淞沪抗战的硝烟尚未散尽,金陵城已感受到战争的迫近。林逸站在城墙上,用望远镜观察着长江航道,日本军舰的身影不时出现,如同游弋的鲨鱼。
“少帅,蒋介石密电。”陈明递过电报,“要求我们派兵参与围剿赣南的红军。”
林逸扫了一眼电报,冷笑一声:“回电:日军压境,东南防务吃紧,无力分兵。”
他知道历史的走向——此时正是红军长征前夕,若按蒋介石的要求参与围剿,不仅会消耗抗日力量,更会错过备战的关键时期。
回到大帅府,林宗棠面露忧色:“逸儿,如此直接拒绝,恐怕会与蒋介石彻底闹翻。”
“父亲,蒋介石的心思不在抗日上。”林逸展开地图,“您看,他正在修建的国防工事,全部是针对内战的。而日本人已经在华北蠢蠢欲动。”
正说着,宋晓晓匆匆进来:“少帅,我们的一艘货船在东海被日本军舰扣押,说是运送违禁品。”
林逸眼神一凛:“船上装的什么?”
“主要是药品和机床,都是我们工厂急需的。”宋晓晓递过文件,“日本人明显是故意刁难。”
林逸沉思片刻:“晓晓,通过你在英国的关系,向国际社会曝光这件事。陈明,命令海军做好战斗准备,但不要先开火。”
三日后,英国《泰晤士报》刊登了日本军舰非法扣押民用商船的报道,引起国际舆论哗然。在日本方面被迫放行货船的同时,林逸的海军与日本军舰在东海形成对峙。
“少帅,日军发来最后通牒,要求我们道歉并赔偿。”海军司令报告。
“告诉他们,”林逸站在旗舰甲板上,用望远镜观察着对面的日军军舰,“在中国的领海,该道歉的是他们。”
对峙持续了三天三夜,最终日军军舰悻悻退去。这场不流血的外交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全国抗日士气。
然而林逸知道,这只是暴风雨前的平静。他加紧备战步伐,亲自督导长江防线的建设。
“防线要纵深配置,重点防御与机动防御相结合。”林逸在军事会议上指出,“我们要学习红军的游击战术,让日军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在他的推动下,东南七省建立了全民军事训练制度,连妇女儿童都学习基本的防空防毒知识。宋晓晓组织女子救护队,培训了大批战地护士。
民国二十二年春,林逸的兵工厂再次取得突破——成功仿制出德国mG34通用机枪,并进行了改进,使其更适合中国士兵使用。
“命名为‘金陵二式’。”林逸在试射现场宣布,“月产量要达到500挺。”
与此同时,秘密进行的原子弹研究也取得进展。在林逸的超前知识指导下,科研团队已经初步掌握了核裂变原理。
“少帅,这是我们在山西发现的铀矿石样本。”地质专家兴奋地报告,“纯度相当高。”
林逸仔细查看样本:“立即建立秘密采矿点,但要绝对保密。这是我们对抗日军的终极武器。”
五月,日军在华北不断挑衅,战争一触即发。林逸联合其他抗日将领,通电全国要求蒋介石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少帅,蒋介石密令特务监视我们。”陈明报告,“要不要清理掉?”
“不必。”林逸摆摆手,“让他看,看看我们是如何备战的。”
他故意开放部分军事设施让特务“侦察”,展示强大的国防实力。这些情报传到蒋介石耳中,使他不得不重新评估林家的实力。
七月七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全面抗日战争开始。蒋介石终于发表庐山讲话,宣布抗战。
“父亲,时机到了。”林逸穿上戎装,“我请求率军北上抗日。”
林宗棠看着已经成熟稳重的儿子,老泪纵横:“去吧,让日本人看看,我们林家的男儿不是孬种!”
北上途中,林逸特意绕道宁安,与共产党领导人秘密会面。
“林将军深明大义,我党人十分敬佩。”周同志紧握他的手,“我们愿意全力配合将军抗日。”
“周同志客气。”林逸真诚地说,“抗日不分党派,只要真心打鬼子,就是我的同志。”
他留下大批武器弹药给八路军,约定建立情报共享机制。这一举动为后来的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九月,林逸率部在山西娘子关与日军板垣师团遭遇。这是新式武器的首次大规模实战检验。
战斗异常激烈。日军凭借优势火力疯狂进攻,但林逸的部队凭借“金陵”系列武器的优异性能,打得日军寸步难行。
“报告!左翼阵地被突破!”
“调预备队,把金陵二式机枪全部压上!”林逸亲自到前线指挥。
新型机枪喷射出炽热的火舌,日军成片倒下。战斗持续三天三夜,日军始终无法突破防线。
“八嘎!支那军什么时候有这么强的火力?”板垣征四郎暴跳如雷。
娘子关大捷的消息传遍全国,极大地鼓舞了抗战信心。林逸被誉为“抗日战神”,他的治军经验和武器设计被各战区学习推广。
然而林逸没有沾沾自喜。他知道,这只是开始,更残酷的战斗还在后面。
冬季来临前,林逸回师东南,着手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在宋晓晓的协助下,他们在闽浙山区建立了完整的军工体系,能够自主生产大部分武器装备。
“我们要做长期抗战的准备。”林逸在根据地建设会议上说,“不仅要军事抵抗,还要发展经济,保障民生。”
他引入合作社制度,发展农业生产;开办学校,提高群众文化水平;甚至建立了简易的医疗体系,为军民提供医疗服务。
民国二十七年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林逸的原子弹研究取得重大突破——团队已经掌握了铀浓缩技术。
“少帅,按照这个进度,两年内我们就能造出原子弹。”项目负责人激动地报告。
“加快进度,日本人也在研究这个。”林逸叮嘱,“但要绝对保密。”
五月,日军发动徐州会战。林逸率部增援,在台儿庄与日军展开激战。
这场战役异常惨烈。日军使用毒气,国军伤亡惨重。关键时刻,林逸派出特种部队夜袭日军指挥部,击毙日军指挥官。
台儿庄大捷成为抗战以来最大胜利,林逸的声望达到顶峰。但他却在胜利后陷入沉思——单靠常规战争,很难尽快结束这场战争。
“晓晓,我要加快原子弹研制。”深夜,林逸对未婚妻说,“每拖延一天,就有更多的同胞牺牲。”
宋晓晓理解他的焦虑:“科研团队已经在日夜赶工了。但是逸,原子弹威力太大,真的要使用吗?”
林逸望向北方:“如果能够避免更多屠杀,我宁愿背负使用终极武器的罪责。”
民国二十八年,世界局势风云变幻。德国入侵波兰,二战全面爆发。日本趁机加大侵华力度,战争进入最艰难阶段。
在这黑暗时刻,林逸的原子弹研制终于进入最后阶段。
民国二十八年秋,欧洲战火蔓延的消息传到中国,日军趁机发动更大规模的进攻。长沙会战、桂南会战接连爆发,战局日趋惨烈。
林逸站在地下指挥部的沙盘前,眉头紧锁。日军已经占领大半个中国,虽然抗战军民仍在顽强抵抗,但装备和补给上的劣势越来越明显。
“少帅,江西根据地送来急电,日军使用了新型毒气,我军伤亡惨重。”陈明递过电报,声音沉重。
林逸一拳砸在桌子上:“命令兵工厂加快防毒面具的生产,同时把我们最新研制的解毒剂送过去。”
这时,一个满身尘土的信使冲进指挥部:“少帅!原子弹项目组急报!”
林逸心中一紧,立即屏退左右。信使从贴身衣袋中取出一个密封的金属管:“王总工说,第一阶段成功了。”
林逸的手微微颤抖。他打开金属管,里面是一份简短报告:铀浓缩达到武器级水准,理论模型验证完成。
“通知项目组,我三天后亲自前往基地。”林逸强压激动,“此事绝密,不得外传。”
三日后,林逸秘密来到位于武夷山脉深处的核研发基地。这里看似普通的矿山,实则地下建有庞大的研究设施。
“少帅,请看。”项目总工程师王致远指着实验室中的装置,“这就是我们建造的核反应堆,虽然简陋,但已经能够持续运行。”
林逸看着那嗡嗡作响的设备,心中百感交集。在这个科技落后的时代,能取得这样的成就,简直是个奇迹。
“还需要多久?”
“最困难的技术障碍已经克服。”王致远推了推眼镜,“但最大的问题是原料。我们需要更多的铀矿石,而且提炼过程极其缓慢。”
林逸沉思片刻:“我会调动所有资源支持你们。另外,必须加强安保,日本人肯定已经注意到我们的动作了。”
果然,不久后情报显示,日军特高课正在福建一带活动,显然是在搜寻什么。
“少帅,我们抓到了一个日本间谍。”陈明报告,“他交代,日军得到情报,说我们在研制一种超级武器。”
林逸眼神一凛:“加强基地防卫,同时放出口风,说我们只是在研制新型火炮。”
民国二十九年春,世界战局发生重大变化。法国投降,英国独木难支,日本认为时机已到,准备发动太平洋战争。
“少帅,这是刚从美国获得的情报。”宋晓晓递过文件,“日本海军正在大规模集结,目标可能是珍珠港。”
林逸震惊地看着情报。细节虽然有所改变,但重大事件仍然如期而至。
“我们必须警告美国人。”
“他们不会相信的。”宋晓晓摇头,“美国孤立主义情绪严重,他们不会相信日本敢攻击美国本土。”
林逸沉思良久:“那就让他们不得不信。晓晓,动用我们在日本的情报网,收集确凿证据。”
在宋晓晓的运作下,大量日军调动和物资调配的情报被秘密送往美国。同时,林逸通过海外华人关系网,在美国媒体上披露日本野心。
然而,正如宋晓晓所料,美国当局对此持怀疑态度。
“既然如此,我们只能做好自己的准备了。”林逸下定决心,“命令核项目组,加快进度。”
便在这年夏天,一个意外收获让项目取得突破——地质勘探队在江西发现了一个高品位的铀矿。
“少帅,这个矿的储量足够我们制造三枚小胖孩。”王致远激动地报告。
林逸立即调动工兵团,以修建水利工程为掩护,秘密开采铀矿。同时建立新的提炼工厂,加快核材料生产。
民国三十年十二月七日,珍珠港事件爆发。美国终于参战,第二次世界大战进入新阶段。
“少帅,美国方面来信,感谢我们提供的消息,希望与我们建立正式合作关系。”陈明报告。
林逸微微一笑:“告诉他们,合作可以,但必须平等。我们不是任何国家的附庸。”
与此同时,日军为打通大陆交通线,发动豫湘桂战役。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大片国土沦陷。
“少帅,蒋介石要求我们派兵支援桂林。”林宗棠从重庆发来电报。
“回电:我军正在准备重大军事行动,无法分兵。”林逸断然拒绝。
他知道,小胖孩研制已进入最后阶段,此时分兵将前功尽弃。
民国三十一年春,小胖孩组装完成。林逸亲自为这枚炸弹命名为“雷霆一号”。
“少帅,真的要使用吗?”王致远犹豫地问,“这种的破坏力太大了。”
“我知道。”林逸神色凝重,“但每拖延一天,就有更多的同胞死在日军屠刀下。这个罪责,我来承担。”
经过慎重考虑,林逸选择了一个特殊的目标——日本在台湾的军事基地。这里既是小日子的重要据点,又相对独立,可以最大限度减少平民伤亡。
五月的一个凌晨,改装后的轰炸机从秘密机场起飞,机腹下悬挂着“雷霆一号”。林逸亲自为机组人员送行。
“记住投下去后立即撤离,这种武器的威力超出你们的想象。”
“明白,少帅。”
飞机消失在黎明的天空中,林逸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他知道,这一举动将改变未来。
中午十二点,电报传来:任务完成。
几小时后,更详细的消息传来:台湾日军基地被完全摧毁,爆炸当量相当于2万吨tNt,蘑菇云高达万米。
消息传出,举世震惊。日本当局最初试图隐瞒真相,但很快纸包不住火。世界第一次见识到核武器的可怕威力。
“魔鬼武器!”日本报纸惊呼。
“他们掌握了终极武器!”国际社会震动。
最受震动的是日本军方。他们意识到,如果这种武器投放在小日子本土,后果不堪设想。
“少帅,日本方面发来秘密和谈请求。”陈明报告。
“告诉他们,无条件投降是唯一出路。”林逸态度强硬。
然而,就在这个关键时刻,一个坏消息传来:由于投掷飞机在返航时被日军击伤,部分核材料散落东海。
“立即组织打捞!”林逸下令,“绝不能让小日子得到这些材料。”
打捞工作持续了接近半个月,大部分材料被回收。但林逸担心,日本人可能已经得到了一些样本。
果然,情报显示小日子加速了核武器研究。军备竞赛的阴影笼罩在太平洋上空。
八月,在美国的调停下,中日开始在瑞士进行秘密和谈。小日子代表态度强硬,拒绝无条件投降。
“他们还在幻想翻盘。”林逸在谈判间隙对宋晓晓说,“看来,还需要第二颗小胖孩。”
宋晓晓担忧地说:“国际舆论已经开始质疑使用核武器的道德性。”
“我知道。”林逸叹息,“但为了尽快结束,我别无选择。”
民国三十一年九月二日,就在和谈陷入僵局时,林逸下令投下第二颗小日子。目标选在小日子九州的海军基地。
这次爆炸的威力更大,不仅摧毁了军事目标,还造成了海啸,波及高丽半岛沿岸。
巨大的压力下,日本天皇终于出面干预。九月十五日,小日子宣布无条件投降。
消息传来,举国欢腾。持续十四年的抗小日子战争,终于以我国人民的胜利告终。
然而林逸没有参加庆祝活动。他独自来到抗日烈士陵园,在墓碑前放下鲜花。
“同志们,安息吧。我们赢了。”
身后传来脚步声,宋晓晓轻声说:“逸,大家都在等你。”
“晓晓,你说我们使用这种武器,是对是错?”
“历史会给出答案。”宋晓晓握住他的手,“重要的是,我们结束了这场战争,拯救了更多生命。”
这时,陈明匆匆赶来:“少帅,美国特使求见,说是讨论核武器管控问题。”
林逸望向远方。战争结束了,但新的挑战才刚刚开始。在核阴影下,世界将走向何方?而中国,又该在这场新的博弈中扮演什么角色?
夕阳西下,他的身影被拉得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