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节清晨,凌晨四点,北京的天空还是墨蓝色,只有东方天际透出一丝微弱的鱼肚白。
深秋的寒风已经带着凛冽的意味。
天安门广场上,却早已是人山人海。
来自全国各地的人们,裹着厚厚的棉衣,呵着白气,翘首以盼,等待着那个庄严的时刻。
【北斗团队】四人裹挟在人群中。
周炽兴奋地东张西望,不停地搓着手;
陈知行站得笔直,目光平静地望向旗杆的方向,仿佛在观察一个大型社会实验;
李泽川则一脸“被迫早起”的不爽,把军大衣的领子竖得老高,遮住了半张脸。
苏想穿着略显单薄的棉袄,冷风一吹,忍不住打了个哆嗦。
忽然,一件带着体温的军大衣兜头罩了下来,将她整个人裹住,阻隔了寒风。
是李泽川。他把自己的大衣给了她,里面只穿着一件毛衣,却装作若无其事地看着别处:
“穿着,别回头冻病了耽误项目进度。”
厚重的衣服上还残留着他身上淡淡的烟草味和一种说不清的、属于他的气息,苏想的脸颊莫名有些发烫。
“谢谢川哥。”
她小声说。
“嗯。”
李泽川含糊地应了一声。
这时,陈知行默默地从随身的挎包里拿出一个铝制军用水壶,拧开盖子,递给苏想:
“喝点热水,暖一暖。”
他的动作自然,语气一如既往的平静。
苏想接过,小口抿着温热的水,一股暖流从喉咙蔓延到四肢百骸。
周炽见状,也赶紧从包里掏啊掏,掏出一包用油纸包着的点心:
“想想,饿不饿?我带了桃酥!”
看着身边这三个用各自方式关心着她的男生,苏想只觉得心里被塞得满满的,那点因为家庭而带来的寒意,被驱散得无影无踪。
天色渐渐亮了起来,广场上的灯光依次熄灭。
当第一缕金色的阳光刺破云层,洒在巍峨的天安门城楼上时,庄严的国歌奏响,鲜艳的五星红旗在仪仗队的护卫下,冉冉升起!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所有人都肃立,目光追随着那抹不断升高的红色。
周炽激动地跟着哼唱,陈知行眼神专注,李泽川也收起了懒散,站直了身体。
苏想仰着头,看着迎风招展的国旗,心中涌动着难以言喻的情感。
有对祖国的热爱,有对未来的憧憬,更有对身边伙伴的感激。
这一刻,她无比清晰地感受到,自己不再是孤单一人。
她有了为之奋斗的事业,有了可以依靠的伙伴。
升旗仪式结束,人群开始慢慢散去。
阳光普照,驱散了清晨的寒意。
周炽还在兴奋地回味,陈知行已经开始思考国旗升降过程中的力学和控制系统。
李泽川双手插在裤兜里,走在苏想旁边,偶尔侧头看她一眼。
“感觉怎么样?”
他忽然问。
苏想转过头,对上他深邃的目光,展颜一笑,笑容在朝阳下格外明媚:
“很好。从来没有这么好过。”
李泽川看着她的笑容,怔了一下,随即也扯出一个不太自然的、却真实了许多的笑容,转开了头。
金色的阳光洒在四人身上,拉长了他们的影子。
前路或许还有挑战,但此刻,温暖与希望,如同这初升的朝阳,照亮了他们的未来。
国庆假期后,“北斗”团队迅速回归到863计划紧张的研究节奏中。
分布式集群运行日趋稳定,陈知行主导的底层理论框架验证取得了阶段性突破,苏想负责的应用示范模块也开始搭建原型。
一切都在按部就班地向前推进。
这天下午,周炽因为要查阅一些关于随机过程在复杂系统中的应用文献,跑去数学系旁听一门研究生级别的专题讨论课。
课间休息时,一个戴着金丝边眼镜、气质儒雅、约莫四十岁上下,穿着笔挺中山装的中年男人主动走过来和他搭话。
“同学,看你笔记记得很认真,对这个方向很感兴趣?”
男人笑容和煦,声音温和。
周炽抬头,觉得对方有点面生,但气质不像学生,便客气地回答:
“嗯,觉得挺有意思的,跟我们正在做的一个项目有点关联。”
“哦?什么项目?”
男人似乎很感兴趣。
周炽多了个心眼,没细说,只含糊道:“就是一些数据模型方面的。”
男人笑了笑,没有追问,而是递过来一张名片:
“我叫方启明,刚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访问归来,现在在生物系,主要负责刚成立的生物信息学实验室。
我们实验室,很需要像你这样对数学和模型有深刻理解的年轻人。”
周炽接过名片,看着上面“生物信息学实验室主任”、“教授”等头衔,有些惊讶。
生物信息学?
这对他来说是个陌生的领域。
方启明似乎看出了他的疑惑,解释道:
“简单说,就是用数学、统计和计算机的方法,去研究生物学问题,尤其是现在国际上刚刚启动的【人类基因组计划】,海量的基因数据,就像一座未经开采的金矿,需要最强大的算法和模型去解读。
这比模拟雷达故障、预测交通流,挑战性和意义或许更大。”
他的话语带着一种描绘宏伟蓝图的感染力,尤其是提到【人类基因组计划】这个闻所未闻的名词时,周炽的好奇心被彻底勾了起来。
“基因……也能用数学模型来解读?”
周炽的眼睛开始发光。
“当然!”
方启明肯定地点头,语气充满诱惑,“生命的本质就是信息,是编码。破解它,需要最顶尖的数学工具。
我看过你们团队之前发表在内部刊物上的那篇关于动态医疗数据预测模型的短文,思路非常巧妙。
尤其是里面提到的几个核心算法,放在基因组数据分析上,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奇效。”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周炽,意味深长地说:“不瞒你说,我看中的不只是你,周炽同学。”
“你们整个【北斗团队】,陈知行的理论架构能力,苏想的数据处理直觉,甚至李泽川同学的……资源协调能力,都是我们生物信息学领域急需的。
怎么样?有没有兴趣,来我的实验室看看?
那里有从美国带回来的最新资料和最前沿的课题。”
一个全新的、充满未知与挑战的领域,一个极具个人魅力的归国学者,一份直接针对他们团队核心能力的邀请……这颗突如其来的“跨界”橄榄枝,让周炽的心,不由自主地躁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