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教师进修计划”首批教师培训结业仪式举办的前一周,陈曦正在整理教师反馈问卷,系统面板的“忠犬预告”板块突然弹出一条带着深棕色书卷图标的提示,字体比以往更显厚重,瞬间吸引了她的注意力:
“【周明远·教育赋能预告】24小时后(明日上午9:30),周明远教授将携带‘乡村教育定制课程体系’到访工作室,核心内容:针对‘生态计划’覆盖学校的差异化需求,定制‘基础素养+乡土特色’双轨课程,含12套教案、8个实践活动方案,同步带来‘师范大学实习生定向输送计划’,计划与宿主确定课程试点学校及实习生对接细节。”
陈曦盯着“定制课程体系”“双轨课程”的字眼,指尖不自觉地停在键盘上——周教授是师范大学乡村教育领域的权威专家,平时不仅要授课、带研究生,还承担着国家级乡村教育研究项目,时间本就紧张。他竟愿意为“生态计划”专门定制课程,还要协调实习生定向输送,这份投入远超普通的“学术支持”。
她翻出之前周教授帮忙整理的“乡村教育案例集”,里面密密麻麻的批注还清晰可见——某所学校适合开展“非遗文化进校园”,某所学校可利用当地山林资源开发“自然探索课”,每个建议都精准贴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当时她只觉得周教授专业严谨,现在看来,这份“严谨”背后,早已为定制课程埋下了伏笔。
第二天上午9点20分,陈曦刚把工作室的会客区整理好,就听到楼下传来熟悉的脚步声。周教授提着一个深棕色的帆布包,里面鼓鼓囊囊的,还夹着几本书,头发比上次见面时多了些白发,却依旧精神矍铄。“抱歉,路上遇到个学生请教问题,来晚了几分钟。”他把帆布包放在桌上,从里面拿出一个保温杯,“知道你最近总喝凉咖啡,特意给你带了点我老家的红茶,温胃,泡着喝很方便。”
陈曦接过保温杯,刚想道谢,周教授已经打开帆布包,拿出一叠装订整齐的教案:“这就是‘乡村教育定制课程体系’,你看,我把课程分成了‘基础素养’和‘乡土特色’两部分。基础素养部分涵盖语文、数学的趣味教学方法,比如用乡村孩子熟悉的‘玉米计数’教数学;乡土特色部分则是根据不同地区的资源定制,比如山区学校的‘山林自然课’、水乡学校的‘渔业文化课’。”
他翻开其中一本《山林自然课教案》,里面不仅有详细的教学目标、流程,还夹着几张他亲自去山区拍摄的植物照片:“这些照片可以打印出来给孩子们当教材,下周我带研究生去山区采集标本,还能给孩子们带点实物教具。另外,每个教案后面都附了‘教师指导手册’,标注了难点、易错点,就算是新老师也能快速上手。”
陈曦看着教案里细致的标注,心里满是感动:“周教授,您为了这些课程,肯定花了很多时间吧?”
“前后准备了三个多月。”周教授笑着说,从帆布包里拿出另一份文件,是“实践活动方案”,“这8个实践活动,比如‘乡村文化调研’‘校园种植园’,都是为了让孩子们把课堂知识和生活结合起来。上次去银杏村小学,看到孩子们在操场边种了蔬菜,就想着可以把‘种植’融入数学(测量生长高度)、科学(观察植物变化)课程,这样学习才有意思。”
他指着方案里的“校园种植园”计划:“我已经联系了农业大学的教授,他们愿意提供种子和技术指导;同时,师范大学的美术系也会参与,教孩子们用植物做手工,实现‘跨学科融合’。”
“还有‘实习生定向输送计划’。”周教授拿出第三份文件,上面列着20名师范大学实习生的名单,标注了他们的专业、特长和意向服务地区,“这些实习生都是我亲自挑选的,不仅专业扎实,还特别喜欢乡村教育。我们计划每个合作学校分配2名实习生,协助老师开展课程,同时收集教学反馈,方便我们后续优化课程。”
陈曦看着名单上“擅长音乐”“熟悉乡土文化”等标注,突然想起系统预告里“专属课程定制”的深意——周教授的“定制”不仅是课程内容的定制,更是“人课匹配”的定制,连实习生的特长都与学校需求精准对接,这份细致,远比想象中更用心。
“我还有个想法。”周教授突然说,从帆布包里拿出一本泛黄的书,是上世纪80年代的《乡村教育实践指南》,“我们可以在每个学校建立‘乡村教育图书室’,把这些老教材、老教案都放进去,让老师和孩子们了解乡村教育的发展历程;同时,我还想邀请退休的老教师组成‘课程顾问团’,定期给在职教师做指导,这样课程才能长期落地。”
陈曦看着周教授眼里闪烁的光芒,突然明白——这位年过六旬的老教授,早已把“生态计划”的课程建设当成了自己的事业,他的“专属定制”,不是简单的学术任务,而是对乡村教育最深情的坚守。
两人一起讨论课程试点学校时,陈曦的系统面板突然弹出提示:“检测到周明远教授通过‘双轨定制课程’‘实践活动方案’‘实习生定向计划’,深度践行‘专属课程定制’承诺,情感联结与教育资源整合度显着提升。周明远好感度+14(当前188\/100),触发‘教育深耕’特殊buff——后续师范大学将优先为‘生态计划’开设‘乡村教育专项培训’,同步开放校级科研资源,助力课程持续迭代与教育成果转化。”
讨论结束后,周教授收拾帆布包时,特意把那本《乡村教育实践指南》留给陈曦:“这本书送给你,里面有很多老教师的实践经验,或许能给你带来新的思路。下周我带实习生去试点学校,咱们一起去给孩子们上第一堂‘乡土特色课’,好不好?”
陈曦用力点头,心里满是坚定。她知道,周教授的“专属课程定制”,不仅为乡村学校提供了优质的教育资源,更搭建了“高校+公益组织+乡村学校”的合作桥梁。未来的公益路上,有这样一位“愿意倾注心血定制课程”的老教授引路,“生态计划”的教育板块一定能走得更深、更远,让更多乡村孩子在“基础+特色”的课程里,找到属于自己的成长方向。
送周教授到楼下时,陈曦看着他提着帆布包渐渐远去的背影,突然想起他刚才说的话:“乡村教育不是简单的‘送知识’,而是要‘种希望’,让孩子们既懂知识,又爱家乡。”她握紧手里的《乡村教育实践指南》,心里默默许下心愿——一定要和周教授一起,把这份“希望”种进更多乡村孩子的心里,让他们在教育的滋养下,长成参天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