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显生宙中生代三叠纪时期的气候规律 :
三叠纪是显生宙中生代的第一个纪,距今约2.52亿年至2.01亿年,是地球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过渡时期。在这一阶段,地球从二叠纪末期的生物大灭绝事件中逐渐恢复,气候系统也经历了显着的变化。三叠纪的气候规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大陆分布、海洋环流、火山活动以及大气成分的变化。以下将从全球气候背景、温度变化、降水模式、极端气候事件等方面,详细探讨三叠纪的气候特征及其演变规律。
全球气候背景:泛大陆的影响
三叠纪时,地球上所有陆地几乎连成一片,形成超级大陆——泛大陆(pangea),其中心位于赤道附近,而周围被广阔的泛大洋(panthalassa)环绕。这一独特的地理格局对全球气候产生了深远影响。由于陆块高度集中,内陆地区远离海洋,导致大陆性气候极其显着,季节性温差大,干旱带广泛分布。而海洋对气候的调节作用相对较弱,使得泛大陆内部形成了大片的极端干燥环境。
从赤道到两极,三叠纪的气候呈现出明显的分带性。赤道地区由于强烈的太阳辐射,形成高温环境,但降水分布不均,部分地区因远离海洋而极为干旱。中纬度地区季节性变化显着,而高纬度地区则相对温和,可能存在季节性冰冻,但总体上比现代更温暖。
温度变化:从极端温室到相对稳定
三叠纪早期的气候仍然受到二叠纪末期大规模火山喷发(如西伯利亚大火成岩省)的遗留影响,大气中高浓度的二氧化碳导致强烈的温室效应,全球气温较高。这一时期被称为“超级温室”气候,尤其是在早三叠世,地球经历了一段极端高温期,部分地区的平均温度可能比现代高出610°c。这种高温环境导致陆地生态系统以耐旱植物为主,如裸子植物和早期蕨类。
进入中三叠世后,随着火山活动减弱,气候趋于稳定,但仍然比现代温暖。晚三叠世时,全球气温有所波动,可能与局部火山活动和碳循环变化有关。值得注意的是,三叠纪的极地地区几乎没有永久冰盖,这表明当时的地球整体处于无冰或极少量冰的状态。
降水模式:季节性干旱与季风系统的雏形
受泛大陆的庞大规模影响,三叠纪的降水分布极不均匀。大陆内部远离海洋,水汽输送困难,形成了广阔的沙漠地带,如现今北美和欧洲地区发现的红色砂岩地层,就是典型的干旱环境沉积物。这些地区的年降水量极低,可能类似现代的中亚或撒哈拉沙漠。
然而,靠近海岸线的地区仍然有一定的降水,尤其是在大陆边缘,可能受到季节性风系影响。部分研究表明,三叠纪可能已经出现了早期季风系统,尤其在泛大陆的东缘,季节性降水较为明显。此外,某些低洼地区可能形成短暂的湖泊或湿地,成为动植物的重要栖息地。
极端气候事件:干湿交替与短期波动
尽管三叠纪整体气候较为温暖,但仍然存在短期的气候波动。例如,在早三叠世末期,部分地质记录显示短暂的降温事件,可能是由于大规模火山喷发后的气溶胶效应,遮挡阳光导致气温短暂下降。此外,碳同位素研究表明,三叠纪中晚期可能发生过多次碳循环扰动事件,这些事件通常与气候突变相关,可能导致局部地区的生态系统崩溃。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干湿交替周期。在一些湖相沉积记录中,可以看到反复出现的湿润期和干旱期,这可能与地球轨道参数(米兰科维奇周期)的变化有关。湿润期时,降水增加,湖泊扩张,植被繁茂;而干旱期时,水体收缩,风成沉积增多。
海洋气候:表层温暖与深层环流受限
三叠纪的海洋气候同样受到泛大陆分布的影响。由于缺乏大规模的海陆交错,洋流系统相对简单,主要依赖赤道地区的表层暖流和极地冷水的有限循环。泛大洋的表层水温较高,尤其是在低纬度地区,可能达到30°c以上,而深海环流较弱,可能导致部分海域出现缺氧事件。
此外,三叠纪的海洋酸度可能较高,因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分压较高,部分溶解于海水,形成碳酸,影响海洋生物的钙化过程。这一点可以从某些海洋生物(如双壳类、菊石)的壳体化石中得到印证。
总结:三叠纪气候的独特性
三叠纪的气候系统是一个复杂而动态的体系,既受到地质构造的宏观控制,又受到短期事件的影响。泛大陆的存在使得全球气候偏向极端大陆性,干旱广布,但局部地区仍存在降水差异。温度整体偏高,尤其是在早期,但中晚期趋于稳定。海洋气候则表现出表层温暖、深层受限的特征。
这一时期的生态系统正是在这样的气候背景下逐步恢复并演化,为后续侏罗纪的繁荣奠定了基础。理解三叠纪的气候规律,不仅有助于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变迁,也为研究现代气候变化提供了重要参考。
地球显生宙中生代三叠纪时期的大陆地貌特征:
三叠纪是中生代的第一个纪,跨越约2.52亿年至2.01亿年前。这一时期地球的地貌格局与今天截然不同,主要特征是由二叠纪延续而来的超级大陆——泛大陆(pangea)占据主导地位。泛大陆的规模极其庞大,几乎覆盖了地球表面的绝大部分陆地,而其余的海洋则被泛大洋(panthalassa)包围。这一独特的地理格局深刻影响了当时的大陆地貌、气候、生物演化和沉积环境。以下将详细探讨三叠纪时期大陆的主要地形特征,包括山脉、盆地、高原、平原以及火山活动的影响,并分析其形成机制和演变趋势。
泛大陆的整体格局与主要陆块分布
泛大陆在三叠纪时期呈现出一个近似“c”形的结构,其中心部分位于赤道附近,而南北两侧分别向高纬度延伸。大陆的东部是劳亚大陆(Laurasia),包括现今的北美、欧洲和亚洲大部分地区;而南部则是冈瓦纳大陆(Gondwana),囊括南美、非洲、印度、澳大利亚和南极洲。两者通过特提斯洋(tethys ocean)南缘的一条狭窄陆桥相连,这条陆桥位于现今的中东和南欧地区。特提斯洋是一个向东敞开的狭长海域,其北岸是劳亚大陆,南岸则是冈瓦纳大陆,成为三叠纪时期全球海洋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泛大陆的西部边缘较为平直,面临浩瀚的泛大洋,而东部则由于特提斯洋的存在,形成了较为复杂的海岸线。这种不对称的分布使得大陆内部的气候和地貌具有显着的差异性,尤其是靠近海洋的地区与内陆腹地的环境对比极为鲜明。由于大陆的集中分布,三叠纪的海洋环流相对简单,缺乏现代大洋中的复杂洋流系统,这也进一步加剧了大陆内部的干旱化趋势。
山脉与造山带的形成
三叠纪的地球仍然处于活跃的构造运动阶段,虽然泛大陆的整体格局已经形成,但板块内部的应力调整和局部碰撞仍然导致了一系列重要的造山运动。其中最显着的是华力西造山带(Variscan orogeny)的残余影响,这一造山运动主要发生在晚古生代,但在三叠纪早期仍然对欧洲和北美的地貌产生重要影响。华力西山脉的残余部分位于现今的中欧地区,其风化剥蚀物质为三叠纪的沉积盆地提供了大量碎屑。
此外,泛大陆的南部边缘,即冈瓦纳大陆的北缘,正在经历早期的阿尔卑斯喜马拉雅造山运动的雏形。特提斯洋的俯冲作用使得冈瓦纳大陆北缘逐渐抬升,形成了未来中生代晚期至新生代大规模造山带的前身。这些早期的造山活动虽然尚未形成高耸的山脉,但已经开始影响区域的地形和沉积环境。
在泛大陆的内部,由于板块的拉伸作用,一些地区开始出现裂谷系统,尤其是在未来大西洋的雏形区域。这些裂谷在三叠纪时期表现为一系列地堑和地垒,如中欧的德意志盆地(German basin)和北美的纽瓦克裂谷(Newark Rift)。这些裂谷地带成为重要的沉积中心,堆积了厚层的陆相红色砂岩和蒸发岩,反映了当时干旱的气候条件。
盆地与沉积环境
三叠纪的大陆内部广泛分布着各种类型的沉积盆地,这些盆地的形成与构造活动和气候变化密切相关。最常见的盆地类型包括克拉通内盆地、前陆盆地和裂谷盆地。克拉通内盆地主要位于稳定的陆块内部,如泛大陆中心的广大区域,这些盆地的沉积物以风成砂岩和河流相沉积为主,反映了极度干旱的环境。着名的例子包括欧洲的考依波盆地(Keuper basin)和北美的奇尼塔组(chinle Formation)沉积区。
前陆盆地通常与造山带相邻,是由山脉加载导致地壳下沉形成的。三叠纪时期,特提斯洋北缘的前陆盆地已经开始接收来自造山带的碎屑物质,但规模相对较小。这些盆地的沉积序列通常由粗粒的冲积扇逐渐过渡为湖泊和浅海相沉积,反映了从山前到平原的环境变化。
裂谷盆地是三叠纪最具特色的沉积环境之一,尤其是在泛大陆开始分裂的初期阶段。这些盆地通常呈狭长状,沿未来的大陆裂解方向分布。裂谷盆地的沉积物以河流湖泊相为主,但由于气候干旱,许多盆地中发育了蒸发岩(如石膏和岩盐),表明存在周期性的高盐度水体。这些蒸发岩层后来成为重要的矿产资源和油气储层。
高原与平原的分布
泛大陆的内部以广阔的高原和平原为主,尤其是在赤道附近的低纬度地区。由于缺乏大型山系的阻挡,风系和河流系统在这些平坦的地形上可以长距离延伸,但也导致内陆地区的极端干旱化。高原地区主要分布在冈瓦纳大陆的南部,如现今的南极洲和澳大利亚,这些地区在三叠纪时期可能仍然处于较高的海拔,但缺乏高耸的山峰。
平原在三叠纪地貌中占据主导地位,尤其是在河流和湖泊分布的地区。这些平原通常由风成砂和冲积物覆盖,形成了大面积的沙漠和半干旱草原环境。着名的例子包括北美西南部的莫恩科皮高原(moenkopi plateau)和欧洲的斑砂岩平原(buntsandstein plains),这些地区的沉积记录显示了周期性的湿润和干旱交替。
火山活动与地貌塑造
三叠纪的火山活动虽然不如二叠纪末期的大规模喷发那样剧烈,但仍然对大陆地貌产生了重要影响。火山活动主要集中在泛大陆的裂谷带和特提斯洋的俯冲带。裂谷带的火山通常以玄武岩流为主,形成广泛的火山高原,如未来中大西洋岩浆省的早期阶段。这些火山活动通常与大陆裂解初期的地壳拉伸相关,喷发的岩浆覆盖了大片区域,形成了平坦的熔岩台地。
在特提斯洋的俯冲带,火山活动较为零星,主要以岛弧火山的形式出现。这些火山喷发的物质为邻近的盆地提供了火山灰和凝灰岩,影响了沉积环境。此外,火山释放的二氧化碳也对全球气候产生了长期影响,加剧了三叠纪的温室效应。
河流与湖泊系统的演变
三叠纪的河流系统受到气候和构造的双重控制。在湿润地区,河流通常具有较高的流量,可以形成广泛的冲积平原;而在干旱地区,河流多为间歇性,仅在雨季才有水流。许多大型河流发源于内陆高地,向沿海低地流动,但由于泛大陆的广阔性,许多河流未能汇入海洋,而是在内陆形成终点湖或干盐湖。
湖泊是三叠纪大陆的重要地貌特征,尤其是在裂谷盆地和构造洼地中。这些湖泊通常较浅,且由于蒸发强烈,水体盐度较高。在湿润期,湖泊面积扩大,形成淡水环境;而在干旱期,湖泊收缩甚至干涸,留下蒸发盐和泥裂构造。湖泊沉积中保存了丰富的化石记录,包括鱼类、两栖动物和早期爬行动物,为研究三叠纪生态系统提供了重要材料。
风成地貌与沙漠环境
由于泛大陆内部的极端干旱化,风成地貌在三叠纪非常普遍。大面积的沙漠覆盖了低纬度地区,形成了广阔的风成砂岩和沙丘系统。这些沙丘通常呈现典型的交错层理,表明风向和强度的变化。风成沉积的广泛分布反映了三叠纪大气环流的模式,尤其是赤道附近的强烈信风带。
沙漠环境中的绿洲和间歇性河流成为动植物的重要避难所。这些地区的沉积记录通常显示交替的干旱和短暂湿润期,反映了气候的高频波动。风成沙的搬运和堆积也塑造了许多独特的地貌,如沙海和荒漠平原,这些地貌在现代的类似环境中仍然可见。
总结:三叠纪大陆地貌的动态性
三叠纪的大陆地貌是一个动态演变的系统,受到泛大陆的超级规模、构造活动和气候变化的综合影响。广阔的平原、裂谷盆地、残余山脉和火山高原构成了主要的地形单元,而河流、湖泊和沙漠则塑造了局部的细节特征。这一时期的地貌演变预示了未来中生代大陆分裂和海洋扩张的趋势,为后续侏罗纪和白垩纪的地理格局奠定了基础。通过研究三叠纪的地貌特征,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球表面的长期演变过程及其对生物和环境的深远影响。
地球显生宙中生代三叠纪时期的生命物种分类详情:
三叠纪作为中生代的开端纪,在生命演化史上具有特殊地位。这一时期生物界经历了二叠纪三叠纪大灭绝后的复苏与重建,生态系统重新组建,新的生物类群不断涌现并占据重要生态位。三叠纪生物群的组成反映了极端环境下的适应策略,也预示着未来中生代生物演化的主要方向。
海洋生物群落的重建与演化
三叠纪初期海洋生态系统正处于二叠纪末大灭绝后的恢复阶段。曾经繁盛的腕足动物和四射珊瑚急剧衰落,而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开始占据主导地位。菊石类在这一时期经历了惊人的辐射演化,从幸存的少数种类迅速分化出多种形态,成为三叠纪海洋中最具代表性的无脊椎动物。它们的壳体形态各异,从紧密盘旋到松散卷曲,显示出对不同海洋环境的快速适应能力。
双壳类动物在海洋无脊椎动物群中占据重要位置,演化出多种生活方式。有的种类适应于潜沙生活,壳体变得扁平;有的则发展出足丝附着的生活方式。腹足类同样展示出多样性增长,在浅海环境中形成丰富的群落。这些软体动物的繁盛与当时海洋化学环境的变化密切相关,特别是海水碳酸钙饱和度的改变影响了它们的壳体形成机制。
节肢动物方面,甲壳类开始显现出现代类群的特征。介形虫在微观世界中扮演重要角色,其化石记录成为地层对比的重要依据。三叶虫这个曾经辉煌的类群已经进入最后的衰落阶段,仅存少数种类在特定环境中苟延残喘。
海洋脊椎动物经历着重大的生态位重组。鱼类的种类和数量都在恢复,软骨鱼类的鲨鱼开始展现现代特征,而硬骨鱼类则处于重要演化阶段。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牙形石的灭绝,这个曾经作为标准化石的重要类群在三叠纪末期完全消失。海洋爬行动物开始崭露头角,鱼龙类成为最早的完全适应海洋生活的爬行动物,它们的流线型身体和桨状肢显示了对水生生活的高度特化。
陆地植物的恢复与革新
陆地植物界在三叠纪经历了重大转变。二叠纪占优势的蕨类植物和种子蕨逐渐让位给更具适应性的裸子植物。苏铁类植物开始广泛分布,成为陆地植被的重要组成。它们的羽状复叶和粗壮茎干适合在季节性气候下生存。银杏类植物在这一时期达到多样性高峰,多种叶形的类群并存。松柏类植物开始向现代类型演化,展现出适应干旱环境的特性。
三叠纪的植物群落呈现出明显的纬度分带。在湿润地区,高大的裸子植物形成森林;而在干旱区域,耐旱的种子植物和蕨类组成稀疏植被。真蕨植物仍然保持一定多样性,特别是在潮湿生境中。木贼类植物继续繁盛,它们的高硅含量茎干在化石记录中保存良好。
植物演化的重要突破是种子植物的进一步多样化。种子的保护机制使它们能够更好地适应季节性干旱,这种优势在三叠纪广泛干旱的气候条件下表现得尤为明显。植物化石显示,当时已经出现了较复杂的植物昆虫相互作用,包括早期的授粉关系和植食性适应。
陆地脊椎动物的辐射演化
陆地脊椎动物在三叠纪发生了革命性变化。二叠纪占主导地位的兽孔类大部分灭绝,仅少数种类延续到三叠纪早期。取而代之的是主龙类动物的崛起,这个类群最终演化出恐龙、翼龙和鳄形动物。早期的主龙类形态多样,包括食肉的双足行走类型和食植物的四足类型。
恐龙在三叠纪中晚期出现,最初是一些小型的两足肉食性种类。这些早期恐龙具有轻巧的身体结构和高效的呼吸系统,为日后的成功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鳄形动物的祖先类群也蓬勃发展,占据多种生态位。有些种类甚至适应了完全陆生的生活方式。
哺乳形动物在这个时期继续演化。犬齿兽类发展出更接近哺乳动物的特征,包括更直立的四肢和复杂的牙齿系统。这些进步为三叠纪末期的哺乳动物起源铺平了道路。小型化的体型和夜行性生活方式可能帮助它们在主龙类主导的世界中生存。
两栖动物在三叠纪以离片椎类为代表,一些大型种类仍然存在,但整体上这个类群已经开始衰退。现代两栖动物的祖先类群在这个时期出现,它们的小型化和水陆两栖的生活方式成为未来发展的方向。
特殊环境下的生物适应
三叠纪生物展现出对极端环境的多种适应策略。在内陆干旱地区,动物发展出保水机制,如厚实的皮肤和高效的排泄系统。植物则演化出深根系和减少蒸腾的叶片结构。化石证据显示,许多动物可能具有季节性活动模式,在干旱季节进入休眠状态。
海岸环境中的生物面临盐度波动的挑战。一些双壳类发展出调节体液渗透压的能力,能够在咸淡水交替的环境中生存。早期的海龟类动物出现,它们适应于滨海地带的生活。河口区域成为多种生物的繁盛之地,形成了复杂的生态网络。
高纬度地区的生物需要适应温度的季节性变化。化石记录显示这些地区的植物生长轮明显,表明存在生长季节的变化。动物可能采取迁徙或脂肪储存等策略应对寒冷季节。
生态系统结构的重建
三叠纪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逐渐复杂化。海洋食物网中,菊石和鱼类成为重要的中间消费者,而大型海洋爬行动物占据顶级捕食者位置。陆地生态系统中,植食性主龙类和肉食性主龙类形成多级捕食关系。昆虫的多样化促进了更复杂的食物网形成。
生物矿化作用在这一时期发生重要变化。海洋无脊椎动物发展出新的壳体结构,可能与海水化学变化有关。陆地动物的牙齿形态多样化,反映出食性的分化。植物则强化了木质部和保护组织的结构。
群落结构呈现区域差异。特提斯洋沿岸的生物群与泛大洋沿岸存在明显区别。陆地生态系统也因气候带不同而形成特色群落。这种生物地理格局为理解板块运动对生物分布的影响提供了重要证据。
演化过程中的关键过渡
三叠纪生物群包含许多重要演化过渡的例证。从兽孔类到哺乳动物的转变在这一时期完成,展现出颌骨结构和四肢姿态的渐进变化。主龙类向恐龙和鳄鱼的演化分支也清晰可见。
生殖策略方面,羊膜动物的优势更加明显。从两栖繁殖方式向完全陆地繁殖的转变基本完成。部分海洋爬行动物可能已经发展出胎生方式,以完全适应水生生活。
呼吸系统的改进尤为显着。主龙类发展出高效的气囊系统,为后来的恐龙呼吸模式奠定基础。哺乳形动物则完善了横膈膜呼吸机制,提高了代谢效率。
三叠纪生物界处于新旧交替的关键时期。古老类群的最后代表与新生物类的早期形态共存,形成独特的演化图景。这种过渡性质使三叠纪成为理解生命演化规律的重要窗口。
三叠纪时期的具体生物群:
三叠纪时期,地球生命正处于一个关键的转折点。二叠纪末的大灭绝事件清除了大量古生代生物,而三叠纪则是中生代新型生态系统的奠基期。这一时期,生物界展现出惊人的恢复力和适应力,许多新的类群迅速演化并占据生态位,为未来的恐龙时代铺平了道路。以下是三叠纪时期各类生物的具体代表及其特征。
海洋生物
1. 菊石(Ammonoids)
菊石是三叠纪海洋的标志性生物,属于头足纲。它们在二叠纪大灭绝中几乎全军覆没,但少数幸存者迅速辐射演化,形成多种形态:
齿菊石类(ceratitida):壳体表面有复杂的缝合线,是三叠纪最典型的菊石。
叶菊石类(phylloceratida):壳体较薄,缝合线呈叶片状,可能适应较深海域。
裸菊石类(Goniatitida):缝合线较简单,延续自古生代,但在三叠纪末期灭绝。
菊石在三叠纪晚期达到高度多样性,成为全球地层对比的重要标准化石。
2. 双壳类(bivalves)
双壳类在三叠纪开始繁盛,取代了腕足动物的生态位,种类繁多:
海扇类(pectinids):如现代扇贝的早期祖先,附着生活。
三角蛤类(trigoniids):壳厚且带有纹饰,适应浅海底栖生活。
牡蛎类(ostreids):在晚三叠纪出现,开始发展出固着生活方式。
3. 鱼类
三叠纪的鱼类主要包括:
软骨鱼类(chondrichthyes):以原始鲨鱼为主,如 hybodus(弓鲨),体型较小,牙齿适合捕食软体动物。
硬骨鱼类(osteichthyes):早期辐鳍鱼类(Actinopterygii)开始崛起,如 Saurichthys(龙鱼),具有长而流线型的身体,适应快速游动。
4. 海洋爬行动物
三叠纪是海洋爬行动物大发展的时期,包括:
鱼龙类(Ichthyosaurs):完全适应海洋生活,如 Shonisaurus(肖尼鱼龙),体长可达15米,是当时最大的海洋掠食者。
幻龙类(Nothosaurs):半水生爬行类,长颈长尾,如 Nothosaurus(幻龙)。
楯齿龙类(placodonts):如 placodus(楯齿龙),具有坚硬的牙齿,专门啃食贝类。
陆地脊椎动物
1. 主龙类(Archosaurs)
主龙类是三叠纪最成功的陆生动物,演化出恐龙、鳄形类和翼龙的祖先:
伪鳄类(pseudosuchia):
植龙(phytosaurs):外形类似现代鳄鱼,但鼻孔位于头顶,适应伏击捕食。
劳氏鳄(Rauisuchians):如 postosuchus(波斯特鳄),是顶级掠食者,体长可达46米,直立行走。
恐龙形类(dinosauromorpha):
始盗龙(Eoraptor):晚三叠纪的小型肉食性恐龙,可能是最早的真正恐龙之一。
板龙(plateosaurus):属于早期蜥脚形类,体长可达10米,是最大的三叠纪植食性恐龙。
2. 哺乳形类(mammaliamorphs)
二叠纪的兽孔类在三叠纪继续演化,逐渐接近哺乳动物:
犬齿兽类(cynodonts):
犬颌兽(cynognathus):体长约1米,牙齿分化明显,可能是温血动物。
摩根齿兽(morganucodon):晚三叠纪的小型哺乳形类,具有哺乳动物特征,如毛发和高度特化的牙齿。
3. 两栖类
三叠纪的两栖类以离片椎类为主,但种类减少:
乳齿螈(mastodonsaurus):体长可达4米,是最大的三叠纪两栖动物,栖息于沼泽和湖泊。
现代蛙类和蝾螈的祖先:如 triadobatrachus(三叠蛙),是最早的蛙类化石之一。
陆地植物
三叠纪植被以裸子植物为主,蕨类和木贼类仍然存在:
苏铁类(cycads):如 pterophyllum,具有羽状叶,类似现代苏铁。
银杏类(Ginkgoales):如 Ginkgoites,叶片扇形,至今仍有存活种(银杏)。
松柏类(conifers):如 Voltzia,是现代松柏的早期代表。
真蕨类(Ferns):如 clathropteris,在湿润地区繁盛。
昆虫
三叠纪昆虫种类丰富,现代主要类群起源:
蜻蜓目(odonata):如 triassodraco,翼展可达20厘米。
鞘翅目(甲虫):早期甲虫开始出现。
半翅目(蝉和蚜虫的祖先):植食性昆虫开始多样化。
总结
三叠纪生物群展现了从二叠纪大灭绝后的恢复过程,许多现代生物类群的祖先在这一时期出现。海洋中,菊石、鱼龙和双壳类繁盛;陆地上,主龙类崛起,恐龙开始出现;哺乳形类和早期两栖类也在演化中。植物界以裸子植物为主,昆虫则开始现代辐射。这一时期为侏罗纪的恐龙时代奠定了基础,是生命演化史上的关键转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