,神志也不昏迷,这不是中暑;大小便都很困难,咽喉和膈部都有阻塞和沉闷的感觉,这也不是虚脱的症状。大概是因为情志不舒畅,愤怒的情绪像树木一样直直地上升,痰液也随之上升,堵塞了心肺,所以治理调节的功能无法正常运行,脉象的通道也不顺畅。如果错误地服用了补药,那她肯定会死亡。现在只需要宣通肺气,气行通畅了,病自然就会好。”于是开了一个方子,用紫菀、白前、兜铃、射干、菖蒲、枇杷叶、丝瓜络、白豆蔻。果然,一剂药下去就有了效果,四剂药之后病就痊愈了。
此案病情严重,已到了危急的地步,其症状也十分复杂且相互交织。然而,孟英却能精准地抓住“治节不行”这一关键病机,并采用轻淡之品进行治疗。他通过宣展肺气、清肃气道,使得治节之令得以恢复,同时也让肝胆上逆之火和水液凝结之痰都能顺势下行,全身之气得以顺畅流通,最终取得了显着的疗效。
仔细观察孟英所用的宣肺之品,大多都具有轻清的特点。这正如同孟英自己所说的那样:“即使是轻淡之品,也能够治疗重症。”可以说,这个病例非常幸运地遇到了像孟英这样独具慧眼的医生。如果是由一般的庸医来治疗,肯定会一味地盲目进补,导致气机更加壅塞,最终病人恐怕难以救治。
在明清时期,温补学说非常流行,很多医生都不仔细审察病症,只知道一味地盲目进补。孟英对这种滥用温补的做法深感忧虑,因此他极力驳斥道:“只有当五气从外部侵入人体,或者七情在内部扰乱人体时,气机才会滞塞,疾病才会产生。所以,即使是对于极度虚弱的人,一旦患病,就会形成虚中有实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总的原则应该是根据具体的病症来实施宣通清解的方法,而一味地盲目进补,只会让气机更加阻滞,病情严重的人就会有生命危险,病情较轻的人也会形成痼疾。”由此可见,孟英反对滥用温补的观点与其气化枢机的思想是紧密相连、一脉相承的。
脾胃在人体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是气机升降的关键枢纽。如果脾胃功能强健,那么气机就能顺畅地循环流动,周而复始,源源不断。然而,一旦脾胃出现问题,气机就会受到阻滞,各种疾病也会接踵而至。
孟英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他认为脾胃位于人体的中心位置,负责掌管升清降浊的职责。其关键在于保持升降的适度,只有这样,水液才能正常运行。即使有外邪入侵,也能在不知不觉中被消除,无法在体内滞留而引发疾病。相反,如果升降失去平衡,湿气就会产生。这不仅会阻碍气机的升降,还容易招来秽浊之邪,滞留在中焦,扰乱脾胃的正常功能。浊气不能下降,就会导致腹痛呕吐;清气不能上升,就会引发泄泻无嚏。
基于以上认识,展化宣通脾胃之气成为了孟英调理全身气机的又一重要方法。这种方法在霍乱的治疗中,被王氏广泛应用。
例如,陈楚珍的仲媳突然患上了霍乱,病情十分危急,家人急忙邀请孟英前来诊治。据患者所述,昨晚她曾食用过冷鱼,深夜时病症发作,推测是因为寒邪过重所致。家人还在她的脐间贴上了回阳膏,但并未见效。孟英为其诊脉后发现,患者右手脉象滑数异常,口渴,舌苔黄腻。按压其胸部下方,感觉坚硬且疼痛难忍。王孟英曾说过:“呕吐和泄泻虽然频繁,但宿食仍然停滞在膈间,这并非寒症。”于是他开出了一个方剂,其中包含菖蒲、枳实、苏叶、黄连、半夏、竹茹、海蜇、芦菔等药物。患者服用后,一剂药便霍然痊愈。
这个病症虽然发病迅速,但王孟英准确地抓住了宿食留滞、中焦气机阻滞这一关键病机。他通过祛除病邪、展舒气机,使邪气消散,清气上升,浊气下降,从而使病情得到了控制。
饮食不节制,常常会损伤脾胃,成为引发疾病的诱因。王氏曾经说过:“过度食用肥甘厚味,常常会引发痈疽;酒肉等食物充斥肠道,必然会滋生秽浊之气,熏蒸成火,凝聚成痰,蒙蔽人的灵性,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尤其是在时疫流行的时候,这种不节制的饮食更是招致疾病的媒介。如果一个人的脏腑清虚,平素饮食清淡,那么气机就不会被浊物壅塞,邪气也无法停留,即使感受了六淫之邪,也容易消散。只有当体内的浊气已经很重时,疫气才容易被招来,就如同胶和漆相互粘连一样,治疗起来非常费力,而且死亡的人也很多。所以,谨慎对待疾病的人,千万不要贪图口腹之欲。”
此外,外感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内伤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之变,以及痰饮瘀血等病理产物,都能够阻滞人体的气机运行。然而,通过观察王氏的医案可以发现,其中以痰热为病因的患者数量最多。
痰热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现代人普遍喜欢食用肥腻甘甜的食物,这些食物容易滋腻脾胃,阻碍脾胃的运化功能,导致津液不能正常代谢,从而凝结成痰。其次,外感温热邪气,或者情志不舒,郁而化火,也会煎熬津液,使其化为痰液。
而痰作为一种有形的病理产物,具有很强的黏滞性,极易阻塞气道,使肺气不畅;同时,它还会壅滞经络,导致气血运行不畅,使人体的枢机失去正常的调节功能,升降失调,从而引发各种变证。
因此,清热化痰以肃清气道、宣畅气机,是王氏用药的一大特色。他认为,通过清除体内的痰热之邪,可以恢复气道的通畅,使气机得以正常运行,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总之,孟英认为“百病皆由愆滞”而生,而痰热是导致气机愆滞的最主要病因。因此,他主张“调其愆而使之不愆”,即通过调节人体的气机,使其恢复正常的运行状态,这是他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在具体的治疗过程中,孟英强调以舒畅肺、脾、胃三脏之气为主。因为这三脏在人体的气机运行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保持它们的气机通畅,人体的气机才能周流不息,从而避免各种疾病的发生。即使出现了严重的疾病,也能够轻易地消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