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厚照抬手,声音温和。
“免礼,都坐吧,张永,给二位看茶。”
张仑和王守仁谢过陛下,在锦凳上坐下,身子还微微前倾。
陛下没直接说召他们来的目的,反而先让看茶,显然是有话要慢慢说。
张永端来两杯热茶,轻轻放在二人面前,然后退到一旁,垂手侍立。
朱厚照看着两人,语气沉了些。
“张仑,你在京营操练士兵,该知道当兵的苦吧?”
张仑一愣,随即点头。
“回陛下,臣知道。京营的条件还算好,可边军不一样。去年冬天,宣府的军报说,有士兵还穿着单衣站岗,冻得手都握不住枪;军户们更难,地里收成不好,连饭都吃不饱,有的还得靠挖野菜度日。”
朱厚照叹了口气。
“你说得对,边军苦,军户更苦。他们守着大明的国门,风餐露宿,可朝廷里有的人,还在贪墨军饷;百姓们不知道边军的辛苦,还以为当兵的都是吃闲饭的。这公道吗?”
王守仁在一旁忍不住开口。
“陛下所言极是!臣在兵部看边军粮草报表,发现有的府县拖欠军粮三个月,军户们没粮吃,只能去借高利贷,最后卖儿卖女的都有。臣之前就想奏请陛下,整顿军饷粮草,可一直没找到合适的法子。”
“所以朕才想办报社啊。”
朱厚照话锋一转,拿起案上的大明报社保定分社的报纸,递给二人。
“你们看看,这是保定府的报纸,上面登了百姓的难处,也登了官员的功过,百姓们看了,知道朝廷在为他们做事;官员们看了,不敢再随便贪腐。这就是报社的好处。”
张仑接过报纸,快速翻了几页,看到“某知县贪赈灾粮被罢官”的报道,忍不住点头。
“陛下英明!有了这报纸,官员们不敢再胡作非为,百姓们也能知道朝廷的新政,是好事!”
王守仁也跟着道。
“臣之前还担心,报社只报道民生,会忽略边军,现在看来,陛下早就想到了。”
朱厚照笑了笑。
“北直隶的府县,民生报社能解决问题,可宣府不一样。”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二人,语气郑重起来。
“宣府是大明的北大门,全是边军和军户,民生事务少,军事事务多。普通的民生报社,在宣府没用,朕想办一份‘大明军报’。”
“大明军报?”
张仑和王守仁异口同声地反问,眼里满是惊讶。
朱厚照点点头。
“对,军报!专门报道边军的事。士兵操练得怎么样,军户的日子好不好过,将领有没有贪墨军饷,打了胜仗要表扬,打了败仗要追责,让朝廷知道边军的真实情况,也让天下百姓知道,他们的安稳日子,是边军用命换来的!”
张仑心里一动,连忙道。
“陛下这想法太好了!有了军报,边军的辛苦能让陛下知道,贪腐的将领也藏不住,士兵们知道自己的功劳会被记载,肯定会更用心操练!”
王守仁也附和道。
“臣附议!军报还能让百姓了解边军,以后募集军饷、粮草,百姓们也会更支持,不会再像以前那样,觉得朝廷是在乱花钱。”
朱厚照看着两人的反应,心里很满意,继续道。
“朕召你们来,就是想让你们俩负责这份军报。”
这话一出,张仑和王守仁都愣住了,坐在椅子上,半天没说话。
朱厚照看着他们,笑着解释。
“张仑,你是英国公世子,英国公府在军中威望高,让你挂职军报社长,边军的将领们不敢不配合,没人敢在军报上动手脚。”
然后,他看向王守仁。
“守仁,你脑子活,能写能断,军报的具体事务,比如收集边军的情况、审核报道的内容、解决军户反映的问题,就交给你负责。”
他顿了顿,补充道。
“守仁,你现在是兵部侍郎,管着边军的粮草军务,跟军报的事务也能衔接上,不会出岔子。而且,办军报也是历练,以后大明的军务,还得靠你这样的能臣撑着。”
张仑终于回过神,连忙起身躬身。
“陛下信任臣,臣感激不尽!可……可臣一直在京营,没办过报社,怕办不好,耽误了陛下的大事。”
“没办过可以学。”
朱厚照摆摆手。
“你不用管具体事务,只要镇住场子,让边军将领配合就行,具体的事有守仁帮你。而且,英国公府在军中的威望,比什么都管用,没人敢不给你面子。”
王守仁也站起身,躬身道。
“陛下,臣也没办过报社,而且兵部的事务已经不少,怕顾不过来,耽误了军报的事。”
“兵部的事务可以先交给副手打理。”
朱厚照道。
“军报是大事,比兵部的日常事务更重要。守仁,你是能成大事的人,这点小事难不倒你。而且,办军报能让你更了解边军,以后处理军务,也能更得心应手,这对你以后的晋升,也是个好经验。”
张仑和王守仁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里看到了震惊。
他们以为陛下只是让他们提建议,没想到陛下直接让他们负责,而且把分工都安排得明明白白,连他们的顾虑都提前想到了。
张仑心里既激动又紧张。
激动的是陛下这么信任他,让他负责这么重要的事;紧张的是怕自己办不好,辜负陛下的信任。
王守仁心里则更多的是期待。
他知道办军报是个挑战,但也是个机会,既能帮边军和军户解决问题,又能历练自己,以后还能为陛下多做些事。
朱厚照看着两人的神色,知道他们心里已经动摇了,继续道。
“你们俩都是大明的年轻才俊,张仑懂军务,守仁有才干,你们俩联手,没什么办不成的。而且,军报的事,朕会让东厂和锦衣卫配合你们,需要人手、需要钱,都可以跟朕说,朕给你们撑腰!”
张仑深吸一口气,再次躬身。
“陛下都这么说了,臣要是再推辞,就是不识抬举!臣遵旨,定不辜负陛下的信任,把军报的场子镇好!”
王守仁也跟着躬身。
“臣也遵旨!臣定当全力以赴,把军报的具体事务办好,不让陛下失望!”
朱厚照看着两人,脸上露出笑容。
“好!这才是朕的能臣!军报的事,就这么定了。你们先回去准备准备,三天后,朕在暖阁听你们的具体方案,比如军报怎么收集信息、怎么送到边军手里、怎么保证报道的真实。”
“臣遵旨!”
两人齐声应道。
朱厚照摆摆手。
“你们先下去吧,好好琢磨琢磨,有什么需要的,随时让张永跟朕说。”
“臣告退!”
张仑和王守仁躬身行礼后,转身走出暖阁。
刚出暖阁,张仑就对王守仁道。
“守仁兄,陛下这想法太大胆了,军报要是办好了,咱们大明的边军,肯定会不一样!”
王守仁点点头。
“是啊,陛下的眼光,咱们比不上。咱们得好好准备,三天后的方案,不能出任何差错,不然对不起陛下的信任。”
张仑笑着道。
“有守仁兄在,肯定没问题!咱们回去就分头准备,你负责想具体的流程,我负责联系京营和英国公府的人,让他们配合军报的事。”
“好!”
王守仁应道。
两人在宫门口分道扬镳,一个往京营去,一个往兵部去,脚步都比来时快了许多。
他们知道,办军报是件大事,也是件难事,但只要能办好,就是为大明立了大功,为边军和军户做了大好事。
暖阁里,朱厚照看着两人的背影消失在宫门口,拿起案上的宣府边军报表,嘴角露出一丝笑容。
张仑有威望,王守仁有才干,两人联手,军报肯定能办好。
等宣府的军报办起来,再往其他边镇推广,比如大同、延绥,到时候大明的边军,就再也不是以前那样,辛苦没人知,贪腐没人管了。
他拿起朱笔,在报表上写下“军报先行”四个字,眼里满是期待。
大明的吏治要清明,边军也要强盛,这样大明才能长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