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东阳脚步匆匆,快步走进内阁值房。
值房内,内阁成员们正围着案桌,有条不紊地整理奏折。
见李东阳进来,众人赶忙起身,齐声道:“首辅回来了。”
李东阳摆摆手,脸上神色凝重,道:“都坐下,有要事跟你们说。”
众人依言坐下,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眼中满是疑惑。
毕竟首辅刚才去暖阁见了陛下,回来却是这般神情,实在让人摸不着头脑。
李东阳拿起案上的茶杯,缓缓喝了一口,才缓缓开口:“陛下明天要开大朝会。”
“大朝会?”一个内阁成员愣了一下,疑惑道,“陛下登基以来,大朝会也没开几次,明天是有什么大事?”
李东阳沉声道:“陛下要在朝会上宣布推行‘考成法’,整顿吏治。”
“考成法?”众人一脸茫然,更懵了,“是什么法子?咱们怎么从没听过?”
“是陛下和新上任的吏部王尚书,还有本官一起定的。”李东阳语气愈发凝重,“这法子要定官员考核标准,谁不合格就降职罢官,举荐的人还得连带问责。”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众人,强调道:“关键不是法子本身,是陛下的态度。”
“陛下怎么说?”有人急忙问道。
“以前有人反对新政,陛下最多贬官。”李东阳的声音里带着几分寒意,“这次谁要是反对考成法,陛下说了——他敢杀人。”
值房里瞬间安静下来,安静得连呼吸声都清晰可闻。
一个年纪稍轻的内阁成员脸色发白,结结巴巴道:“首辅,这……这也太严重了吧?要是真有人反对,陛下真会……”
“陛下连永康侯都敢公审问斩,还有什么不敢的?”李东阳打断他,“本官把丑话说在前面,明天朝会上,谁也不许乱说话,更不许跳出来反对。”
他看着众人,继续说道:“你们也知道,吏部刚换了新尚书王琼,其他部门还不知道考成法的事。”
“那咱们该怎么办?”另一个成员问道。
“你们现在就放下手头的活儿。”李东阳吩咐道,“去其他部门走动走动,把陛下的态度透出去——就说是本官李东阳说的,明天朝会,谁反对考成法,陛下会杀人,让他们好自为之。”
“是,首辅!”众人不敢耽搁,连忙起身收拾东西,准备去各部门传话。
李东阳看着他们的背影,心里暗暗叹气。
明天的朝会,怕是不会平静,只希望这些人能把话传到,少些人撞枪口上。
与此同时,王琼回到吏部时,天已经有些擦黑。
他让人把吏部大大小小的官员都叫到议事厅。
官员们很快到齐,站在厅里,看着这位新上任的尚书,眼里满是好奇。
毕竟王尚书上午刚到任,下午就去了暖阁,回来就叫大家,实在让人好奇是有什么吩咐。
王琼站在厅中央,目光扫过众人,缓缓开口:“本官今天第一天到任,跟大家还不熟,但都是吏部同僚,有些话,本官得跟你们说清楚。”
众人屏住呼吸,认真听着。
“陛下明天要开大朝会。”王琼开口,“会在朝会上宣布推行‘考成法’,这法子是陛下定的,专门整顿吏治。”
“考成法?”有官员小声嘀咕,“是要考核咱们吗?”
“不仅是咱们,是全国的官员。”王琼沉声道,“考成法会定明确的考核标准,合格留任,不合格降职,连续不合格就罢官,连举荐的人都要连带受罚。”
他顿了顿,语气更严肃:“本官要跟你们说的是——陛下说了,这次推行考成法,谁要是敢反对,他会杀人。”
这话一出,议事厅里瞬间炸开了锅。
“杀人?”一个老吏员脸色发白,“以前反对新政也只是贬官,这次怎么……”
“陛下这次是动真格的。”王琼打断他,“本官知道,你们当中或许有人跟某些官员、甚至勋贵有牵连,怕考成法影响到自己。”
“但本官把话放这了。”王琼的目光锐利起来,“明天朝会,谁要是敢替人出头反对,或者自己跳出来,后果自负。”
“本官第一天来,不想看着同僚出事。”他放缓了语气,“该说的话本官都说尽了,你们好自为之。”
官员们对视一眼,心里满是感激。
新尚书刚到任,就特意提醒他们,是真把他们当同僚。
一个官员上前一步,躬身道:“多谢尚书大人提醒,下官们知道该怎么做了,明天绝不敢乱说话。”
“好。”王琼点点头,“都散了吧,回去好好想想,也跟手下的人通个气。”
官员们纷纷躬身告退,议事厅里很快就空了下来。
王琼看着空无一人的议事厅,心里暗暗盘算。
明天的朝会,就看这些人的识趣程度了。
内阁成员们分头行动,去了各部门。
有人去了户部,跟户部尚书嘀咕了半天。
“户部这边可得小心,陛下态度强硬。”内阁成员说道。
户部尚书点点头,道:“多谢提醒,本官知晓了。”
有人去了兵部,把陛下的警告悄悄传了过去。
“兵部关系重大,朝会上可别出岔子。”内阁成员说道。
兵部官员应道:“明白,定不会乱来。”
还有人去了礼部,找到礼部尚书张升:“张大人,明天朝会要小心,陛下要推考成法,反对者会被杀。”
张升愣了愣,随即脸色凝重:“多谢提醒,本官知道了。”
一夜之间,陛下要“杀反对者”的消息,在京官圈子里悄悄传开。
有人连夜叫家人收拾东西,心里忐忑不安,暗自祈祷不要波及到自己。
有人对着奏折发呆,琢磨着明天该不该开口,毕竟这关系着自己的前程。
也有人抱着侥幸,心想陛下或许只是说说,未必真会杀人。
天刚蒙蒙亮。
皇宫的钟声突然响起,比平时早了半个时辰。
钟声悠长而庄重,回荡在京师的上空。
京城里的官员们,纷纷从家里出来,穿着整齐的官袍,快步往皇宫赶。
有的官员脸色发白,脚步匆匆,仿佛身后有什么可怕的东西在追赶。
有的官员眉头紧锁,若有所思,在心里反复盘算着朝会上的应对之策。
还有的官员互相使着眼色,却没人敢开口议论,生怕惹来不必要的麻烦。
晨光慢慢漫过皇宫的城墙,把朱红色的宫墙染成了暖金色。
午门外,官员们渐渐聚集起来,排着队,等着进入大殿。
没人知道,这场大朝会,会掀起怎样的风波。
也没人知道,“考成法”的推行,会给大明的吏治,带来怎样的改变。
只有宫墙上的钟声,还在一声声地响着,像是在为即将到来的朝会,敲打着前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