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靖再次理清思绪后说道:“第一,必须注重将士的精锐程度。
正如秦王殿下所言,进攻突厥部落时,每场战斗都必须速战速决。
将士的战斗力必须足够强大,才能在短时间内取得胜利;
如此便能避免战事被拖延,陷入不利之境。
因为这是异地作战,一旦被纠缠拖住,就可能被突厥部队包围。
若真如此,不仅全军覆没的风险极高,即便能够逃脱,也难免损失惨重。
因此,这些出战的将士必须经过千挑万选,务必要精锐之至。
其次,情报是重中之重。
我们目前对突厥的情报掌握相当有限,而突厥部落本身以游牧为生,居无定所。
他们的驻地极具流动性,若无法及时掌握准确位置,
我们很可能在辽阔的大草原上徒劳奔波数日,也一无所获,甚至还有迷路的风险。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就是我们马匹的耐力。
我们的马匹培养方式和突厥人截然不同,无论是速度还是耐力都处于劣势。
如果像秦王殿下所说,被发现踪迹后,
我们的军队极易被敌人追击,一旦陷入被动,结局将不堪设想。”
李靖的分析让李渊深感认同,他点了点头,道:“李将军说得极是。
以上这些问题都极为严峻,几乎可以完全否决秦王的作战方略了。
看来,这个方法行不通,还是再另想其他对策吧!”
然而,李世民听到父皇否定了他的提议,顿时心急如焚,激动地说道:
“父皇,既然这战术是由儿臣提出,儿臣自然对其有十足的把握。
同时,儿臣对麾下将士也充满信心,他们必定能够圆满完成任务!”
李渊听着李世民的坚持,脸色渐渐阴沉下来。
他本就对李世民的独断专行感到不满,如今自己已明确否决,
偏偏李世民依然执意要坚持,这让他心中增添了几分不悦。
李渊眉头微皱,声音低沉道:“你说你对你的将士有信心,可是孤掌难鸣。
此战关系着大唐百姓的安危,仅凭你的信念,就能确保百姓无人受难吗?
你已成年,自当深知言出需负责。
来,告诉朕,李将军所提及的三个问题,你打算如何解决?”
听到父皇的质问,李世民面色一正,目光坚定地直视李渊,回答道:
“父皇,对于将士一事,儿臣确实信心十足。
这些兵士皆是儿臣亲手训练起来的,战力我心中有数。
至于此次突袭计划,我有绝对的把握。
那些部落的精锐部队必会全力攻入我大唐,
我若不能迅速攻克他们的营地,那便是我训练的将士毫无价值。
此战,儿臣定全力以赴,不负百姓所托!”
稍作停顿,他又继续说道:“关于马匹问题,儿臣认为更容易解决。
虽我大唐现有马匹数量不足,且缺乏精壮之马,但儿臣有策略。
我将采取边战边养的方案,并在行动中携带所有马匹,确保战备充足。
突厥马虽快,但儿臣可做到一人配二马,甚至三马,以此灵活调度,不惧敌军追击。
若有足够马匹,我军反击乃大有可能!”
语气稍显沉重之际,李世民又提及第三个问题:“至于情报方面,确实稍显棘手。
但从父皇提供的现有情报看来,眼线已铺设得极为完备。
若仅是定位几个部落驻地,对儿臣而言并非难事,
而这一点尚需父皇的协助,助儿臣精确锁敌方位置。”
李渊闻言,沉吟片刻,目光深邃地凝视着李世民,缓缓说道:
“你的回答虽有条理,信心满满,却终究是你一面之词。
此战事关大局,朕实难全然放心。此事还是从长计议吧!”
李世民目睹李渊的迟疑,挺身而出,铿锵有力地说道:
“父皇,我愿立下军令状!若无法完成任务,我以死谢罪!”
话音刚落,他便双膝跪地,行大礼以示决心。
他的果断举动让在场的众人皆为之愕然,纷纷注视着他,眼神中流露出不可思议的惊讶。
一旁的李靖静静地看着这一幕,心中暗自感慨。
他与李世民曾并肩作战,深知对方的雄才大略以及心中的抱负。
眼下,他明白这是李世民重新证明自己、扭转局势的绝佳机会。
于是,他上前一步,面向李渊恭敬地拱手说道:“陛下,秦王殿下既已立下军令状,
还请您恩准,给他一个证明自己的机会。
此外,臣愿随秦王殿下一同出征,主动承担大唐边境守军的指挥重任。
一方面,我可在第一时间抵御突厥来犯,
另一方面,亦能及时支援秦王殿下,确保此战万无一失。
同时,臣请求陛下提供全面的情报支持,以最大限度降低百姓的损失。”
李渊听罢,眼中闪过一丝思索,随即转头看向一旁的李元狰,
问道:“狰儿,你的眼线是否能够确保情报的准确无误?”
正饶有兴致地旁观的李元狰,万万没想到李渊会当众抛出这个问题。
要知道,早前李渊明明承诺过,会替他隐瞒自己手下的隐秘力量。
李渊此刻毫无保留地直接点破,令李元狰颇感措手不及。
他抬头望向李渊,眼神中充满了埋怨与不满。
李渊被他的目光看得一怔,随即意识到自己失言了,
但话已出口,便也只能无奈地以歉意的目光回应李元狰。
李元狰察觉到李渊语中流露的歉意,心知眼下正谈及要事,
也不好直接责怪,只能微微颔首应道:“父皇尽管放心,
我在突厥安排的眼线绝不会疏漏,这类情报我自有把握。
若您有意直接进攻突厥王帐,我也能让人查清地址,为战事提供最大的助力!”
他此言的目的显而易见——既然隐秘的眼线已被暴露,
那索性将其价值夸大,以强化自己在此事中的重要性,
同时敲响警钟,让与会之人心存戒备。
李渊听罢,目光转向李世民,语气中带着几分威严与警示:
“秦王,你既已立下军令状,朕便给予你此一机会。
但你须铭记,大唐百姓的性命比你的性命珍贵百倍。
如果因你一时疏忽而令他们丧命,哪怕你有千百条性命也不足以赎罪,可听清楚了?”
李世民闻言,既感激于父皇赐予的机会,又深知其警告中寄托的重责大任,
立即跪伏于地,郑重道:“父皇,儿臣谨记教诲,定不负您的期望,誓以全力达成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