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副官看到科涅茨波尔斯基的援军后十分兴奋的向沃依切赫建议道:“长官,老将军来了,勃兰登堡人也后退了,我们可以把士兵撤下来了!”
听到部下的意见,沃依切赫也点头表示肯定,科涅茨波尔斯基的骑兵加速需要空阔的平地,如今波兰皇家军团的残兵们横在战场中间,到时候打起来可能会被冲锋中的骑兵误伤,于是沃依切赫很快下达了让波兰皇家军团士兵后撤到战场边缘的命令,准备将战场让给科涅茨波尔斯基。
在沃依切赫与波兰皇家军团的军官们眼中,科涅茨波尔斯基的援军此刻是神兵天降,是一支士气正盛的战场生力军,他们此时过来就是来收割战场的
但他们不知道,科涅茨波尔斯基以及他的骑兵们此刻也已经因为高强度的行军而疲惫不堪了,此时的骑兵不是精力满满的生力军,而是比他们状态也好不了多少的疲惫之师。
沃依切赫这么一退,传达出来的意思就是想要把战场递交给科涅茨波尔斯基,这反倒是让我们这位老将军有些骑虎难下了。
如果刚才在勃兰登堡后撤整备时沃依切赫下令追击,那么科涅茨波尔斯基就可以利用骑兵进行袭扰,让勃兰登堡军首尾不能相顾,稳稳吃下这支同样十分疲惫的勃兰登堡军。
但或许是因为沃依切赫对科涅茨波尔斯基的盲目崇拜亦或者是科涅茨波尔斯基所向披靡的印象对波兰军人影响太深。
几乎整个波兰皇家军团的军官们都下意识地想要将舞台让给他们的老将军,而非“僭越”一般的与他“同台表演”。
…………………………
科涅茨波尔斯基在已经奔跑起来的战马上,看到战场两侧那些高声大呼“威武”的士兵与军官们,心中却有种有苦说不出的感觉。
但早就已经习惯顶着压力前进的科涅茨波尔斯基,并没有埋怨自己的这些老部下,他们已经很努力了。
将心思重新放到战场上,科涅茨波尔斯基本想凭借着高机动性,在勃兰登堡人组好抗骑兵方阵之前先杀一个来回,可没料想这勃兰登堡军人的速度那么快,等到科涅茨波尔斯基靠近后,十几个抗骑兵方阵就已然严严实实的架好。
知道自己手下骑兵状态不好的科涅茨波尔斯基果断放弃了硬碰硬的打算,当即下令:“第一次迂回袭扰!不要硬冲!”
此命令一下达,科涅茨波尔斯基就狠挥马鞭,再次加速,叫住前面那些冲的过快的骑兵,让他们跟在自己身后,以免没听到命令而直冲敌阵白白送掉性命。
科涅茨波尔斯基一马当先,抽出火枪,一旁的传令兵也十分默契的传递出进行袭扰射击的命令。
轻骑兵马上的火器袭扰,是波兰骑兵的一个绝活。
到这并不意味着这项绝活有什么特别强大的收益。
因为,这看上去简简单单的火器袭扰不仅要面对许多困难:马匹运动的颠簸,高速运动时射击的极低准度以及马匹上换弹的高难度,还要求有长时间的专项训练来使骑兵适应。
但最终克服了这么多困难,经过了这么多训练,最终能够达成的效果却仅仅只是袭扰。
这样的项目,其训练难度与其带来的收益完全不成正比,因此整个欧洲也就波兰这种专心发展骑兵的国家会强行硬刚这种高难度项目。
更何况,随着火器的逐步推广,骑兵统治战场的能力已经不再像十三十四世纪蒙古人横扫欧洲时那么恐怖了。
高训练难度,高资金投入,性价比却越来越低,许许多多的国家如今的骑兵已经演化为了骑马行军,下马作战的模式,其中最为着名的就是瑞典龙骑兵在1631年布莱滕菲尔德会战中,利用马匹的高机动性快速抢占制高点来压制帝国军炮兵的应用。
事实上,到17世纪末期,随着拒马和线列步兵的发展,骑兵已经基本无法作为战场的主要战力了,其更多的是担任一些辅助性的职能,步兵炮兵的协同逐步取代骑兵成为时代绝对的主角。
……………………
话说回来,科涅茨波尔斯基率先进行的是火器袭扰,为的是给后续骑兵进行长矛投掷打掩护。
科涅茨波尔斯基一马当先,装填好了弹药,稍加瞄准后便迅速开枪,随后迂回进行装弹。
紧跟着他的骑兵们也随着科涅茨波尔斯基将火器装填好,发射出去。
而这么一波发射后,勃兰登堡人的方阵也出现了小范围内的骚乱——几名方阵中的倒霉蛋被不知从哪里的流弹击中了要害,喷涌而出的鲜血直接溅了身旁的战友一脸,几个心理承受能力不足的年轻士兵直接被吓得大叫起来。
但除此之外,波兰骑兵的第一次火器袭扰便没有其他后续了。
刚经历过一场死战的勃兰登堡军心理承受能力已经发生了脱胎换骨一般的变化,或许是习惯了,又或者是麻木了。
如今很多士兵已经可以面不改色的接受战友的死亡了。
而第一波火器袭扰过后,勃兰登堡人要面对的就是翼骑兵的真正大杀器——长矛投掷。
远的不说,就说毛里茨的第一团,他们就是被这一招给彻底击垮的,巨大的长矛给人带来的视觉与心理压力是很多哪怕经历过多次战役的老兵也很难承受得了的。
而这一次,同样的招式摆在了格里芬眼前,他会如何应对呢?
站着不动硬抗?一团已经用他们惨痛的伤亡证明了这条路行不通。
战场上的局势瞬息万变,格里芬必须迅速思考,任何迟疑都会让波兰人的长矛更快的捅穿勃兰登堡人的身体。
“主动出击!”仅凭直觉,格里芬迅速确定了自己一方的应对策略,在波兰骑兵进行长矛投掷时,全军迅速向前冲锋,拉近与敌军的距离。
一是波兰军投掷时有瞄准的需要,二是为保证杀伤力,长矛投掷需要尽可能的密集。
这两点要求就要求波兰人在进行长矛的投掷时需要将速度放缓下来。
而这,也给了勃兰登堡军迅速接近波兰军的一个机会,因此,格里芬才会做出这样一个十分冒险的命令。
……………………
本章,完。
(没有时间为五一而悲伤了,下一个即将到来的假期是端午节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