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袁天焦头烂额地应对着各个部门“严格执法”带来的项目困局时,另一股阴风,在虚拟的网络空间里悄然刮起。
起初,只是在林城本地一个流量颇大的城市生活论坛“林城人家”上,出现了一些零星的帖子。标题带着强烈的情绪和诱导性:
《新书记新气象?林城老百姓的民生谁来管?》
《是高科技还是面子工程?智眸科技项目疑云重重!》
《市场建不起来,补偿款拿不到,我们的苦日子何时是头?》
发帖的Id都是新注册的,内容看似站在“群众”角度,充满了“忧心忡忡”和“仗义执言”。
“新书记上任,三把火烧得挺旺,又是高科技,又是大市场,听着是挺唬人。
可咱老百姓关心的是啥?是家门口的路啥时候能修好!是娃儿学校的破窗户啥时候能换上!
这些实实在在的民生,有人管吗?钱都投到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高科技里去了?还是进了某些人的腰包?”
“那个什么智眸科技,吹得天花乱坠,说是高科技,能给林城带来多少就业?我看悬!
听说引进这项目,县里又是免税又是送地的,代价不小!别是某些领导为了自己的政绩,拿咱林城的家底去填窟窿吧?这算不算形象工程?”
“新城市场那块地,补偿款拖了多久了?老百姓眼巴巴等着那点钱过日子呢!说是权属有争议?
早干嘛去了?现在卡着不发,是不是想逼老百姓闹事?新书记忙着搞大项目,这些‘小事’就没人管了?寒心啊!”
这些帖子,捕风捉影,移花接木,将袁天力推的产业升级项目污名化为“面子工程”、“不顾民生”,将因张坤系统故意刁难导致的补偿款拖延,巧妙地归咎于袁天“好大喜功”、“漠视群众疾苦”。
它们精准地戳中了一部分不明真相群众的痛点——对生活改善的迫切期待和对“官老爷”可能不干实事的固有疑虑。
帖子下面,很快出现了一些“感同身受”的回复。
“楼主说得对!我们小区下水道堵了两个月了,反映多少次没人管!领导们就盯着大项目!”
“就是,高科技听着好,跟我们普通老百姓有啥关系?能当饭吃?”
“补偿款的事我知道,我二舅家就在那村,急得嘴上都起泡了!找谁谁推,心凉透了!”
“新官上任三把火,就怕烧完了,留下一地灰给我们老百姓扫!”
这些回复Id同样可疑,发言模式高度一致,带着明显的水军痕迹,不断将话题炒热,刻意营造出一种“民怨沸腾”的假象。
很快,这股阴风从本地论坛蔓延开来。一些以“关注地方发展”、“倾听民间声音”为标榜的自媒体公众号,开始“敏锐”地捕捉到这些“热点”,添油加醋地进行“深度报道”和“评论”。
《林城新书记的“高科技”迷思:民生短板何时补?》
《警惕!地方招商中的“政绩冲动”与民生欠账》
《补偿款迟发背后:是程序问题还是漠视民情?》
这些文章,文笔看似客观,实则处处暗藏机锋。它们引用论坛上的“群众呼声”,将个别问题无限放大,上升到对袁天施政理念和能力的全面质疑。
虽然没有直接点名袁天,但“新书记”、“主政者”的指向性极其明确。文章在朋友圈、微信群被大量转发,真假难辨的信息和刻意引导的情绪如同病毒般扩散。
一些不明真相的普通群众也开始参与讨论,表达着对“民生问题”的担忧和对“领导只搞大项目”的不满。
网络上的喧嚣,不可避免地传到了现实世界。县委宣传部部长李梅拿着几份打印出来的热帖和自媒体文章,忧心忡忡地走进了袁天办公室。
“袁书记,您看看这个。”李梅将材料放在桌上,眉头紧锁,“舆情有点不对劲。集中在质疑您主导的项目忽视民生,还有补偿款拖延的问题上。来势汹汹,背后明显有人推动。”
袁天拿起材料,快速地浏览着。那些充满恶意引导的标题和内容,那些刻意煽动的评论,像一根根冰冷的针,刺入他的视线。
愤怒的火苗在胸中窜起,但很快被他强大的意志力压了下去。他抬起头,眼神异常冷静,甚至带着一丝洞穿一切的锐利。
“动作挺快。”袁天将材料丢回桌上,语气平淡,听不出喜怒,“张坤他们,这是双管齐下啊。线下用‘规则’卡我们的脖子,线上用‘舆论’泼我们的脏水。”
李梅有些焦急:“书记,我们不能坐视不理啊!这舆情发酵下去,影响太坏了!会严重损害您的威信和我们县委县政府的形象!要不要立刻组织网信办,联系平台删帖?或者,我们发个官方声明澄清一下?”
“删帖?澄清?”袁天站起身,走到窗边,望着窗外阴沉的天色,微微摇头,“那不正中他们下怀?显得我们心虚,只会越描越黑。他们现在巴不得我们跳出来对骂,把事情闹得更大。”
他转过身,目光炯炯地看着李梅:“李部长,舆论阵地,我们不能丢,但打法要变。他们泼脏水,我们就树典型,晒成绩,用事实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