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的人骚扰林以凡一段时间后,机甲所有知识终于吃透。
单人机甲正式进入量产环节。
单人机甲的生产线在高度保密的地下基地全速运转,冰冷的机械臂精准地组装着每一个部件,闪烁着金属寒光的机甲如同等待被唤醒的钢铁巨兽,逐一走下生产线。
林以凡被研究的人接到研究基地,站在观测台上,看着眼前这一幕,长久以来被骚扰的阴霾终于散去些许,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成就感。
单人机开始量产,而穆家的家政机器人正式投入市场。
穆家还召开正式的发布会,顾禹迟和温蓓蓓没参与发布会。
穆家高调举办了家政机器人的发布会。会场流光溢彩,媒体云集。
圆润的机器人原型在舞台上流畅地演示着清扫、烹饪、端茶递水等各项服务,其拟人化的动作和温和的电子音赢得了阵阵掌声。
穆氏集团的发言人慷慨激昂地描绘着智能家居生活的美好未来,将这款机器人定义为开启家庭生活新纪元的钥匙。
发布会后,穆家的家政机器人凭借强大的营销和确实不错的基础功能,迅速占领了市场,开始进入千家万户。
穆家生产的家政机器人分普通版和高阶版。
普通版的家政机器人等于一个居家保姆,负责家里清扫,烹饪,照顾老小。
高阶版本的家政机器人多了一个家庭医生的功能。
穆家家政机器人的成功,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一块巨石,迅速扩散至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普通版机器人以其亲民的价格和可靠的性能,成为了无数双职工家庭,有老人幼儿家庭以及都市独居者的得力助手。
新闻里开始出现家政机器人解放双手,家庭关系更和谐的正面报道,社交媒体上,人们乐此不疲地分享着自家机器人烹饪的菜肴、整理的房间,甚至与机器人互动的小视频。
然而,随着机器人的大规模普及,一些细微的变化开始悄然发生。
最初只是一些不易察觉的抱怨,某位用户在社区论坛上发帖,说觉得家里太“干净”了,干净得没有一丝烟火气,孩子随手放的玩具总会被机器人迅速归位,反而让孩子少了些探索和整理的乐趣。
这条帖子下面,很快聚集了众多有同感的用户。
“是啊,连我想在厨房找点零食,机器人都会立刻过来问我需要什么,然后把台面擦得一尘不染……”
“我老公现在回家就往沙发上一躺,反正机器人会把一切收拾好,连杯水都会递到手边,感觉他越来越像客人了。”
这些声音起初被淹没在对新科技的一片赞誉之中,但渐渐的,类似的反馈越来越多。
一些社会学者开始撰文讨论技术性亲情疏离现象,指出过度依赖家政机器人,可能会削弱家庭成员之间通过共同劳动和日常琐事建立起来的情感纽带。
高阶版家庭医生机器人则引发了另一层面的关注和争议。
它们确实展现出了强大的医疗辅助能力,能进行初步诊断、监测家庭成员的生命体征、提醒服药,甚至在紧急情况下进行初步急救并呼叫救护车。
一些富裕家庭和拥有慢性病老人的家庭对其赞不绝口,视其为健康的守护神。
随着家政机器人的投入市场,传统的家政服务行业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寒冬。
“这根本不是公平竞争。”
一家老牌家政公司的老板在电视访谈中激动地控诉。
“它们是无生命的机器,不需要休息,不需要社保,不需要情感回报,我们这些靠着双手吃饭的劳动者,怎么跟钢铁竞争?”
谴责声浪一波高过一波。
一些家政公司联合起来,组织了小规模的抗议游行,举着保护人类工作权、反对机器夺食的标语,在穆氏集团总部大楼外聚集。
穆氏集团总部大楼外的抗议声浪并未随着时间平息,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
在相关行业协会的组织下,抗议的家政公司和员工们打出了更具冲击力的标语:
“机器冰冷,人心温暖!拒绝取代!”
“穆家夺我饭碗,科技扼杀民生!”
“我们要工作,我们要生存!”
他们向媒体痛陈利害,讲述自己如何因机器人的普及而收入锐减,甚至面临失业。
一些情绪激动者试图冲击穆氏大楼的安保线,与警卫发生了小规模的推搡冲突,场面一度十分紧张。
这些画面通过新闻镜头传播出去,确实引发了一部分公众的同情。
网络上开始出现“支持人类劳动者”、“抵制无情自动化”的声音,穆氏集团面临着不小的舆论压力。
然而,就在家政公司以为能凭借“人情”和“就业”这两张牌博得广泛支持,甚至迫使政府出面干预时,舆论的风向却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偏转。
起初,只是在抗议新闻的评论区和一些社交平台上,零星出现了一些不同的声音。
这些声音并非来自穆氏集团的水军,而是来自普通的,曾经雇佣过人类家政服务的民众。
“谴责?他们有什么脸谴责?我去年请的那个保姆,说好了做三顿饭,结果经常用剩菜糊弄,还偷偷用我昂贵的护肤品。”
“别提了,我家之前请的育儿嫂,看着挺老实,结果背着我们对孩子不耐烦地大吼,要不是装了监控都发现不了,想起来都后怕。”
“人类家政就好?价格高不说,还动不动就请假,稳定性差极了。遇到不专业的,打扫卫生角落全是灰,做饭味道也一言难尽。”
“他们要求‘公平竞争’?可他们提供的服务,在效率和稳定性上,真的能和‘穆管家’竞争吗?除了打感情牌,能不能提升一下自己的专业度?”
这些基于真实糟糕体验的抱怨,迅速引发了广泛共鸣。
越来越多的人站出来,分享自己雇佣人类家政服务时遇到的种种不快:磨洋工、手脚不干净、缺乏专业培训、沟通困难、甚至安全隐患。
这些长期存在但被人情模糊了的问题,在“穆管家”标准化、可靠服务的对比下,被无限放大和清晰地呈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