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风带着燥热,吹得人心头发慌。李晓东站在镜子前,手里捏着一张薄薄的硅胶面具——这是系统奖励的百变面具,能完美贴合脸型,改变容貌气质,连声音都能微调。旁边放着一套灰色的干部服,熨帖笔挺,口袋里揣着系统新给的身份证明:“陈志远,电子工业部特聘工程师,专攻无线电技术。”
今天他要去电子工业部一趟。赵刚那边传来消息,彩色电视机的技术资料已经引起了高度重视,但研发团队在显像管材料上遇到了瓶颈,几次试验都失败了,急得团团转。李晓东空间里恰好有相关的材料配方和工艺参数,这些东西若是直接拿出来太扎眼,只能用“陈志远”这个身份,以技术指导的名义送过去。
戴上面具,镜中的人瞬间变了模样。眉眼变得更深邃,鼻梁高挺了几分,下巴线条硬朗,气质沉稳中带着几分书卷气,完全看不出李晓东原本的影子。他对着镜子试了试声音,低沉浑厚,带着点北方口音,和“陈志远”的籍贯信息对上了。
“还行。”他满意地点点头,换上干部服,拎起一个黑色的公文包——里面装着伪装成“研究手稿”的资料,出门骑上了那辆半旧的自行车。
电子工业部在长安街附近,一栋灰砖小楼,门口有哨兵站岗。李晓东拿出身份证明,哨兵仔细核对后,敬礼放行:“陈工程师,赵参谋在三楼会议室等您。”
“谢谢。”李晓东微微颔首,步伐沉稳地走进大楼。楼道里人不多,偶尔有穿着白大褂的科研人员匆匆走过,空气里弥漫着淡淡的焊锡味和纸张的油墨香。
三楼会议室的门虚掩着,里面传来激烈的讨论声。李晓东推开门,十几双眼睛齐刷刷地看过来。赵刚第一个站起来,热情地迎上来:“陈工程师,可把您盼来了!”
“赵参谋客气了。”李晓东伸出手,声音平稳,“路上有点堵车,来晚了。”
“不晚不晚,快请坐。”赵刚把他拉到主位,向众人介绍,“这位是部里特聘的陈志远工程师,在无线电和显像管技术上有很深的研究,特意请他来给咱们指点迷津。”
会议室里的人都是国内顶尖的电子专家,起初还有些怀疑,但看到李晓东从容不迫的样子,又听赵刚说得郑重,都客气地打招呼。一个头发花白的老专家扶了扶眼镜:“陈工程师,我们在显像管的荧光粉材料上卡壳了,试了好几种配方,发光效率都达不到要求,您给看看?”
李晓东接过他们递来的实验报告,快速翻阅着。上面的公式和数据密密麻麻,思路是对的,但在材料配比和烧制温度上有明显偏差。他放下报告,拿起笔,在纸上画出一个新的分子式:“问题出在稀土元素的配比上,你们用的是镧系混合稀土,其实可以试试单独提取铕元素,再加入百分之三的钇,发光效率能提升至少百分之四十。”
老专家眼睛一亮:“铕元素?我们试过,但纯度不够……”
“我这里有个提纯工艺。”李晓东又写下一串工艺参数,“用萃取法,分三次提纯,纯度能达到百分之九十九点九。”他写的正是空间资料里的成熟工艺,简单高效,适合当前的设备条件。
众人围过来看,低声讨论着,脸上的怀疑渐渐变成了惊叹。一个年轻的工程师忍不住问:“陈工程师,您这工艺……是怎么想到的?太巧妙了!”
“偶然看到的国外文献,自己琢磨了几年。”李晓东半真半假地说,语气平淡,仿佛只是随口一提。他知道,越是云淡风轻,越不容易引起怀疑。
接下来的两个小时,李晓东耐心地解答着众人的问题。从显像管的结构设计,到电子枪的发射效率,再到整机的电路集成,他都讲得条理清晰,深入浅出,偶尔还会在图纸上画出几个关键部件的改进方案,每一个建议都切中要害。
老专家越听越激动,最后紧紧握住李晓东的手:“陈工程师,您这真是雪中送炭啊!有了您这些指点,我们至少能少走三年弯路!”
“只是尽点绵薄之力。”李晓东抽回手,拿出公文包里的“手稿”,“这里有些我以前的研究笔记,或许对你们有用,留下吧。”
笔记里详细记录了彩色电视机的核心技术细节,从材料配方到生产流程,甚至还有几个关键设备的改良图纸,都是当前最急需的。赵刚接过笔记,翻了几页,激动得手都在抖:“陈工程师,这份礼太重了!我代表部里谢谢您!”
“都是为了国家的电子工业。”李晓东站起身,“该说的都说得差不多了,我还有事,先告辞了。”
“我送您!”赵刚连忙跟上。
走出大楼,赵刚紧紧握着李晓东的手:“陈工程师,您真是我们的贵人!回头我一定向上级汇报您的贡献!”
“不必了。”李晓东摇摇头,“我只是个技术人员,不爱掺和这些。以后有技术问题,可以打这个电话找我。”他递给赵刚一个虚拟的电话号码——系统提供的,能转接他的真实号码,却查不到来源。
“行,我懂。”赵刚是个聪明人,立刻明白他想低调,“您放心,今天的事,我们绝不外传。”
骑上自行车,李晓东拐进一条僻静的胡同,找了个没人的角落,摘下面具,换回自己的衣服。脸上沾了点硅胶残留的胶痕,他用随身携带的湿巾擦干净,长舒了一口气。
扮演“陈志远”并不轻松,既要展示足够的专业能力,又不能显得过于惊世骇俗,还要时刻提防被人看出破绽,精神一直紧绷着。但看到那些专家欣喜的眼神,想到彩电技术能早日突破,他心里又觉得无比值当。
路过一个供销社,他进去买了些冰棍,用纸袋提着。回到三进四合院时,孩子们正在院里疯跑,满头大汗。看到他手里的冰棍,立刻围了上来。
“爸爸,给我!给我!”大毛跳得最高。
“都有,排队。”李晓东笑着把冰棍分给孩子们,又给秦淮茹她们每人递了一根。
“去哪儿了?这么热的天。”秦淮茹接过冰棍,用手帕给他擦了擦额头的汗。
“去朋友那聊了会儿天。”李晓东含糊地说,坐在廊下的竹椅上,看着孩子们舔冰棍的馋样,心里的疲惫一扫而空。
娄晓娥拿着那本《射雕英雄传》走过来,坐在他身边:“看你好像有点累,是不是没休息好?”
“没事,就是有点热。”李晓东笑了笑,“书看完了?我那还有《倚天屠龙记》。”
“真的?”娄晓娥眼睛一亮,“太好了!赵敏太飒了,我喜欢!”
何雨水和秦京茹也凑过来,听着他们聊小说,时不时插句话,院里充满了欢声笑语。秦淮茹靠在李晓东肩上,手里的冰棍慢慢融化,滴在地上,像一颗颗透明的珍珠。
李晓东看着眼前的热闹景象,心里一片安宁。白天的“陈志远”是为了家国大义,戴着面具负重前行;此刻的李晓东,才是真实的自己,守着家人,享受着平淡的幸福。
这两种身份,一个在明,一个在暗;一个为家国,一个为小家。看似矛盾,却殊途同归——都是为了守护自己珍视的一切。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满院子,给每个人的脸上都镀上了一层温暖的光晕。收音机里传来晚间新闻的播报声,孩子们的笑声、女人们的说笑声、远处的蝉鸣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最平凡也最动人的生活画卷。
李晓东知道,“陈志远”这个身份或许还会用到,但无论未来有多少风雨,他都会守护好这份平凡的幸福,也会尽己所能,让这个国家变得越来越好。因为他知道,只有国家强大了,小家才能真正安稳。
夜色渐浓,院里点起了煤油灯,昏黄的灯光下,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饭,其乐融融。李晓东看着秦淮茹温柔的笑脸,看着孩子们狼吞虎咽的样子,心里无比踏实。这,就是他想要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