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绣娘的城》拍摄进入关键阶段,剧组正在四川成都的影视基地拍摄“女主角林绣创新蜀绣技艺”的核心戏份。陈曦特意带着“忠犬联盟”的伙伴们,装上满满一后备箱的“探班礼物”——赵村长亲手编的竹编收纳盒、苏医生熬制的养生茶、周教授整理的蜀绣纹样参考图,还有大凉山孩子们录制的加油视频,驱车前往拍摄现场。
刚到基地门口,就看到沈亦舟快步迎上来,脸上带着兴奋的笑容:“你们可来了!今天拍的戏份特别关键,苏晚为了演好‘绣蜀绣’的镜头,每天提前两小时来跟传承人练针法,现在已经能像模像样地绣出简单纹样了。”
探班第一站:非遗道具间,守护手作的温度
陈曦一行人首先来到剧组的“非遗道具间”,这里整齐摆放着手作公益传承人制作的蜀绣嫁衣、竹编屏风、皮影幕布等道具。负责道具管理的工作人员看到他们,立刻热情地迎上来:“多亏了你们提供的非遗道具,现在剧组的演员们都特别爱惜这些手作,拍每场戏前都会仔细检查,生怕弄坏了。”
陈曦拿起一件蜀绣披肩,这是李阿婆带着徒弟们耗时一个月完成的,上面绣着唐代风格的“宝相花”纹样,针脚细腻,色彩温润。“这件披肩在剧中是老绣娘的传家宝,对吧?”陈曦笑着问,“拍摄时一定要注意保护,要是有损坏,我们可以让李阿婆帮忙修补。”
周教授则仔细查看了道具间的蜀绣针法展示板,发现其中一幅“打籽绣”的示意图标注有误,立刻拿出随身携带的笔记本,现场修改并讲解:“‘打籽绣’的关键是‘绕线力度要均匀’,示意图里的绕线角度不对,容易让观众误解,咱们得赶紧改过来,细节不能马虎。”
赵村长看着墙角堆放的竹编道具,忍不住上手摸了摸:“这些竹编的纹理编得很规整,是咱们村里王师傅的手艺吧?”工作人员点头称是,赵村长笑着补充:“要是后续需要新的竹编道具,随时跟我说,村里的传承人都愿意来帮忙,咱们得让观众看到最正宗的竹编工艺。”
在道具间的角落,陈曦还看到了几个特别的竹编小摆件——上面刻着大凉山孩子们的名字。“这是孩子们特意让我带来的,”陈曦解释道,“他们说希望这些小摆件能出现在电影里,让更多人知道山区孩子也在学习非遗,也在为传承努力。”工作人员立刻表示:“我们会把这些小摆件放在女主角的绣坊里,作为‘细节彩蛋’,让观众在看剧情时也能发现这份温暖。”
探班第二站:拍摄现场,见证非遗与剧情的融合
来到拍摄现场时,剧组正在拍摄“林绣尝试用现代审美改造蜀绣纹样”的戏份。苏晚穿着唐代风格的服饰,坐在绣架前,手里拿着绣花针,认真地在绢布上绣着——虽然镜头只拍手部特写,但她依然全程投入,每一针都格外专注。
“卡!完美!”导演喊停后,苏晚立刻放下绣花针,走到陈曦面前,脸上带着些许疲惫却依旧兴奋:“陈曦姐,你们来了!现在才知道绣蜀绣有多难,每一针都要控制力度和角度,我练了半个月,才能勉强绣出完整的纹样。”
陈曦递过苏医生熬制的养生茶:“辛苦了,快喝点茶放松一下。你演得特别好,刚才看你绣蜀绣的样子,完全像个真正的绣娘,连李阿婆都夸你有天赋。”苏晚接过茶,笑着说:“都是传承人教得好,他们不仅教我针法,还跟我讲老绣娘的故事,让我更能理解‘林绣’这个角色的坚守与热爱。”
拍摄间隙,陈曦还和导演交流了剧情细节。导演指着监视器里的画面说:“刚才拍的这段戏,我们加入了‘林绣参考周教授整理的蜀绣纹样图’的情节,既展现了非遗传承的‘守正’,又体现了‘创新’,观众能清晰看到她的成长轨迹。”陈曦点头赞同:“这样的处理很自然,不会让非遗元素显得突兀,还能让观众了解到非遗传承需要‘既要尊重传统,又要拥抱变化’。”
周教授则趁着间隙,给苏晚和其他演员补充讲解蜀绣的历史文化:“唐代的蜀绣不仅是‘装饰品’,还承载着当时的社会文化,比如‘宝相花’纹样象征着‘吉祥如意’,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你们在演的时候,可以把这种‘文化情感’融入进去,让角色更有深度。”演员们听得格外认真,还不时提问,现场变成了小型“非遗文化课”。
探班第三站:演员休息区,传递来自传承的温暖
在演员休息区,陈曦拿出了大凉山孩子们录制的加油视频。当屏幕上出现孩子们举着皮影、喊着“祝《绣娘的城》拍摄顺利,祝苏晚姐姐演得越来越好”时,苏晚和在场的演员们都忍不住红了眼眶。
“这些孩子太可爱了!”苏晚感动地说,“之前去大凉山公益基地时,孩子们还教我编竹篮,现在看到他们的加油视频,感觉更有动力了,一定要把‘林绣’这个角色演好,不辜负孩子们的期待,也不辜负非遗传承人的努力。”
陈曦还将赵村长编的竹编收纳盒分发给演员们:“这些收纳盒是用山里的竹子编的,每个都独一无二,希望你们能把拍戏时的小物件放进去,也能随时想起非遗手作的温度。”演员们纷纷接过收纳盒,仔细抚摸着竹编的纹理,有的还当场表示:“以后要多关注非遗,有空也去体验店学编竹篮、绣蜀绣。”
苏医生则在休息区设置了“临时健康点”,给演员和工作人员测血压、按摩放松。“你们每天拍摄强度大,长时间坐着绣蜀绣容易颈椎不适,我教你们几个简单的拉伸动作,休息时练一练,能缓解疲劳。”苏医生一边演示动作,一边讲解要领,现场的工作人员都跟着学了起来,休息区充满了欢声笑语。
探班尾声:初心不改,期待光影里的非遗绽放
夕阳西下,拍摄现场的灯光渐渐亮起。陈曦和伙伴们准备离开时,苏晚特意送他们到基地门口,手里拿着一个刚绣好的蜀绣小挂件——上面绣着一朵小小的太阳花。“这是我跟着传承人学绣的,送给你们,谢谢你们为非遗做的一切,也谢谢你们带来的温暖。”苏晚真诚地说,“我一定会好好完成剩下的拍摄,让‘林绣’成为非遗传承的‘代言人’,让更多人爱上非遗。”
陈曦接过挂件,指尖触碰到细腻的绣线,心里满是感动与期待。她看着拍摄现场忙碌的身影,看着远处道具间里整齐摆放的非遗手作,突然想起最初决定进军影视行业的初心——不是为了“蹭热度”,而是为了让非遗从“小众”走向“大众”,让老手艺在光影里被更多人看见、了解、热爱。
“回去后,我们要继续做好非遗道具的后续支持,还要准备电影上映后的‘非遗体验活动’,让观众看完电影,能亲手感受蜀绣、竹编的魅力。”陈曦对身边的伙伴们说,“只要我们初心不改,一起努力,《绣娘的城》一定能成为一部有温度、有文化、有力量的好作品,让非遗在光影里绽放出最美的光彩。”
车子驶离拍摄基地,窗外的夕阳将天空染成温暖的橘红色。陈曦握着手里的蜀绣挂件,心里满是坚定——她知道,《绣娘的城》只是非遗与影视跨界的开始,未来还有更多的非遗故事等着他们去讲述,还有更多的老手艺等着他们去守护,而只要有“忠犬联盟”的陪伴,有传承人的支持,有观众的热爱,非遗的未来一定会越来越好,在时光的长河里永远鲜活、永远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