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8月的上海,黄浦江面的晨雾还未散尽,就被一阵刺耳的汽笛声撕裂。
何大清驾驶歼十摧毁日军三大机场的余威尚在,日军对上海市区的轰炸频率明显降低,市民们刚从防空洞里探出头,试图呼吸一口安稳的空气,黄浦江下游的天际线处,却突然出现了密密麻麻的黑点。
那是日军的运输船队,正载着源源不断的陆军,朝着上海滩驶来。
从吴淞口到川沙河口,十余艘日军运输舰在巡洋舰、驱逐舰的护航下,缓缓停靠在滩头。
舰艏的舱门打开,折叠式登陆艇像蝗虫般涌向岸边,每艘登陆艇上都载满了身着土黄色军装的日军士兵,他们背着三八式步枪,腰间挂着刺刀,眼神里满是凶悍。
滩头的日军工兵迅速架设浮桥,重型登陆艇则直接冲上海滩,将九七式坦克、九二式重机枪等重武器卸到岸边,履带碾过沙滩的声音,像沉闷的鼓点,敲在每一个中国守军的心上。
这是日军的“上海派遣军”第二批增兵,由第3师团、第11师团组成,共约4万人,配备坦克40余辆、重炮30余门。
此前,日军虽已在上海投入第101师团、第9师团,但在张治中将军率领的中国军队顽强抵抗下,始终无法突破防线。
如今,随着何大清重创日军空军,日军大本营立刻调整策略,暂缓空中轰炸,转而从朝鲜、中国东北调集陆军,试图以“海陆协同”的战术,从滩头撕开缺口,一举占领上海。
“日军登陆了!快隐蔽!”吴淞口防线的中国守军嘶吼着,架起捷克式轻机枪,朝着涌来的日军开火。
子弹在滩头激起沙尘,日军士兵纷纷卧倒,依托登陆艇和坦克掩护,开始反击。九七式坦克的主炮朝着中国守军的碉堡开火,混凝土碉堡瞬间被炸开一个大洞,里面的守军来不及撤退,就被浓烟吞噬。
日军重机枪则架在沙丘上,形成密集的火力网,压制着中国守军的射击,后续的日军士兵则趁着火力间隙,像潮水般涌向防线,滩头的血水很快染红了海水,与黄色的沙滩混在一起,变成了令人窒息的赭红色。
在江湾、庙行一线,中国军队第88师、第87师的将士们正与日军展开拉锯战。
战士们躲在临时挖掘的战壕里,用步枪、手榴弹对抗日军的坦克和重炮。
20岁的士兵李明握着一把老旧的汉阳造,枪管已经打热,他的身边,战友的尸体还保持着射击的姿势,鲜血顺着战壕的泥土流到他的裤脚。“兄弟们,守住!不能让鬼子过去!”排长嘶吼着,拿起一颗手榴弹,拉开引线,朝着冲过来的日军扔去,爆炸声响起,几个日军士兵倒在战壕前,可更多的日军又涌了上来。
中国守军的装备与日军相差悬殊——日军有坦克掩护、重炮支援,而中国军队的反坦克武器只有少量的炸药包、集束手榴弹,往往需要士兵抱着炸药包,冒着枪林弹雨冲向日军坦克,与敌人同归于尽。
在蕴藻浜防线,班长王强看着日军的坦克朝着战壕冲来,他对身边的新兵说:“你接着打,我去炸了它!”说完,他抱着炸药包,趁着坦克转向的间隙,猛地冲了出去,子弹在他身边呼啸,他却丝毫没有退缩,最终成功将炸药包塞到坦克履带下,一声巨响后,坦克停住了,王强却再也没有回来。
尽管中国守军拼死抵抗,但日军的增兵如同源源不断的潮水,始终无法阻断。
日军不仅从滩头登陆,还利用军舰的舰炮,对中国守军的后方阵地进行炮击。
在南翔镇,日军巡洋舰的主炮击中了中国军队的弹药库,爆炸声震耳欲聋,弹药库的火光染红了半边天,原本要运往前线的子弹、手榴弹瞬间化为灰烬。
前线的中国守军很快陷入“弹尽粮绝”的困境,有的士兵甚至用刺刀与日军展开白刃战,战壕里到处都是尸体,有的士兵倒下时,手里还紧紧攥着断裂的刺刀,眼睛死死盯着日军进攻的方向。
远在热河根据地的何大清,通过延安传来的电报,实时关注着上海的战况。
当他看到“日军第3师团突破吴淞口防线,中国守军伤亡惨重”的消息时,重重地砸了一下桌子,桌上的茶杯都被震倒,茶水洒了一地。
“鬼子这是铁了心要拿下上海!”他对着作战地图,手指沿着黄浦江的路线滑动,眉头拧成了疙瘩。
日军不仅在上海增兵,还从华北抽调第16师团、第109师团,朝着南京方向推进,试图形成“南北夹击”之势,而上海一旦失守,南京将直接暴露在日军的兵锋之下。
何大清立刻召集将领,提出“远程支援”计划:“咱们虽然不能派大部队去上海,但可以从根据地抽调一批反坦克地雷、手榴弹,通过地下交通线运往上海前线;另外,让侦察连深入日军后方,破坏他们的补给线,延缓他们的推进速度。”
吕卫国立刻点头:“我这就去安排,保证三天内把物资送出去!只是上海那边兵力悬殊太大,咱们这点支援,恐怕只是杯水车薪。”
何大清沉默了——他知道吕卫国说的是实话。
他的歼十租期已过,无法再从空中打击日军运输船队;根据地的6000人队伍需要镇守热河,防止日军从华北偷袭,根本无法抽调兵力支援上海。
他只能通过电报,向延安建议:“尽快调集周边省份的军队,支援上海;同时组织上海市民疏散,避免更多平民伤亡。”
此时的上海市区,早已不是往日的繁华模样。街道上到处是倒塌的房屋,断壁残垣间,偶尔能看到受伤的市民在挣扎,救护车的鸣笛声与远处的枪炮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曲悲怆的交响。
租界里挤满了逃难的百姓,大家挤在临时搭建的棚屋里,靠少量的粮食度日,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焦虑。
他们不知道这场战争还要打多久,也不知道自己的家园是否还能保住。
日军大本营里,参谋本部的军官们围着上海地图,脸上满是得意。
“上海派遣军”司令官松井石根对着地图,手指从上海划到南京:“只要拿下上海,南京就指日可待!三个月内,我们一定能灭亡中国!”
在他们看来,何大清对空军的打击只是“暂时的阻碍”,只要陆军能突破上海防线,凭借着装备优势,中国军队很快就会溃败。
为了加快进攻速度,日军大本营再次下令,从国内调集第13师团、第16师团,增援上海,使“上海派遣军”的总兵力达到10万人,坦克80余辆、重炮100余门。
在日军的疯狂增兵下,中国守军的防线开始出现多处缺口,虽然将士们依旧在顽强抵抗,但兵力、装备的悬殊差距,让防线随时面临崩溃的风险。
9月的上海,秋雨绵绵,滩头的血水被雨水冲刷,却冲不散空气中的硝烟味。
日军的运输船还在不断驶来,登陆的士兵一批接一批地投入战场,中国守军的伤亡数字每天都在攀升。
但即便如此,没有一个士兵选择退缩——他们知道,上海不仅是一座城市,更是中国抗战的“精神堡垒”,只要守住上海,就守住了全国人民抗战的信心。
远在热河的何大清,站在了望塔上,望着上海的方向,心里清楚:日军的增兵只是开始,接下来的战争会更加残酷。
他立刻下令,加强热河根据地的防御工事,扩大兵工厂的生产规模,同时从农场商城兑换更多的反坦克武器。
他知道,虽然自己无法直接支援上海,但只要守住热河,牵制华北的日军,就是对上海战场最大的支持。
上海的鏖战还在继续,黄浦江的水依旧在流淌,只是这江水,早已被鲜血和硝烟染透。
日军的陆军还在源源不断地登陆,但他们不知道,每一个中国守军的心里,都燃烧着“宁死不屈”的火焰,这火焰,将支撑着中国军队,在接下来的持久战中,一步步消耗日军的有生力量,直到将他们赶出中国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