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跨城联动演练启动:江城—川岭市,代号“远山”。
场景设定:
“川岭市郊外发生模拟地震,江城支援;同时,江城沿江化工园区模拟‘次生危化品泄漏’,两城互为支援与受援。”
两城的“城市大脑—beta”在省应急指挥中心的协调下接上“跨城总线”。
“计时——开始。”
——
川岭市的“地震”让一条主干道封闭,救援车列“吃满”。江城的应急医疗队出发,跨城路网优先权在两城的红绿灯上同时打开,一路“绿波”像是一条被雨水冲刷干净的河。
江城化工园区的“次生泄漏”触发了气体传感器,‘城市大脑’自动划出三圈缓冲区与两个“风向通道”。
无人机起飞,去做“桥梁微裂缝”巡检;
‘躲避路线’推送到每个居民的手机上,盲道数据与夜间照明状态叠加;
学校的体育馆在十分钟内完成“临时避难所”的切换,物资库存与志愿者班表被自动配对。
“江城支援抵达川岭市边界。”
“川岭市危险源控制完毕,风向变更,缓冲区更新。”
大屏幕上,两个城市的曲线像两条心跳,时而错开,时而重叠,最终同步。
——
就在演练进入尾声时,网络上突然冒出几段“外泄视频”:
“所谓‘无人机巡检’是摆拍!镜头故意对准裂缝!”
“所谓‘绿波带’是事先封路!”
“所谓‘避难所切换’不过是‘灯光秀’!”
几家蹭流量的号迅速跟风。
“打脸时间到了。”李军把一叠“证据链”贴到屏幕上。
“一,巡检无人机的航线来自自动化‘桥梁优先级函数’,非人工选择; 二,绿波带由违反‘封路’的阈值自动触发,演练期间未关闭任意社会车辆入口; 三,体育馆切换靠‘预置模板’,志愿者与物资来源于‘邻里接口’与‘库存系统’。”
每一条后面,都有时间戳、哈希签名、第三方见证与直播回放。
同时,两城开放“观察者模式”,把“关键接口”的调用面板直接投放给省台直播:
“你们可以看见,哪一个按钮在什么时候被谁按下——答案是:没有人按。系统按规则执行。”
——
省台的演播室里,主持人一时忘了接词,盯着那排“自动调用”的日志愣了两秒,才咽了下口水:“我们看到,这是一个没有导演的演出。”
评论区热起来:“这才是真正的‘智慧城市’!”“打那些造谣的脸!”“给程序员加鸡腿!”
‘调查编辑部’顺手把那几家蹭流量的号翻了个底朝天:内容搬运、标题党、黑稿拼接、mcN后台统一运营……
最终,三家账号发出“致歉声明”,第四家账号被网信办关停。
——
演练结束后,林杰给两城团队的复盘只有一句话:
“继续把‘证据链’写进每一件小事。”
他在日志上补了一行小字:“我们不是在制造奇迹,我们在训练‘常态’。”
——
技术附录(节选):
“跨城总线:消息丢包率0.02%; ‘绿波’平均延时缩短0.35秒,最大缩短1.2秒; 无人机巡检完成度97%,桥梁微裂缝识别误报率降至2.1%; 危化品泄漏模拟的‘风向通道’更新频率1\/30秒; 临时避难所物资调度延迟均值45秒; 志愿者到场平均时延4分05秒; 公众满意度(样本2000)4.7\/5。”
“错误清单: 地震演练中‘外地车牌’识别延迟; 危化区第一圈缓冲区画错一次(已回滚与纠正); 两次‘误判’(蒸汽与雾气); 一项‘重复广播’(已修复)。”
“我们以‘透明’对抗‘不信任’,以‘改进’对抗‘完美主义’。”
——
省台回放里,主持人读了一段观众留言:“不怕你们出错,就怕你们不承认。”
林杰看着这句话,笑了:“这是‘应急2.0’最好的注脚。”
——
演练后的夜里,江城与川岭市开了一场联席居民座谈会。没有ppt,只有十几把椅子和一盒热气腾腾的馒头。
一个送外卖的小伙子说:“我刚才跑单,确实没被拦住,路灯也亮得更早。”
一个夜班护士说:“‘安全回家路线’比以前近了五分钟,路过的路口有保安,我不怕了。”
一个志愿者奶奶说:“手机上写了‘先照顾小孩’,我就先看见小孩。这个规矩好。”
林杰坐在最后一排,默默把这些话记在本子上。最后,他站起来说了一句话:
“谢谢你们愿意‘把感觉说出来’。指标是数字,你们是人。我们会同时对两者负责。”
会散时,川岭市的技术负责人握着他的手:“谢谢你让我们看见‘怎么把系统写出温度’。”
“一起写。”林杰笑。
——
第二天,两城在官网同步发布“应急2.0白皮书(公众版)”:
“一,常见场景:地震、洪水、火灾、危化、疫情、极端天气; 二,关键接口:红绿灯优先、避难所模板、桥梁巡检、物资编排、志愿者匹配; 三,证据链:每一次调用、每一条广播、每一次回滚,都有时间戳与签名; 四,纠错机制:误判库、回滚模板、公众反馈入口; 五,参与方式:开发者、志愿者、市民观察员。”
最后一页是一个二维码:“欢迎监督我们。”
白皮书发布两小时内,下载量破十万。评论区有人写:“这才是‘打脸’——用白皮书。”
林杰看着数据曲线缓缓上扬,点了点头:“我们在写的,是另一本‘教科书’。”
夜里,他把白皮书的“致谢”页面留给了一个个普通人的名字:外卖员、夜班护士、志愿者奶奶、桥梁检测员、红绿灯维护工……
“系统是他们让它活起来的。”他写。
——
演练后第三天,一场突发的局部强对流把一处老城区吹得电力闪断。城市大脑—beta没有“上演奇迹”,只是安静地把微电网切换、呼吸机保障、路口临时摆渡和“夜间安全回家路线”一次次做对。
第二天清晨,门户上出现了一张照片:昏黄的路灯下,一个保安举着发光的指挥棒,身边是一个牵着孩子的母亲。
配文只有四个字:“都到家了。”
——
演练一周后,“市民观察员”报名通道开放:
“我们需要会挑刺的你:来挑‘广播是否清晰’、‘路线是否好走’、‘避难所是否真的能住’。”
三天内,报名破两万。平台随机抽选500人,发放‘观察员证’与‘证据链工具包’,把挑刺变成制度。
“季度压测计划”同步公布:
“每季度一次‘无剧本演练’,全程公开;每季度一版‘错误清单’与‘修复回溯’。”
在门户的开源仓库里,第一条“回滚提交”被高亮:
“fix: 蒸汽误判—冬季阈值+图像特征修正(#4821); doc: 误判库加入‘雾气\/蒸汽’样例(#4822); feat: ‘重复广播去抖动’(#4823)。”
评论区点赞最高的一条是:“第一次把‘错’看得这么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