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秋风渐起,带着萧瑟的凉意。校园里那几棵高大的法国梧桐,叶子开始大片大片地变黄、卷曲。清晨上学时,总能看见环卫工人在清扫夜里落下的层层落叶,堆在路边,像一座座金色的小山。空气中弥漫着枯叶被碾碎后散发的、略带苦涩的清香。
周三的自然课,张老师带着同学们来到教学楼后的梧桐树下。地上已经铺了厚厚一层落叶,踩上去发出“沙沙”的脆响。孩子们兴奋地在落叶上奔跑、打滚,抓起一把把叶子抛向空中,看它们如金色的蝴蝶般纷飞落下。
“同学们,安静一下,”张老师拍手召集大家,“我们来看看这些落叶。”她弯腰捡起一片完整的、边缘已经干枯卷曲的梧桐叶,叶脉像掌纹一样清晰。“你们看,这些叶子完成了它们的使命。春天发芽,夏天为我们遮荫,到了秋天,它们就枯萎、落下。”
“老师,叶子死了吗?”一个女孩小声问。
“从某种意义上是的,”张老师点点头,但话锋一转,“但它们并没有真正消失。”她用脚尖轻轻拨开表层干燥的落叶,露出下面潮湿的、颜色变深的腐烂叶层,“看,这些落下的叶子,会慢慢腐烂,分解,变成土壤的养分。来年春天,大树会吸收这些养分,长出新的、更绿的叶子。所以,落叶的归根,不是结束,而是另一种形式的奉献和新生。”
季晨熙蹲下身,学着老师的样子,轻轻扒开落叶。指尖触到下面松软、潮湿的腐殖质,有一种微凉的、生命循环的触感。他捏起一小撮黑褐色的、已经看不出原貌的碎叶,放在鼻尖闻了闻,有一股泥土和霉菌混合的、深沉的气息。
落叶……变成泥土……滋养新叶……
这个认知像一颗种子,落入他因思念而干涸的心田。他不由自主地想到了爸爸。爸爸的牺牲,像这片飘落的叶子,从生命的枝头陨落,那么突然,那么令人心痛。可是,爸爸的爱、爸爸的勇气、爸爸守护的一切,是不是也像这腐烂的落叶一样,正在悄无声息地融入他和妈妈生活的“土壤”里,变成一种看不见却无比珍贵的养分,在未来,会滋养出新的力量和希望?
这个联想让他心头一震,仿佛有一道微弱却清晰的光,照进了悲伤的迷雾中。
周末,楚颜带季晨熙去郊区的森林公园散步。秋意已浓,层林尽染。他们走在铺满落叶的林间小径上,脚步沙沙作响。路过一片松林时,楚颜指着树下厚实的松针层说:“看,这些落下的松针,会让土壤变得更肥沃,小树苗在这里会长得更好。”
季晨熙看着那褐色的松针地毯,又抬头看了看高耸入云的松树,忽然说:“妈妈,爸爸像不像一棵很大很大的树?”
楚颜愣了一下,温柔地回应:“是啊,爸爸像一棵大树,为我们,也为很多人遮风挡雨。”
“那爸爸现在……是不是也像这些落叶一样,”季晨熙的声音很轻,却异常清晰,“变成了……嗯……变成了一种特别的‘肥料’,埋在土里,让我们……让我们能长得更结实?”
楚颜停下脚步,蹲下身,紧紧抱住儿子,眼泪无声地滑落。她没想到,孩子会用这样一种充满自然智慧的方式,来理解失去与传承。“是的,宝贝,”她的声音哽咽却坚定,“爸爸的爱和勇敢,就是最好的养分。它会一直在我们心里,陪着我们,让我们变得坚强,好好长大。”
从公园回家后,季晨熙做了一个让楚颜意外的举动。他找来一个漂亮的透明玻璃罐,然后跑到楼下,在那堆金色的梧桐落叶里,精心挑选了一些形状完整、颜色鲜艳的叶子,又小心地收集了一些树下黑褐色的、已经腐烂的叶屑。回到家,他一层叶子、一层腐殖土,仔细地铺在玻璃罐里,最后在上面种了一颗小小的、饱满的绿豆。
“妈妈,我要做一个‘落叶花瓶’。”他捧着罐子,对楚颜说,“等绿豆发芽了,它就是吸收了落叶营养的新生命。”
楚颜看着儿子专注的神情和那个充满象征意味的玻璃罐,心中百感交集。她明白,儿子正在用他独特的方式,为悲伤寻找一个出口,为思念构建一个可见的、充满希望的载体。
夜里,绿豆在温暖的台灯照耀下,安静地躺在由落叶和腐土铺就的“温床”上。季晨熙在成长记录本上,画了一棵大树,树下是厚厚的落叶层。落叶层下面,他用深色的笔触画出了肥沃的土壤。土壤中,一颗嫩绿的豆芽正破土而出,向上生长。在画的旁边,他写道:
**【秋天,树叶落了。】_
**【张老师说,落叶会变成泥土的养分,让新叶子长得更好。】
**【我想,爸爸也像一棵大树。】
**【他落下了,是为了变成一种看不见的“爱和勇敢”的养分。】
**【这些养分,藏在我和妈妈的心里。】
**【等我们吸收了这些养分,就会长得更坚强,更勇敢。】
【爸爸没有离开,他只是换了一种方式,陪着我们长大。】
通过观察落叶归根、滋养新生的自然现象,季晨熙对生命、失去和传承有了哲学层面的初步触碰。他将对父亲牺牲的悲痛,转化为一种对内在力量孕育的期待。那枚“平安方向牌”贴在胸口,仿佛也浸染了这循环往复的生命之力,提醒他,真正的告别不存在,爱会以另一种形态,融入血脉,生生不息。秋风扫过,落叶纷飞,孩子心中的悲伤,正在悄然转化为滋养未来的、肥沃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