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溪村有个老规矩:白事堂不让家猫进,丧期绝不能让猫碰着尸体。村中老人说,猫通阴灵,若让猫近了逝者身,恐会引发尸变,祸及家门。
村东头的林老伯最是信这个,每逢村中有丧事,他总要再三检查灵堂内外,确保半根猫毛都不见。林老伯自家养了只大黄猫,唤作“元宝”,平日疼爱得紧,可一到守丧之时,必把元宝锁得远远的。
这年秋深,林老伯的老伴林大娘一病不起,没几日就去了。林老伯悲痛欲绝,在院中搭起白事堂,将老伴安置在棺木中,亲朋好友皆来吊唁。
林老伯强打精神安排丧事,第一桩便是把元宝关进后院柴房,又特意嘱咐儿子小林:“看好那猫,万不能让它跑进灵堂。”
小林不解:“爹,这规矩到底怎么来的?我看别村也没这般忌讳。”
林老伯叹气道:“你年轻不知事。我小时候听你太爷爷说,早年间村里有户人家办丧事,夜里守灵的打盹,让一只黑猫跳上了棺材。那猫从尸体上跃过,顿时电闪雷鸣,原本躺着的死人竟直挺挺坐了起来!”
“后来呢?”小林忙问。
“那户人家后来连连遭灾,不过半年就家破人亡了。”林老伯压低声音,“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横竖就这两日,好生看着元宝便是。”
头一夜相安无事。第二日黄昏,吊唁的宾客渐少,林家上下连日劳累,都有些支撑不住。小林媳妇炖了参汤让大家提神,偏偏忘了给后院的元宝送食。
夜深人静,元宝饿得慌,竟从柴房窗缝挤了出来,悄没声地溜到前院。灵堂里烛火摇曳,林老伯支着头在棺材旁打盹,两个守夜的后生也在门外歪着打瞌睡。
那猫蹑手蹑脚溜进灵堂,一眼看见供桌上的鱼牲,轻巧跃上,叼起一条小鱼就要跑。恰在此时,一阵风吹得烛火乱晃,元宝受惊跳下供桌,不偏不倚正落在棺木边缘!
林老伯猛然惊醒,正见元宝站在棺材边上,嘴里还叼着那条鱼。他吓得魂飞魄散,大喝一声:“孽畜!”
元宝被这一吓,慌不择路,竟纵身一跃——从棺材上方飞掠而过!
说时迟那时快,原本平静的灵堂突然阴风大作,烛火全灭。黑暗中只听“咚”的一声闷响,似是有什么重物落地的声音。
门外守夜的后生赶紧掌灯进来,灯光一亮,众人皆倒吸一口凉气——棺材里的林大娘,竟直挺挺地坐了起来!
“尸变了!”不知谁喊了一声,灵堂顿时乱作一团。人们连滚带爬往外逃,只有林老伯愣在原地,面如死灰。
小林强拉着父亲要退,林老伯却甩开他的手,颤声道:“你们快走,我守着。她是我老伴,便真是尸变,也不会害我。”
众人退到院中,远远望着灵堂不敢近前。只见林老伯一步步走向棺材,声音哽咽:“老婆子,是你回来了吗?”
那坐起的“尸体”忽然动了一下,发出微弱的声音:“老头子...我这是在哪?”
林老伯顿时呆若木鸡——这声音分明是老伴平时的语调!
壮着胆子凑近一看,只见林大娘面色如常,眼神迷茫,全然不似传说中的僵尸模样。林老伯又惊又疑,伸手探了探鼻息——竟然有热气!
“快!快去请李郎中!”林老伯朝外喊道,“人活过来了!”
原来林大娘前日只是昏死过去,气息微弱难以察觉,家人误以为她已去世。方才元宝跳上棺材时,正巧重重踩在她胸口上,这一压竟阴差阳错让她咳出了堵在喉中的痰,一口气缓了过来。
李郎中赶来诊脉后连连称奇:“真是造化!大娘这是回光返照...啊不,是起死回生了!脉象虽弱,却已有生机!”
林家上下喜极而泣,忙把林大娘抬回房中休养。一场丧事转眼成了喜事。
事后,林老伯抱着元宝久久不语。村里老人都说猫近尸会引发灾祸,谁知他家的猫却反而救了人命。
村中最有学问的程先生听闻此事后,捋须笑道:“老话传了千遍,未必就是真理。猫能通灵不假,然通的是哪般灵性,却难说得很。依我看,这猫不是近尸,而是知主。它知主人未逝,特来相救呢。”
自此,柳溪村依然遵循“家猫不进白事堂”的老规矩,但多了个新讲究:若老人病逝,必请郎中再三确认;而家中所养猫犬,也不再一味驱赶,因为它们或许比人更知生死真相。
林老伯家的元宝从此成了村里的“福猫”,有人说它眼中能看到人看不到的东西。而林大娘又多活了整整十二年,无病无痛,善终而逝。
她走的那天,元宝安安稳稳蹲在院墙上,望着白事堂方向,轻轻“喵”了一声,仿佛在与主人作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