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风山脉友好合作与发展框架协议》的签订,标志着“星穹一号”前哨站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来自各方的资源、人才和信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这里汇聚,原本略显冷清的山坳,如今俨然成了区域性的经济与文化枢纽。
王磊的“一号标准化生产车间”已经扩建到了三号,产能大幅提升,不仅能满足“万宝阁”的订单,还能为合作商会进行贴牌生产。
玄云宗和金刀门派来了更多弟子学习“先进生产管理经验”,一个个穿着统一的工作服,在流水线前操作仪器,画风越发朝着“异界富士康”的方向狂奔。
然而,沈墨霆并不满足于仅仅在器物层面产生影响。他深知,真正深度的融合,必须触及思想和方法的层面。
于是,一个名为“星穹道法研究与交流中心”的机构悄然成立。
沈墨霆亲自担任中心主任,并拉来了对此似乎有点兴趣的蓝逸轩担任名誉主任。
中心成立的第一个项目,就充满了争议——“基于大数据分析的个性化修炼路径优化研究”。
通俗点说,就是试图用蓝星的数据建模和分析方法,为修士量身定制修炼方案。
消息一出,不仅在本地修士中引起了轩然大波,连蓝星小队内部都有人表示怀疑。
林晓风直接吐槽:“老沈,你是不是玩游戏玩魔怔了?修炼这玩意儿还能数据化?这又不是加点!”
苏小婉也持保留态度:“每个人的灵根、体质、悟性都不同,甚至心境起伏都会影响修炼,怎么可能用冷冰冰的数据算出来?”
就连王磊也觉得这事有点悬:“院长,修炼涉及的因素太复杂,很多变量难以量化,比如‘道心’‘顿悟’这种东西,我们目前的模型恐怕……”
面对质疑,沈墨霆却信心满满:“我知道这很难,但不试试怎么知道?我们不需要一开始就算准所有,哪怕只能优化灵力运转效率、减少走火入魔的风险、或者更精准地匹配功法,就是巨大的进步!”
他说服众人的理由很简单:看看我们带来的东西,哪一样在最初不被认为是“奇技淫巧”?结果呢?
他首先拉来了最不可能配合的“样本”——蓝逸轩。
“蓝主席,您修为高深,道心坚定,是验证我们模型最好的‘对照组’。”
沈墨霆拿着一个连接着各种传感器的特制头戴设备,笑容可掬,“只需要您在日常修炼和施展剑诀时佩戴这个‘灵能动态捕捉仪’,我们收集一些基础数据就好。”
蓝逸轩看着那个造型古怪的设备,眉头微蹙。让他一个元婴剑修戴这玩意儿,感觉像是被当成实验室的小白鼠。
沈墨霆赶紧补充:“这也是为了探索剑道新的可能性嘛。说不定数据分析能发现您自己都没意识到的能量运转细节呢?”
或许是“探索剑道新的可能性”这句话打动了蓝逸轩,他沉默片刻,最终还是面无表情地接过了设备,戴在了头上。
那冷峻的面容配上充满科技感的头戴设备,反差感强烈到让林晓风差点笑出声,又赶紧捂住嘴。
随着蓝逸轩进入修炼状态,指挥中心的大屏幕上开始疯狂滚动起令人眼花缭乱的数据流:灵力在经脉中的实时流速、不同属性灵气的吸收效率、剑意勃发时的能量频谱、甚至心率、脑波(经过灵能适配)的细微变化……
王磊带领的技术团队紧张地记录、分析、建模。
几天下来,他们虽然还远未能解析蓝逸轩剑道的核心奥秘,但却真的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
比如,蓝逸轩在施展某些特定剑诀时,其灵力输出的波动曲线并非完全平滑,而是在几个关键节点有着极其细微、但高度一致的“谐振峰”。
这些谐振峰似乎能引动周围天地灵气的协同振动,从而放大剑诀威力。这是传统内视法极难察觉的细节。
又比如,通过对比蓝逸轩心境平和与凝神对敌时的脑波图谱,发现其“入静”状态下的某个频段脑波活跃度与周围灵气的亲和度呈正相关。
这些发现虽然初步,却让王磊等人兴奋不已。这证明修炼过程并非完全不可量化!
有了蓝逸轩这个“标杆”的数据,研究中心的胆子大了起来。
他们开始招募自愿参与研究的本地修士,从炼气期到金丹期都有。
起初,参与者大多抱着好奇和试试看的心态。但当第一批根据初步分析给出“修炼建议”(比如调整某个功法的灵力运行节奏、在特定时辰吸收某种属性的灵气效果更佳)的修士,真的感受到了修炼速度的细微提升或者瓶颈的松动时,“大数据修仙”的名声一下子打响了!
虽然依旧有很多保守派修士嗤之以鼻,认为这是“舍本逐末”、“道将不道”,但越来越多的年轻修士,尤其是那些资源有限、渴望快速提升的散修,开始主动寻求数据支持。
黑岩城甚至出现了山寨版的“算命App”,号称也能通过几个简单问题“测算”修炼吉凶,结果自然是被王磊的正版算法碾压。
林晓风看着研究中心门口排起的长队,摸着下巴对苏小婉说:“没想到啊,爹爹居然成了咱们‘大数据修仙’项目的首位形象代言人……虽然是被迫的。”
苏小婉看着屏幕上那些复杂的数据曲线,难得地没有反驳,反而若有所思:“好像……是有点道理。至少帮我找到了之前控火时几个一直没注意到的能量浪费点。”
沈墨霆看着这初步成功的景象,心中盘算着更远的未来。
当数据积累到一定程度,模型足够精准,或许真的能诞生出一种融合了科学方法论与传统修真智慧的、全新的修炼体系?
而一直默默配合的蓝逸轩,在拿到一份关于他剑意与周围空间能量交互的详细分析报告后,独自在静室中沉思了许久。
报告中的一些数据,似乎触动了他对“寂灭”与“生机”转化的某根弦。
技术的渗透,正在以另一种更潜移默化的方式,改变着这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