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德十三年三月廿三,暮春的雨刚歇,双时共享田的泥土里还带着湿润的气息。“童守传习院” 的枫树下,四十余名资深小小守护者围坐在石桌旁,手里捧着《守岁承诺履约手册》,正逐条核对新年计划 ,对照去年守岁时写下的承诺,他们要把 “邀请天启学员来访”“改进工具手套”“优化共享田种植” 等目标,拆解成可落地的实践任务,更要带着新入学的三十余名学员,开启 “双向守护第一课”,让守护的承诺从纸上走进田间。
辰时刚过,阿海就穿着浅红色 “传习导师” 礼服,站在共享田边的高台上调试时空共鸣镜。镜中天启的传习院也已热闹起来,天启的资深小导师们正带着新学员整理赶海工具,准备按约定来宣德交流。“阿蕊,履约计划再确认一遍,” 阿海拿着计划表,对着身边的阿蕊说,“上午带新学员熟悉共享田,演示‘稻鸭共生’模式;下午接待天启学员,一起改进工具手套;傍晚召开双时协调会,确定共享田优化方案,每个环节都要让新学员参与,让他们明白‘承诺’不是说说而已。”
阿蕊这时正带着队员们给新学员分发 “承诺实践包”。包里装着《守岁承诺墙》照片册、共享田种植手册,还有一副改良中的工具手套样品 ,手套的食指和拇指处加了厚棉垫,魔术贴也加宽了两寸,正是按李爷爷去年的建议改进的。“每个新学员都要认领一项履约任务,” 阿蕊拿着任务分配表,耐心讲解,“比如小辰负责记录天启学员的赶海教学笔记,小妍负责测试新手套的使用效果,大家要在实践中学会‘守诺’,更要学会‘双向守护’。”
新学员小辰捧着实践包,眼睛里满是好奇。“阿蕊姐,我们真的能跟着天启的学员学赶海吗?” 他指着照片册里天启渔村的画面,声音里带着期待,“我在故事集里读过赶海的故事,一直想亲眼看看怎么辨认海鲜。” 阿蕊笑着点头,从口袋里掏出一张手绘的 “双时实践地图”:“不仅能学赶海,我们还要教他们种玉米,以后双时空的学员要互相学习技能,把承诺里的‘互助’变成日常。”
辰时三刻,“双向守护第一课” 正式开始。资深小导师们带着新学员走进共享田,阿海率先来到 “稻鸭共生” 试验区 ,田埂边的竹篱笆上挂着守岁时的照片,照片里小桃给张奶奶戴护膝的画面还清晰可见。“去年守岁时,我们承诺要让更多人学会生态种植,” 阿海指着田里穿梭的雏鸭,给新学员们讲解,“这些鸭子戴着软质脚环,既能吃虫,又不会踩伤稻苗,粪便还能当肥料,这就是‘稻鸭共生’模式。今天大家的任务,就是观察鸭子的活动轨迹,记录稻苗的生长状态,为下一步优化种植方案收集数据。”
新学员们立刻散开,两两一组蹲在田埂边,认真记录着数据。小辰拿着笔记本,一边观察一边问身边的资深学员阿风:“阿风哥,为什么不用农药防虫呀?这样不是更省力吗?” 阿风笑着回答:“这就是守护的意义呀 ,老守护者们说过,守护不仅要顾眼前,还要顾长远。用农药虽然省力,但会污染土壤,以后种出来的粮食就不环保了。我们守承诺,就是要守住这份‘长远’。” 小辰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在笔记本上写下 “守护要顾长远”。
午后,天启的学员们如期通过时空共鸣镜来到宣德。他们带来了晒干的海带、赶海工具,还有渔民长老手绘的潮汐时刻表。“我们按承诺来学种玉米啦!” 天启的小导师阿溪举着赶海铲,兴奋地说,“还带了潮汐表,以后宣德的学员去天启赶海,就能知道什么时候退潮最合适。”
阿海立刻带着大家来到工具房,一起改进工具手套。李爷爷也特意赶来,坐在石凳上指导:“棉垫要缝在掌心位置,这样握工具时更舒服;魔术贴要多缝两道线,不然容易松脱。” 新学员们围在一旁,有的帮忙递针线,有的记录改进细节,小妍还试着戴起新手套,握了握镰刀:“真的比旧手套暖和!握镰刀时也不磨手了,李爷爷的建议太有用了。” 李爷爷笑着摸了摸她的头:“好孩子,守承诺就是要听大家的意见,不断改进,这样守护才能越做越好。”
傍晚时分,双时空协调会在传习院召开。阿海和天启的小导师们一起,对着共享田地图讨论优化方案:“宣德的旱稻区可以增加玉米套种,提高土地利用率;天启的海稻区可以引入宣德的艾草防虫技术,减少海盐使用;还要开通双时物资‘绿色通道’,让新鲜蔬菜和海鲜能更快互通。” 新学员们也纷纷发言,小辰提议:“我们可以在共享田旁建一个‘承诺实践墙’,把每次履约的成果都贴上去,这样大家就能看到承诺是怎么实现的。”
阿海立刻采纳了这个建议,当场让队员们准备木板和颜料,明天就开始搭建。“承诺不是一次性的行动,而是长久的坚持,” 阿海对着双时空的学员们说,“从今天起,我们要把‘履约’变成传习班的传统,每完成一项承诺,就记录一次成果;每有新学员加入,就上一堂‘承诺课’,让双时空的守护,永远走在‘诺’与‘行’的路上。”
离开传习院时,夕阳的余晖洒在共享田上,给刚冒芽的玉米苗镀上了一层金色。新学员们拉着天启学员的手,兴奋地讨论着下次交流的计划,资深小导师们则在整理当天的履约记录,准备贴进《履约手册》。阿海看着眼前的场景,心里满是感慨 ,从去年守岁时的承诺,到今天的落地实践,从资深学员的带领,到新学员的参与,双向守护的种子正在慢慢发芽。
“明年春天,我们要把履约成果整理成《双时守护履约报告》,放进传世阁,” 阿海对着身边的阿蕊说,“还要邀请双时空的居民来参观,让大家看到我们是怎么把承诺变成行动的。更要把‘承诺履约’纳入传习班的考核,让每个学员都明白,守护不仅要有爱心,更要有担当。”
阿蕊点点头,手里摩挲着改良后的工具手套,棉垫的温度透过指尖传来,暖暖的。“还要教新学员写‘个人履约计划’,” 她说,“让他们从入学第一天起,就知道自己的每一个承诺都要落地,每一次行动都要负责任。这样,双时空的守护之路,才能走得更稳、更远。”
晚风拂过共享田,玉米苗的叶子轻轻晃动,像在为新程欢呼。阿海知道,这场履约行动与新学年开班,不是结束,而是 “童守双向守护” 的新落地 ,当承诺变成可操作的实践,当新学员接过守护的接力棒,当双时空的互助从 “约定” 变成 “日常”,双时空的守护之路,终将在一代又一代孩童的 “诺” 与 “行” 中,走向更坚实、更温暖的未来,让枫山与蓝海的情谊,永远在春日的实践里、履约的行动中,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