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静的日子过了不到两周,第一波攻击悄然而至。
最先发难的是一家名不见经传的财经自媒体“鹭岛财经眼”,发布了一篇题为《“绿色物流”还是“生态隐忧”?——透视远航城东物流园的环境争议》的长文。文章看似客观,引用了“业内专家”观点,质疑物流园的大规模建设可能加剧区域交通压力、产生光污染和噪音污染,并隐晦地提及“有专家担有”地块地质稳定性可能对大型建筑群构成长期风险。文章没有直接否定项目,但通篇营造一种不确定性和担忧氛围,措辞刁钻,极具误导性。
几乎同时,那个新成立的环保NGo“绿色家园”组织了小规模的“研讨会”,邀请了几位“独立学者”,公开质疑物流园的环评报告“数据过于理想化”,忽视了对候鸟迁徙路径的“潜在影响”,并呼吁有关部门“审慎审批,加强公众监督”。研讨会通稿被几家网络媒体转载,标题耸动。
这些声音起初并未引起广泛关注,但很快,几家有一定影响力的本地论坛和社交媒体账号开始集中转发、评论,话题热度被刻意炒高。水军账号混杂其中,用夸张的言辞渲染“民意担忧”,攻击“企业为利益罔顾环境”。
林凡第一时间就注意到了这些动向。他没有急于公开反驳,而是让公关团队密切监控舆情走向,同时让技术部门将物流园更详细的环境评估数据、减噪降尘设计方案、以及智能交通疏导系统的原理图整理成通俗易懂的科普材料。
“先让他们跳一跳。”林凡在内部会议上冷静部署,“看清楚是谁在背后推波助澜,攻击的重点在哪里。我们的回应要精准,要在舆论场上后发制人。”
“隐线”的报告很快证实了他的猜测:推动这次舆论攻击的资金,正是通过那家律师事务所的关联账户,流向几个网络营销公司和水军头目。而那几个“独立学者”,也与之前监控到的、接受“星河资本”间接资助的智库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奥丁的影子,在幕后若隐若现。
几天后,当质疑声达到一个小高潮时,“远航”的回应开始了。他们没有选择硬碰硬的声明,而是由叶清音牵头,组织了一场面向公众和媒体的“开放日”活动,邀请记者和市民代表参观物流园的规划展厅和模拟沙盘,由顶尖的技术专家现场讲解环保措施和智能系统的工作原理。讲解深入浅出,数据翔实,画面通过主流媒体和官方平台直播。
同时,林凡授意公关团队,将那些科普材料精准投送给几位在环保和交通领域真正有公信力的权威专家和知名科普博主。很快,几位大V陆续发声,从专业角度肯定了物流园项目的环保理念和技术先进性,并委婉批评了那些“缺乏依据的质疑”是“对环保事业的误解和伤害”。
权威的声音一出,舆论风向开始扭转。不少理性网友开始反思之前被带节奏的言论。那家最先发难的自媒体和NGo的声音,在更强大的专业声浪面前,显得苍白无力,很快沉了下去。
第一轮舆论试探,被林凡用更专业、更透明的方式化解了。但林凡知道,这仅仅是开始。奥丁不会轻易罢手,下一次的攻击,可能会更直接、更凶猛。
果然,没过几天,那家专攻知识产权的律师事务所出手了。他们代表一家注册在开曼群岛、名为“创新动力”的空壳公司,向法院提起诉讼,指控“远航”物流园智能调度系统的核心算法,侵犯了其客户的一项“底层专利”,要求法院判令项目暂停,并索赔天价赔偿。
诉状写得极其专业,引用了大量晦涩的技术术语,指向一个在行业内存在争议的通用算法逻辑。这是典型的专利流氓手段,利用法律程序的复杂性和耗时性,来拖延和骚扰对手。
林凡接到法务总监的电话时,正在陪阿桂搭积木。他听完汇报,脸色平静,只是眼神锐利了几分。
“按计划应对。”他简短指示,“启动专利无效宣告程序,同时反诉对方恶意诉讼。把我们算法研发的完整过程、所有原始记录准备好。另外,查清那个‘创新动力’公司的底细,特别是它与‘星河资本’的关联。”
放下电话,阿桂举着一块红色的积木,仰着小脸问:“爸爸,电话?工作?”
林凡收起冷峻的表情,换上温和的笑容,接过儿子手里的积木:“嗯,一点小事。来,爸爸帮你搭个高高的塔。”
晚上,安抚阿桂睡下后,林凡在书房里仔细研究了诉状和“隐线”提供的背景资料。情况比想象的复杂一些。“创新动力”持有的专利虽然存在争议,但手续齐全,诉讼程序一旦启动,短期内很难摆脱纠缠。奥丁选择在这个时间点发难,显然是想拖慢物流园的进度,打乱他的节奏。
沉思片刻,林凡拨通了叶清音的电话。
“清音,诉讼的事你知道了吧?”
“刚看到材料。”叶清音的声音一如既往的冷静,“对方专利的创造性认定存在很大问题,我们有把握申请无效。但法律程序需要时间。”
“时间我们拖不起。”林凡说,“有没有技术上的变通方案?在不影响系统性能的前提下,能否对算法进行一些规避设计?”
“可以。”叶清音回答得很干脆,“核心逻辑是我们的,只是外围接口和参数设置上可以做调整,绕过他们的权利要求范围。给我一周时间。”
“好。法律途径和技术方案同步进行。”林凡顿了顿,“另外,我们需要在舆论上做一些铺垫,解释清楚专利纠纷的实质,避免对方借题发挥,抹黑我们的技术原创性。”
“明白。我会准备一份技术白皮书,说明情况。”
安排好应对策略,林凡靠在椅背上,揉了揉眉心。奥丁的攻击,一波接一波,从舆论到法律,手段越来越刁钻。这场仗,打得并不轻松。但他没有退缩,反而有一种被激起的斗志。这种高水平的博弈,正是检验和提升“远航”实力的磨刀石。
他走到窗边,看着远处工地上灯火通明的景象。物流园的建设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那是他规划中的商业版图的重要一环,绝不能因为这些阴险的伎俩而停滞。
身后,书房门被轻轻推开,苏晚晴端着一杯热牛奶走进来。
“还没忙完?”她轻声问,把牛奶放在桌上。
“快了。”林凡转身,接过牛奶,握住她的手,“一点小麻烦,能解决。”
苏晚晴看着他眼里的血丝,心疼地说:“别太累着。阿桂今天还念叨,爸爸好久没陪他踢球了。”
林凡笑了笑:“等忙过这阵子,周末带他去海边踢个够。”
牛奶的温度透过杯子传到掌心,温暖而踏实。林凡知道,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有值得信赖的团队,有支持他的朋友,更有需要他守护的家人。这些,是他应对一切风浪的最大底气。
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奥丁掀起的风浪不小,但林凡这艘船,龙骨足够坚固,航向足够明确。他相信,只要沉着应对,步步为营,定能穿越这片暗礁密布的水域,驶向更广阔的海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