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蛋的生意比预想中还要火爆。
移动鸡舍里的母鸡们似乎铆足了劲,下蛋一天比一天勤快。每天清晨,李强拎着篮子钻进鸡舍,总能捡回满满一篮沾着草屑和温热的蛋。起初他还兴致勃勃地数数,后来干脆不数了——根本数不过来。
王龙飞看着堆在阴凉处、用谷壳仔细垫好的几大筐鸡蛋,又是欢喜又是发愁。喜的是这可都是实实在在的收入,愁的是怎么卖出去。
网店的订单已经爆了。老客户们口口相传,新客户不断涌来,私信和后台订单滴滴响个不停,几乎全是冲鸡蛋来的。不少人一订就是好几斤,还催着问什么时候能发货。
打包成了最头疼的事。鸡蛋娇贵,磕不得碰不得。专用的鸡蛋托和泡沫箱成本不低,打包起来还极其费时费力。每个蛋要仔细卡进托槽,泡沫箱要垫得厚实,封箱要严实,还得贴上易碎标签。
李强几乎成了专职的“蛋哥”,整天埋在一堆包装材料里,腰酸背痛,手指被纸壳划了好几道口子。他一边打包一边嘟囔:“飞哥,这蛋…卖得是真好,可这包打得…也太要命了!咱俩这手,到底是种地的还是打包的?”
王龙飞也没闲着,一边忙着地里大棚的活,一边帮着打包、填单、联系快递。快递费又是一笔不小的开销,而且因为易碎,快递员收件时都格外小心,速度也慢。
第一批发出的鸡蛋,两人提心吊胆了好几天,生怕路上碎了。幸好反馈回来大多完好无损,好评如潮,但偶尔也有破损的订单,他们二话不说立刻补发或退款,信誉不能丢。
成本账算下来,利润比预想的薄。鸡蛋本身成本不高,但包装和快递吃掉了大半利润。王龙飞对着账本皱眉:“这么下去不行,赚的还不够咱俩人工钱。”
李强瘫在椅子上揉腰:“可不是嘛!这蛋卖得…甜蜜的负担啊!”
转机来自一个意外的订单。一位省城做高端民宿的老板通过视频联系上他们,对“移动散养鸡蛋”非常感兴趣,直接提出想要长期、大批量订购,每周固定要几十斤,但要求简化包装,用结实的塑料蛋托筐集中配送,他们自己分装。
“量大!包装要求低!还能定期结算!”李强兴奋地直搓手,“飞哥!这单子靠谱!”
王龙飞却谨慎得多。他仔细询问了对方的资质和要求,又算了算自家的产蛋量和配送距离,最终接下了这个订单,但只答应先试供两周。
为了这个订单,他们又咬牙买了一批结实的塑料蛋托筐,每周一次集中配送。虽然单价压得低了些,但省去了繁琐的零售包装和零散快递成本,算下来反而更划算。
视频里,王龙飞也坦诚地分享了鸡蛋生意的“内幕”——收获的喜悦、打包的繁琐、成本的核算、以及与大订单合作的谨慎尝试。
标题很实在:《鸡蛋卖火了,但赚的是辛苦钱!》
网友们纷纷表示理解:
“博主太实在了!打包确实累!”
“鸡蛋利润低,全靠走量!”
“支持博主!已下单!”
“大订单谨慎点好,防被骗!”
“期待博主找到更好办法!”
“黄土坡老农”留言:“批量走货是正道。零售包邮损耗大。可联系附近乡镇小超市、菜铺代销,虽利薄,但周转快,省心。”
这话点醒了王龙飞。他试着联系了镇上几家小超市和菜店,果然有两家愿意代销他们的鸡蛋,虽然价格压得低,但现结现货,不用打包发货,省事不少。
鸡蛋的销路渐渐稳定下来,形成了“大订单+本地代销+少量网零售”的模式。利润虽然不算丰厚,但细水长流,关键是真正实现了“变废为宝”——那些原本浪费的菜叶杂粮变成了鸡蛋,鸡粪又肥了地,形成了一个小小的良性循环。
傍晚,王龙飞和李强坐在院里,就着咸菜啃馒头,中间摆着一盘金灿灿的炒鸡蛋。
“飞哥,”李强嚼着鸡蛋,含糊不清地说,“现在想想,当初嫌养鸡麻烦…真是短见了。这蛋…真香!”
王龙飞笑了笑,没说话,夹了一筷子鸡蛋塞进嘴里。
蛋香浓郁,确实是城里买不到的味道。这味道里,有泥土气,有青草香,有鸡群的叽喳,有打包的疲惫,也有账本上渐渐多起来的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