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义傲青云,文章白如雪”,这凌云之志与冰雪之才,宛如夜空中最璀璨的星辰,曾是少年心间最骄傲的徽章,熠熠生辉,令人心驰神往。
然而,那古训却如暮鼓晨钟,沉沉叩击着少年的心灵:“若不以德性陶熔之,终为血气之私,技能之末。”起初,少年对这句箴言懵懂不解,只觉得它如同云雾中的山峦,朦胧而遥远。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少年在成长的道路上渐行渐远。他目睹了许多人在才华与德性之间的挣扎,也亲身经历了一些事情,这些经历如同真实的刻痕,深深地烙印在他的灵魂深处,将那句箴言淬炼成了骨血里的警醒。
他曾见到一位同窗,笔锋犀利如剑,辞藻华丽似锦,每每挥毫泼墨,其文采都灿然若星河倾泻,令人叹为观止。然而,在那锦绣文章的背后,却隐藏着一颗恃才傲物、目下无尘的心。这位同窗为了争一时意气,竟然将同窗的秘事化作笔下讥诮的利刃,在字句的刀光剑影中自鸣得意。
那些原本应该如雪花般纯洁的锦绣文章,最终却沦为了泄私愤的工具,如雪片般纷扬,却沾染了泥污,失去了原本的纯净与高洁。师长们对他的行为深感沉痛,斥责他的文章“文胜质则史”,虽然辞藻华丽,却缺乏内在的品质和道德。
尽管这位同窗拥有倚马千言的才华,但由于缺乏德性的根基,他的才华就如同无根的浮萍,在风起云涌的尘世中漂泊无依,最终只能归于“技能之末”,徒留一声叹息。
与之映照的,是书法老师案头那方朴拙的砚台。先生技艺精绝,却从不以龙飞凤舞为傲。他每每于墨香氤氲中对我们低语:“字有骨,人岂能无格?”其行更胜于言:有清寒学子求字不得,他欣然挥毫相赠,分文不取;遇名利场合喧嚣相邀,他亦淡然退避,唯恐心为形役。那墨迹在纸上舒展,如君子谦谦,温润如玉——原来字里行间所流淌的,竟是书写者心魂的温度与澄澈。此时我方彻悟,文章节义若想真正“傲青云”、“白如雪”,非经德性这洪炉的百炼千锤不可。
古砚,它那质朴而拙笨的外表,宛如一位历经沧桑的老者,默默承载着墨汁的浓淡流转。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质地愈发坚韧,仿佛在岁月的磨砺中不断锤炼自己。而它的内心,也如同深深沉淀的湖水一般,越来越沉稳安定。
人心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我们就像那一方需要时时勤拂拭的砚台,才华如同墨汁,若没有德性作为厚重的底托,最终只会如漫漶无形的墨渍,或者凝滞成令人刺目的污迹。只有用品格的清泉日夜不停地涤荡,才能让墨色历久弥新,骨力深藏。
经过一番思索,我终于领悟到:所谓的青云之节、霜雪之文,不过是人生初阶的锋芒罢了。真正能够永恒不朽的,是德性洪炉中那永不熄灭的火焰。它能够熔化“血气之私”的杂质,将“技能之末”升华为天地间一股沛然莫御的浩然之气。
这股浩然之气,深深地潜藏在我们的血脉之中。它使我们即使行走在污浊的世间,依然能够步步生莲,每一步都散发出芬芳的香气。那是我们灵魂深处最不可摧折的傲岸与清白,无论外界环境如何恶劣,都无法将其磨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