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辰产业园的财务分析室里,落地窗前的白board上贴满了彩色便利贴,红色标注着“已完成营收”,蓝色写着“待确认订单”,黄色则是“潜在收益项目”。林凡站在board前,手里拿着一支黑色马克笔,指尖在“乡村光伏碳交易收益”那张贴纸上轻轻一点,抬头看向财务总监刘敏:“这部分收益核算清楚了吗?清溪村并网半个月,碳交易平台显示的配额是多少?”
刘敏抱着厚厚的财务报表,快步走到board前,指着一张打印出来的碳交易明细:“林总,清溪村150户的光伏屋顶,半个月发电量1.2万度,折算成碳减排量是8.6吨,按当前碳价62元\/吨算,收益533.2元;后续9个试点村全部并网后,每月碳交易收益能稳定在1.8万左右,一年就是21.6万——虽然金额不大,但这是‘生态收益’的重要体现,后续还能纳入绿色债券的资产池,提升评级。”
“不仅要算收益,还要算‘社会效益’。”林凡拿起马克笔,在board角落写下“10个村年省电28万度=减少燃煤112吨=减排二氧化碳299.2吨”,“这些数据要写进凡辰资本的年度报告里,让投资者和合作伙伴看到,我们的项目不仅赚钱,还能创造生态价值——这才是凡辰和其他资本的区别。”
旁边的江哲凑过来,手里拿着绿色债券的发行进度表:“林总,8亿绿色债券已经拿到证监会的批文,下周开始路演,主要投资者是魔都国资委产业基金、王凯的私募和几家保险公司,利率最终定在2.95%,比最初测算的还低0.05个百分点——这笔资金到位后,乡村光伏项目能加速推进,预计年底前10个村全部并网,带来的发电收入+政府补贴+碳交易收益,全年能贡献1.2亿营收。”
林凡点了点头,目光转向board上的“核心业务营收”板块:“绿创和锐芯的订单进度怎么样?这两块是百亿营收的‘压舱石’,不能出任何差错。”
张磊的视频电话正好打进来,屏幕里的他穿着工装服,背景是绿创的储能设备生产线,机器轰鸣声隐约传来:“林总,好消息!给西门子的5000台储能设备,已经交付2000台,营收4.6亿;剩下的3000台,生产线正满负荷运转,下个月就能全部交付,这单总营收能到11.5亿——另外,峰驰的新工厂储能订单也签了,1200台,营收2.76亿,下个月开始生产。”
周锐紧接着也发来消息,附带一张芯片出货单:“林总,锐芯给峰驰的芯片,8月份供货10万颗,营收8000万;特斯拉的‘锐芯6号’送样测试通过,下个月开始小批量供货,每月5万颗,每颗利润120元,月营收600万——按这个进度,年底前芯片业务总营收能突破12亿。”
刘敏快速在计算器上敲着数字,抬头时眼里满是兴奋:“林总,现在已确认的营收:绿创14.26亿(西门子+峰驰)、锐芯12.8亿(峰驰+特斯拉)、康瑞9.3亿(诊疗+景明1号+AI诊断)、智联2.1亿(电网调度算法授权+智能家居AI)、乡村光伏0.8亿(已并网3个村),加起来已经40.26亿;待确认订单:绿创东南亚光伏储能订单7.8亿、锐芯给比亚迪的芯片订单5.2亿、康瑞新增5家分院的预期营收4.5亿,这就是17.5亿;再加上绿色债券带来的资金收益、碳交易、专利授权等其他收入,年底前冲刺100亿营收,完全没问题!”
“不是‘没问题’,是‘必须完成’。”林凡放下马克笔,走到窗边,看着楼下智联科技的员工正搬着服务器往新办公室走,“百亿营收不是我们的‘终点’,是‘起点’——只有达到这个规模,我们才能在新能源、医疗、AI的赛道上有更多话语权,才能把‘凡辰生态’的模式复制到更多地方,比如东南亚的光伏电站、欧洲的储能工厂、非洲的医疗援建项目。”
江哲看着board上的营收数据,忍不住感慨:“我之前在摩根做过很多百亿级的项目,但那些都是‘资本运作出来的数字’,而凡辰的百亿,是实打实的技术、产品、项目堆出来的——绿创的储能设备、锐芯的芯片、康瑞的药品,每一笔营收都能看到‘实体价值’,这才是最难得的。”
“说得对。”林凡转身,拿起桌上的一份《景明1号患者用药报告》,“康瑞的9.3亿营收里,有3.2亿是‘景明1号’的销售额,这背后是1200名癌症患者用上了平价药,其中87%是农村患者——我们赚的每一分钱,都要能对应到‘解决了什么问题’,这才是凡辰资本的‘初心’。”
正说着,陈峰的电话打了过来,语气里满是激动:“林总,峰驰的新车型预售破万了!用户调研显示,‘凡小辰’车载AI和锐芯芯片是最受欢迎的配置,有62%的用户是因为这两个功能才下单——按照这个销量,明年锐芯给我们的芯片供货量至少要翻三倍,绿创的储能设备也得加单,我们的‘光储充一体化’门店计划也得提前启动!”
“没问题。”林凡笑着说,“让你们的采购团队跟张磊、周锐对接,产能方面凡辰全力保障——明年峰驰的销量要是能破10万辆,我们的芯片和储能订单营收至少能再涨50%。”
挂了电话,刘敏递过来一份最新的财务预测表:“林总,按现在的增长速度,明年营收突破200亿都有可能——绿创的海外订单、锐芯的车企合作、康瑞的分院扩张、智联的AI授权,还有乡村光伏的全国复制,每一块都有很大潜力。”
林凡接过预测表,却没有丝毫放松:“不能只看营收,还要控制成本和风险。江哲,绿色债券的资金要专款专用,乡村光伏的每一笔支出都要走审计;张磊,绿创的海外订单要做好供应链风险预案,避免物流延误;周锐,锐芯的芯片产能要提前规划,不能再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凡辰要的是‘高质量增长’,不是‘虚胖’的数字。”
江哲和刚走进来的张磊、周锐连忙点头,纷纷表示会落实到位。财务分析室里的气氛热烈而有序,每个人都清楚自己的目标,也明白凡辰的“百亿”不是为了炫耀,而是为了支撑更大的生态布局。
林凡走到board前,拿起红色马克笔,在“100亿营收”旁边画了一个圈,然后写下“目标达成时间:2025年12月31日”。他看着这行字,想起五年前的自己——那时他在城中村的小办公室里,抱着一台旧电脑,为了凑10万注册资本,跟朋友借了3万,跟父母要了2万,连吃饭都要算计着花;而现在,凡辰单月营收就能突破8亿,年底前就能冲刺百亿,这种变化,连他自己都有些感慨。
“对了,林总。”助理小张突然走进来,手里拿着一个记事本,“刚才有个陌生号码打了好几次电话,说是您的‘旧识’,想跟您谈‘合作’,还提到了‘苏曼’的名字,我没敢随便转接,您看要不要回过去?”
林凡的眉头微微皱起。提到“苏曼”,他就知道是谁了——苏曼的父亲,之前做建材生意,因为盛达倒台,公司也濒临破产。之前苏曼纠缠时,就提过想让凡辰帮忙牵线峰驰的建材订单,现在看来,是苏父亲自出面了。
“先不用回。”林凡放下马克笔,语气平淡,“把号码记下来,等忙完手里的事再说——我们现在的重点是百亿营收和项目推进,没时间处理无关的人和事。”
小张连忙点头,退了出去。江哲和张磊对视一眼,都没多问——他们都知道苏曼之前的纠缠,也明白林凡的态度,凡辰不搞“人情生意”,更不会被无关的人影响节奏。
夕阳透过落地窗,洒在board上的“100亿”字样上,泛着金色的光。林凡看着窗外渐渐亮起的路灯,心里充满了笃定——百亿营收只是凡辰的“小目标”,接下来,还有东南亚的光伏电站要启动,滨江的零碳展示馆要建设,特斯拉的芯片合作要深化,绿色债券的模式要复制到更多项目……凡辰的生态版图,还在一点点扩大,而那些试图阻挡的人,终将被远远甩在身后。
刘敏收拾好财务报表,轻声说:“林总,各业务板块的负责人都在会议室等着,想跟您确认年底前的最后冲刺计划,您看现在过去吗?”
“走。”林凡拿起椅背上的西装外套,“告诉他们,百亿目标不是‘终点’,是凡辰走向全球的‘第一步’——我们要让所有人都知道,中国的科技企业,不仅能做技术,还能做生态,更能靠实力在全球市场站稳脚跟。”
一行人走出财务分析室,朝着会议室的方向走去。走廊里的显示屏上,正播放着绿创储能设备在欧洲工厂的安装画面,还有康瑞医疗在乡村义诊的场景——这些画面,比任何数字都更能证明凡辰的价值,也更能支撑起“百亿”背后的重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