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贫僧等自行前往即可,就不劳驾你们护送了”。
当听到富察松毓的话,方丈释戒就顿感不妙!雍亲王府明明就没有修缮寺院,可眼前的将军却张口就来。
这其中一定有诈,不然也不可能带这么多人过来护送!当务之急还是赶紧脱身为好!
“高僧你方才不是说雍亲王府被不明势力占据吗?本统领也是为了你们的安全着想,方丈可不要出言拒绝啊”!
既然你和尚能利用舆论,那本统领也可以利用舆论,站在道德最高点上。
“是啊,大师!你方才不是还说朝廷不作为吗?如今朝廷亲自派兵护送你们,想必你们的安全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对啊!大师可不要辜负统领大人的好意啊!有统领大人给你做主,大师你还怕什么”!
……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都在劝说释戒跟随富察松毓回雍亲王府。
“既然如此,那就多谢这位将军了”。
眼看着百姓的枪口调转到自己身上,释戒也只有先点头答应,不然后果可能会更严重。
又转念一想,他们是在老百姓见证下进雍亲王府的。众目睽睽之下,谅朝廷也不敢将他们怎么样!
“好说!好说!那咱就出发吧”?
“将军请”!
……
到雍亲王府后,富察松毓给值守的两名粘杆处内卫递了个眼色,后者两人瞬间心领神会!
“原来是富察统领驾到,功夫不负有心人,前几日雍亲王府的寺庙已修缮完毕,可以交工了”!
两名内卫随即装作是修缮寺院的工匠,迎接他们进雍亲王府。
……
周围的百姓见状这才恍然大悟,原来鸠占鹊巢的是修缮寺院的工匠啊,那一切就说的通了。
看来是释戒大师想多了,这可是雍亲王府,雍正爷的潜邸,谁敢不经过朝廷同意就擅自住进去。
“大家都散了吧,有本将军在,一定会保证释戒大师等人的安全的”!
富察松毓招手让百姓离开,百姓不走,他们没办法放开手脚去干。
“看来是我们多想了,散了吧!没热闹可看了喽。还不如回家抱着妻子睡午觉,这大热天的”。
……
百姓都陆续离开后,富察松毓请释戒他们进去,可释戒大师等一众和尚站在王府门口死活不愿意进去。
“来人!将他们请进去!全部安置在东跨院的小院子里”。
“这位将军,寺庙不在东跨院,咱们是不是走错了”?
释戒大师曾在雍亲王府修行了几年,王府的基本构造他还是了然于心的。
胤禛还是雍亲王的时候,东跨院是曾经年妃的居所。后因年羹尧功高震主,被雍正皇帝下令处死,年世兰也跟着在后宫香消玉殒。
之后每年打扫院落的时候,东跨院总会被那些奴才宫女故意忽略。久而久之,东跨院便杂草丛生,院落破败不堪。
如今从这位将军口中得知要他们去东跨院礼佛,释戒大师打心里一万个不愿意。
虽然早知道朝廷并没有修缮寺院,但也不至于如此对待他们吧?
“没走错!就是东跨院”!
到达东跨院后,富察松毓将他们关进去,然后派粘杆处的内卫严加看管。
……
养心殿
“启禀皇上,奴才按照您的意思,已将他们如数关在东跨院了。接下来怎么办?请皇上示下”!
办完嘉庆帝吩咐的差事后,富察松毓连午膳都没用就进宫汇报了。
“查!查这些和尚的私生活与香火钱的去向,一定能发现端倪。尤其是那个叫释戒的和尚,嫌隙最大,说不定还会有意外收获”。
释戒借着雍亲王府这个金字招牌,这些年不知道敛了多少财?那么多香油钱,当初赶他们走的时候,居然没找到多少!这其中一定有猫腻!
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纸总归包不住火,只要用心查,就一定会有所发现。
“奴才遵旨”!
……
富察松毓吩咐粘杆处的内卫倾巢出动,按照嘉庆帝的意思,抽丝剥茧。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终于在第二日卯时三刻的时候,他查到了重要线索。
“启禀皇上,果然不出您所料,这释戒大师果然是一个口腹蜜剑的和尚。居然足足包养了三名小妾,还有七八个私生子女,简直震碎了奴才的三观啊!”
要不是三名小妾分赃不均,争吵的时候被附近的街坊四邻听见,偷偷告诉了官府。他们还不能顺藤摸瓜,将这些见不得光的人全部抓了起来。
“起初朕只是怀疑,没想到这释戒方丈玩的还挺花”!
前世的时候,登封某寺庙的方丈就被人多次举报和多名女性有不正当的关系,可最后都不了了之。
也不知道如今怎样了?记得他穿越的时候,那个方丈还主持着寺庙的工作。
“富察爱卿,你去一趟刑部,让朱桂抓紧审问那些人,签字画押,然后将释戒的罪行公布于众”!
要想拿捏寺庙里的和尚,就要寻找突破口,而释戒就是这个突破口。
因为嘉庆帝准备单独成立一个佛教协会,专门管理大清朝所有的寺庙与和尚。
要是直接这样做,老百姓可能会不理解缘由,如果和尚们再故意引导,会让老百姓误以为朝廷在藐视佛法,不敬佛祖。
但如果寺庙的方丈爆出惊天大瓜,让其丑陋百出,朝廷就可以顺势而为。站在道德制高点上,打着整治寺庙纪律的旗号接手寺庙的管理权。
这个时候寺庙的和尚都泥菩萨过河,自顾不暇,哪还有精力与朝廷作对。
退一万步讲,此时就算他们再引导舆论,老百姓短期内也不会再信任他们。
“奴才遵旨”!
……
还没有严刑逼供,释戒的小妾与私生子女就全招了,包括他是如何转移寺庙财产,都牵扯到那些和尚,全部都交代的一清二楚!
富察松毓吩咐手下将供词抄录十张,分别贴在京城的主要地方。
同时押着释戒的小妾与私生子女游街,只一个时辰,京城的老百姓就全部知晓,纷纷对释戒口诛笔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