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突如其来。
凌晨三点,预警系统发出红色警报:上游水位暴涨,山洪可能在两小时内到达昆仑工地下游城镇。
“城市大脑—Alpha,进入‘洪水编排’模式。”林杰下令。
大屏幕上的城市模型开始快速变换:地势、河道、涵洞、桥梁承载力、雨水管网容量……全部点亮。
“打开‘上游削峰’方案。”
“已打开。三座小型水库同步预泄,留出调蓄空间。”
“下游?”
“封闭三座漫水桥,打开两条分洪道。撤离线路已经规划,优先级:老人、儿童、孕妇、慢病患者。”
“医疗联动?”
“八辆救护车待命,三家医院IcU床位实时回传。”
——
雨越下越大,像要把整个世界都砸碎。
“A村村口有人不愿撤离。”前线传回画面,一个老人死死抱着门框。
“我这辈子就在这儿!我不走!”
“把‘邻里志愿者’接口打开。”林杰说,“让认识老人的人去劝。”
十分钟后,画面里出现了一个中年汉子,他冲进雨里,一把把老人背起来:“走,叔!你要是真的不走,我就背着你走!”
老人骂骂咧咧,但终究没有再挣扎。
——
凌晨四点半,洪峰抵达。
分洪道像两条张开的臂膀,硬生生把一部分洪水引走。城市大脑的“红绿灯优先级”自动调整,为救援车队让出一路绿灯。
“桥梁承重超限。”
“启用‘临时封桥’预案,绕行方案b。”
“工地呢?”
“全部停工,设备上架,危险化学品加固,人员清点完成。”
林杰盯着屏幕,指尖微微发抖。
“别怕。”陈静握住他的手。
“我不怕雨。”林杰喃喃,“我怕人。”
“人已经被你们守住了。”
——
天亮,雨渐止。
无人机回传了全城的航拍图:河道满溢,农田如镜,但最容易出事的几处居民点,安然无恙。
“统计伤亡。”
“轻伤十三,无重伤无死亡。”
大厅里一片寂静,然后是压抑不住的欢呼和哭泣。
“这就是‘守护’。”龙院士的声音在身后响起。
林杰转过身,郑重地点头。
——
救援复盘特别篇:三条被守住的生命线。
一、孕妇转运。
“孕36周,胎心不稳,需尽快到市妇幼。”城市大脑接入120的实时病历,自动调度最近一辆救护车,同时把孕妇丈夫的定位纳入路径规划——让他能在最近的路口等到车。
“红绿灯优先已开,建议路线b,避开K3处山体滑坡。”
16分钟后,救护车抵达医院,胎心恢复稳定。
二、透析不停。
“县医院血透中心备用电量不足18%。”系统自动发出“电力保供”请求,微电网把一台移动储能车和一个小型发电机组编入队列,优先保障血透机不停机。两小时后,外环电力恢复,患者全员完成透析轮转。
三、孤岛善后。
分洪道打开后,b镇两侧形成短时“道路孤岛”。城市大脑协调无人机编队抛投应急食品与净水片,并通过车载扩音提醒“不要饮用未处理的雨水”。志愿者小队在村口搭了临时取水点和炊点。
“这些‘小事’,写在系统里,长在城市里。”陈静合上记录本,“下次,会更快。”
——
洪水退去后的第三天,志愿者在河滩捡起一只浑身发抖的小猫。
“要不要养?”小志愿者抬头看陈静。
“养。”陈静笑,“给它起名叫‘分洪’。”
众人笑出声。
——
总结会上,城市大脑团队把这次“洪水测试”的日志打印成一本厚厚的册子。
“每一条日志,都是一个被守住的瞬间。”林杰说。
“我们下次要更快。”宋阳翻到一页,“‘临时封桥’的触发阈值可以再前移0.2。”
“好。”
“‘邻里志愿者’接口的覆盖率还不够。”陈静指出,“要在每个社区培养‘平时是邻居,急时是队友’的骨干。”
“好。”
窗外阳光灿烂,江水在远处安静地流。
“这就是我们要的城市。”龙院士感叹,“不需要每天英雄救美,最好根本不需要英雄。”
——
洪水过后的一周内,昆仑上线“重建仪表盘”。
“受损房屋:142间(轻微);农田受浸:640亩;道路受损:3处;恢复进度:47%(日更)。”
“志愿者报名:1260人;心理疏导:48人次;临时安置:零投诉。”
一场小型的“谢谢你们”仪式在镇广场举行。没有横幅,没有领导致辞,只是几个村民代表上台,递上亲手写的“谢谢”卡片。
卡片背面,孩子写下了一句歪歪扭扭的话:
“我以后想当工程师,修不会倒的桥。”
林杰看了很久,把卡片收入上衣口袋。
“等昆仑建好,我带他来。”他对陈静说。
陈静点头:“也许到那时候,他已经在这里上学了。”
林杰笑了:“那就给他发第一张‘昆仑学生证’。”
广场上,孩子们追逐着刚刚放晴的阳光,笑声在屋檐下回响。
远处的河水已经恢复到常态,河堤上新砌的砖还带着余温。
一切会慢慢好起来。
复盘文档的最后一页,林杰写下:“守护,不是一次壮举,是每一天的小事。”
他又补了一行小字:“以及——每一次被看见的努力。”
签上名字,按下日期。
“开始重建。”
众人齐声应下。
锣声响起。
人群散去,阳光更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