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胆”之志已定,沈清辞并未急于求成。
她需要选择一个合适的切入点,一个能充分发挥她知识优势、又便于在深宅大院中隐蔽进行、且市场价值较高的项目。
她再次将目光投向了最初尝试过的——胭脂水粉。
这一次,不再是简单地改良一两个配方,而是意图系统性地提升其品质和稳定性,打造出真正超越市面水平的精品,作为她“知识资本”转化的第一块基石。
目标明确——解决之前困扰她的色泽融合度不足和易脱色两大难题。
她摒除杂念,如同一个严谨的科学家,开始规划她的“实验”。
第一步,是理论回溯与分析。
她结合《百工辑要》中关于矿物颜料、植物染料提取的记载,努力回忆前世零星学过的化学知识——
关于色素分子、关于ph值对颜色的影响、关于氧化还原反应、关于胶体的稳定性……
这些术语在古代无法使用,但其背后的原理,或许能指引方向。
她推断,色泽融合问题可能与不同色料的颗粒度、酸碱性兼容性有关;而易脱色,则可能与粘合剂的选择、固色工艺的不足有关。
第二步,是材料准备与工具改良。
她让柳嬷嬷通过不同渠道,悄悄购入了多种品质的胭脂虫粉、紫茉莉籽、红蓝花、朱砂、以及明矾、碱水、茶油、蜂蜡等各种可能的原料和辅料。
甚至设法弄来了一小套炼丹师用的极小的铜制提纯器皿和几个透明度较好的琉璃瓶,用于观察反应。
没有精确的计量工具,她便以“钱”、“分”为单位,自制了简陋的小勺和天平。
没有温度计,她只能依靠观察蒸汽大小、油面波动等经验来判断“文火”、“武火”。
实践摸索的过程,远比想象中艰难。
第一次尝试优化萃取工艺,因火候稍过,一锅珍贵的红蓝花汁液瞬间焦糊,前功尽弃。
第二次调整不同色料的研磨细度,因混合不均匀,得出的颜色斑驳不堪,甚至不如市卖品。
第三次试验新的粘合剂配方,要么过于黏腻,要么根本无法成型……
失败了一次又一次,消耗了大量的材料和心力。
柳嬷嬷看着都心疼,却见小姐毫不气馁,每次失败后都凝神沉思,在纸上记录下步骤、现象和可能的原因,然后调整方案,再次尝试。
沈清辞沉浸其中,仿佛回到了大学时代的实验室,那种通过思考和实验解决问题的纯粹感,让她暂时忘却了身边的险恶环境。
知识,在此刻成为了她抵御外界风雨的精神壁垒。
转机发生在一个深夜。她正尝试利用明矾作为媒染剂和沉淀剂,来稳定某种极易氧化的植物色素。
她小心翼翼地控制着温度,观察着琉璃瓶中溶液的变化。
当达到某个特定温度区间时,她惊喜地发现,色素与明矾结合,形成了一种极其细腻鲜艳的色淀,沉淀于瓶底,而上层溶液变得清澈!
“成了!”她几乎要低呼出声,连忙用细纱布过滤、收集那抹鲜艳的沉淀。
后续的实验中,她又发现,通过控制加入微量碱水调节溶液的酸碱性,可以显着影响不同色料之间的融合度,使其呈现出更加和谐饱满的色调。
关键的工艺瓶颈,终于被攻克了!
她将优化后的色淀,与精心炼制的、比例恰到好处的花油、蜂蜡混合,采用特殊的研磨和搅拌手法,最终得到了一盒色泽饱和度高、过渡自然、质地细腻润滑,且在手背试色中表现出极强附着力和持久度的胭脂膏。
其颜色之正、质感之佳,远非市面任何产品可比。
柳嬷嬷试用后,惊叹不已:“小姐!这……这简直是仙品!抹上去又服帖又自然,像是天生好气色!半天了都一点没掉!”
沈清辞看着那盒倾注了心血与知识的成果,心中涌起的成就感,远比之前通过计谋脱困或获得金钱奖励更为强烈和纯粹。
这是知识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力量。
然而,喜悦之后,便是现实的考量。如何解释这技术的来源?
她早已想好托辞。在一次与苏小姐、韩小姐的小聚中,她“无意间”感叹:“前几日整理母亲留下的旧物,发现几页残破不堪的笔记,似是古籍散页,上面有些关于‘丹色凝脂’的零散记载,语焉不详。我闲来无事,依着上面模糊的法子胡乱试验了无数次,竟真让我误打误撞,弄出点不一样的东西来。想来也是母亲在天之灵庇佑。”
将一切推给“亡母遗泽”、“古籍残卷”和“无数次试验”,既合理,又带有一丝神秘感,更能博取同情和理解。
至于生产,她决定采取更谨慎的模式。
不再直接提供配方给陈娘子,而是由她和柳嬷嬷在绝对保密的情况下,完成最核心的色淀制备和配方调和步骤,形成半成品“色膏”,再交由陈娘子进行最后的灌装和包装。
如此,核心技术和利润大头掌握在自己手中,陈娘子则负责加工和销售,双方捆绑得更紧,泄密风险也更低。
“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话,在古代深宅中,第一次以如此具体和真切的方式,得到了验证。
沈清辞摩挲着那盒小小的胭脂膏,如同抚摸着一柄新铸的、无形的利刃。
这刃,虽小,却锋。
足以让她,在荆棘丛中,开辟出一条新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