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的望海坡,夜里总被一层浓得化不开的露水裹着。天刚蒙蒙亮,春花就提着水桶往土豆地走,脚踩在田埂上,裤脚很快就被草叶上的露水打湿,凉丝丝的贴在腿上。她要趁着太阳没出来,给刚浇过井水的土豆苗再补点水——最近天旱,井水用得紧,村里的老井每天只能抽两小时水,要是浇得慢了,晚熟的土豆苗就得渴着。
“春花,等等!”身后传来三秒的声音,他肩上扛着杆旧木秤,手里还提着个竹编的大笸箩,快步追上来。春花停下脚步,疑惑地看着他:“你扛秤干啥?这时候称土豆还太早了。”三秒放下秤,抹了把额头的汗,笑着说:“不称土豆,称露水。爷爷以前说过,十斤叶上的露,能浇活一棵苗,咱们今天试试,看看一亩地的露水到底有多少,能不能省点井水。”
“称露水?”春花更惊讶了,蹲下身摸了摸草叶上的露水,水珠沾在手上,凉得很,“这露水怎么称啊?一捏就没了,秤能称得出来吗?”三秒把笸箩放在田埂上,指着土豆苗说:“咱们把苗上的露水抖到笸箩里,攒多了就能称。你看这叶子上的露水,每片叶尖都挂着好几颗,一亩地这么多苗,攒下来肯定不少。”
两人说干就干。三秒负责把土豆苗轻轻往笸箩里抖——他的动作很轻,手指捏着苗秆底部,慢慢晃动,叶上的露水就“簌簌”掉进笸箩里,连带着几片碎叶也落进去,却没伤到苗的根系。春花则蹲在旁边,把笸箩里的碎叶捡出来,免得影响重量。
太阳还没爬上山头,雾气在地里飘着,两人的衣服很快就被露水打湿,贴在身上,风一吹,冷得打哆嗦。春花搓了搓手,笑着说:“没想到这露水看着少,攒起来还挺费劲,我这胳膊都酸了。”三秒也直了直腰,揉了揉肩膀:“再坚持会儿,等笸箩里的露水满了,咱们就去称称。”
足足忙了一个钟头,天快亮的时候,笸箩里终于攒了小半筐露水,水面上还飘着层细密的泡沫,像撒了把碎银。三秒小心翼翼地把笸箩抬到田埂边的石头上,又从兜里掏出块干净的布,把木秤的秤盘擦了又擦——这杆秤是爷爷留下的,秤杆上的刻度已经磨得有些模糊,却依旧精准,以前家里收土豆、卖粮食,都靠它称重。
“先称笸箩的空重。”三秒把空笸箩放在秤盘上,移动秤砣,直到秤杆平了,才指着秤杆上的刻度说,“空笸箩三斤半。”然后他小心地把笸箩里的露水倒进秤盘里——露水很轻,倒的时候几乎没声音,只有水珠落在秤盘上的“滴答”声。倒完露水,他又把笸箩放在旁边,拿起秤砣慢慢移动。
“看,五斤二两!”三秒指着秤杆,眼里满是惊喜,“减去笸箩的三斤半,这小半筐露水就有一斤七两!咱们才抖了两垄苗,要是把一亩地的苗都抖完,肯定能攒不少。”春花凑过去看秤杆,虽然刻度模糊,但能看清秤砣对应的位置,她忍不住拍手:“真能称出来!那咱们赶紧接着攒,看看一亩地到底能攒多少。”
接下来的几天,两人每天天不亮就去地里抖露水,白天忙着给土豆苗松土、除草,晚上则在仓库里算账——把每天称的露水重量记下来,再算出每亩地的露水总量。有天夜里,春花坐在桌边,手里拿着算盘,一边拨珠子一边念:“昨天攒了十六斤八两,今天十八斤二两,这三天加起来一共五十四斤……”
三秒坐在旁边,手里拿着巡夜本,把数字记在上面:“一亩地有六十垄苗,咱们每天能攒十八斤左右,算下来一亩地的露水,够浇三天的。”春花放下算盘,眼睛一下子亮了:“真的?那咱们以后就不用天天抽井水了!省下来的井水,还能给隔壁李叔家的玉米地浇浇,他家的玉米最近也旱得厉害。”
三秒点点头,心里也踏实了。之前因为天旱,村里的井水不够用,他还担心土豆苗会渴死,现在发现露水能当水用,不仅省了井水,还不用花钱,真是再好不过了。他想起爷爷以前说过的话:“庄稼人要懂天,天给的露水、雨水,都是救庄稼的宝贝,别浪费了。”那时候他还不懂,现在终于明白了——老辈人的话,都是从地里摸爬滚打总结出来的真理。
从那以后,村里的人都学着三秒和春花的样子,早上起来抖露水浇苗。王二婶家种了半亩白菜,以前每天都要挑两桶井水浇,现在抖露水就能浇透,她笑着说:“这露水比井水还好用,浇完的白菜叶子绿油油的,比以前长得还快!”李叔家的玉米地,也靠露水救了急,原本蔫蔫的玉米苗,浇了几天露水后,又挺直了腰杆,叶子也变得厚实了。
有天早上,镇上的农技站技术员来村里考察,看见大家都在地里抖露水,好奇地走过来问:“你们这是在干啥?把露水抖下来有啥用啊?”三秒停下手里的活,把称露水、用露水浇苗的事说了一遍,还把巡夜本上记的数字给技术员看。
技术员接过巡夜本,仔细看了看,又蹲下身摸了摸土豆苗,惊讶地说:“你们这方法太妙了!露水含有天然的矿物质,比井水更适合庄稼生长,而且还能节约水资源,真是个好法子!我回去一定要把这个方法写进农技推广手册里,让更多的农民知道。”
三秒笑着说:“这都是老辈人传下来的法子,我们就是照着试试,没想到真管用。”技术员点点头,又问:“你们是怎么想到称露水重量的?”春花接过话:“三秒说他爷爷以前说过,十斤露水能浇活一棵苗,我们就想称称看,到底多少露水够浇苗,没想到一算,一亩地的露水够浇三天,省了不少井水。”
技术员听了,更佩服了:“你们不仅懂传统方法,还会用科学的方式计算,真是了不起!现在很多年轻人都不愿意种地,你们能这么用心,还能创新,真是庄稼人的好榜样。”
后来,技术员真的把“用露水浇苗”的方法写进了推广手册,还特意配了三秒和春花在地里抖露水的照片。手册发下来后,邻村的人都来向三秒和春花请教,两人也毫不藏私,把怎么抖露水、怎么称重量、怎么计算用量的方法都教给了大家。
有次,邻村的刘梅来望海坡,看见大家都在地里抖露水,也跟着学。回去后,她照着方法给自家的土豆苗浇露水,没过多久,土豆苗就长得比以前壮实了。她特意来跟三秒和春花报喜:“你们的法子真管用!我家的土豆苗现在长得可好了,比用井水浇的还精神!”
三秒笑着说:“这都是露水的功劳,天给咱们的宝贝,可不能浪费了。”刘梅点点头,又问:“你们说,这露水除了浇苗,还能干嘛啊?”春花想了想,说:“我奶奶以前用露水沏茶,说比泉水还甜,咱们下次也试试。”
没过几天,春花真的用露水沏了茶。她早上把露水攒在瓷壶里,放在太阳下晒一会儿,等露水变温了,再泡上自家种的茶叶。三秒喝了一口,果然,茶水带着股淡淡的清甜,比平时用井水沏的茶还好喝。“这露水茶真不错,以后咱们巡夜的时候,也泡一壶带着,累了就喝一口。”三秒说。
春花笑着点头,又把露水装在小瓶子里,送给村里的老人。王二婶喝了露水茶,笑着说:“这茶喝着舒服,比城里买的矿泉水还好喝。你们这俩孩子,真是会过日子,连露水都能利用起来。”
随着用露水浇苗的人越来越多,村里的井水也省了下来。村长老张特意在村口的公告栏上贴了张纸,上面写着“节约井水,利用露水”,还把三秒和春花的方法写在上面,让大家都照着做。有外地来的游客,看见大家在地里抖露水,觉得新鲜,还拿出手机拍照,发在了网上,望海坡的“露水浇苗”一下子出了名,不少人都来村里参观学习。
有天,县城的电视台也来采访三秒和春花。记者拿着话筒,问三秒:“你当初是怎么想到用露水浇苗的?”三秒看着镜头,认真地说:“是我爷爷教我的,他说庄稼人要懂天、惜天,天给的每一样东西都有用。我们就是照着老辈人的话做,没想到还能帮大家省水,让庄稼长得更好。”
记者又问春花:“称露水的时候是不是很辛苦?”春花笑着说:“一开始觉得累,后来看着庄稼长得好,就不觉得累了。能为村里做点事,能帮大家省点水,再辛苦也值得。”
采访播出后,更多的人知道了望海坡的“露水故事”,还有不少农民专程来村里,向三秒和春花请教用露水浇苗的方法。三秒和春花也很乐意分享,还特意编了个简单的口诀:“早起抖露不贪睡,轻抖苗秆不折枝,称露算量省井水,天助庄稼长得肥。”方便大家记忆。
转眼到了土豆成熟的季节,望海坡的土豆又获得了大丰收。因为用露水浇过,土豆的口感比往年更甜,个头也更大,收购商们都抢着要。赵老板收土豆的时候,咬了一口刚挖出来的土豆,笑着说:“你们的土豆今年格外甜,是不是有什么秘诀啊?”
三秒笑着说:“秘诀就是露水!咱们用露水浇了一个夏天,土豆吸收了露水的养分,自然长得好。”赵老板听了,恍然大悟:“原来露水还有这用处!以后我收土豆,就认准你们望海坡的,用露水浇出来的土豆,就是不一样!”
收完土豆,三秒和春花在仓库里整理巡夜本,翻到记录露水重量的那几页,看着上面密密麻麻的数字,心里满是欣慰。春花笑着说:“真没想到,一开始只是想省点井水,最后竟然还让土豆长得更好,还帮了这么多人。”
三秒点点头,把巡夜本合上,放在爷爷的老马灯旁边:“这就是老辈人说的‘顺应天意’,咱们不跟天较劲,好好利用天给的东西,就能有好收成,好日子。”
那天晚上,两人又去地里看了看,虽然土豆已经收完了,但地里的草叶上依旧挂着厚厚的露水,在月光下闪着光。三秒蹲下身,摸了摸草叶上的露水,凉丝丝的,却带着股温暖的力量——这露水,不仅浇活了庄稼,也浇活了望海坡人的日子,让大家在天旱的时候,也能守住希望,收获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