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周大海和他的侦察排战士们的引领下,林锋小队穿过最后一片茂密的椴树林,眼前豁然开朗。
一片背风的山坳里,隐藏着几座半地下的“地窨子”(一种东北地区常见的半地下式窝棚),屋顶覆盖着厚厚的茅草和积雪,烟囱里冒着淡淡的、几乎与山雾融为一体的炊烟。几个穿着同样臃肿军装的战士正在营地外围警戒,看到周大海带回这么多人,先是一惊,随即看到周大海的手势,立刻露出了热情而好奇的笑容。
这就是东北民主联军宁安支队的临时驻地。简陋,却透着一种扎实的、与这片黑土地融为一体的坚韧。
“到家了!同志们!”周大海洪亮的声音带着自豪,“条件差了点,但绝对安全!”
营地里的战士们纷纷围了上来,好奇地打量着这些风尘仆仆、衣着杂乱却眼神锐利的南方来客。他们的目光里有好奇,有欢迎,也有一丝经过战火淬炼后的审慎。
林锋命令小队在营地边缘列队休息,保持纪律。虽然找到了组织,但初来乍到,他必须保持队伍的秩序和形象。
很快,一位年纪稍长、戴着眼镜、气质更显沉稳的干部(王指导员)和一位身材敦实、脸上带着伤疤的军事干部(李连长)从最大的那座地窨子里迎了出来。周大海快步上前,低声而快速地汇报情况。
王指导员和李连长听完,脸上都露出振奋的神色,快步走到林锋面前。
“林锋同志!欢迎!一路辛苦了!”王指导员紧紧握住林锋的手,语气激动,“早就收到华东局的电报,说有一支经验丰富的敌后作战小队要北上,可把我们盼坏了!你们能安全到达,太好了!”
“我是支队指导员王向阳,这位是支队长李满仓。”王指导员介绍道,“你们穿越千里封锁线,一路打到东北来,了不起!辛苦了!”
李满仓支队长也用力握住林锋的手,他的手粗糙得像老树皮,力量十足:“来了就好!来了就是主力!俺们这儿正缺你们这样能打硬仗、会打巧仗的骨干!”
两位领导质朴而热情的话语,驱散了北地的寒意,也让一路紧绷着神经的林锋和小队队员们心中涌起一股巨大的暖流。找到了,终于真正找到了!
林锋简要汇报了北上途中的情况,重点提到了遭遇“胡子”、突破柳条河封锁线,以及三家窝棚村可能遇到的麻烦。
李支队长一听,眉头立刻拧了起来:“黑云岭那伙绺子?妈的,阴魂不散!三家窝棚是老抗联据点,我们必须得救!老王,你安排一下伤员和同志们休息,老周,你带一排人,跟我去迎一下后面的支队主力,把情况汇报一下,尽快商量出增援方案!”
命令迅速下达,整个营地立刻高效运转起来。没有人质疑,没有人拖延,那种雷厉风行、目标一致的作风,让林锋仿佛看到了未来人民军队的影子。
王指导员则安排林锋的队员们进入温暖的地窨子休息,热乎乎的苞米茬子粥、腌制的酸菜、甚至还有一点珍贵的肉干立刻端了上来。对于啃了许久冷硬干粮的队伍来说,这无疑是人间美味。
队员们围着火塘,喝着热粥,身体渐渐暖和过来,精神也放松了不少。他们好奇地打量着营地里的东北战友,听着他们带着浓重口音的闲聊,感受着这与国统区、敌占区截然不同的氛围。
林锋没有立刻休息,他和王指导员坐在一旁,更详细地交换着情况。他了解到东北局势的复杂性远超想象:苏军正在移交部分城市但又拆运了大量工业设备、国军精锐在美军帮助下正疯狂向沿海大城市推进、各地土匪蜂起、敌伪残余活动猖獗……而他们脚下的这片土地,正是各方势力争夺的焦点之一。
“林锋同志,你们来得正是时候!”王指导员语气凝重而充满期望,“支队刚刚扩大,很多是新参军的战士,缺乏战斗经验。你们是经过严格实战考验的精英,带来的不仅是战斗力,更是宝贵的作战经验和技术。希望你们能尽快适应这里,把南方敌后斗争的经验传授给大家,我们一起,把这白山黑水,变成敌人的坟墓,变成咱们巩固的根据地!”
林锋重重点头:“请指导员和支队长放心!我们一定尽快融入队伍,服从指挥,为解放东北贡献全部力量!”
他走出地窨子,站在山坡上。远处,是苍茫无际的林海雪原,更北方,是他即将要去战斗和守护的地方。身后,是温暖的营地和新战友。
南方的硝烟似乎还在记忆中翻滚,但新的序章,已然在这片广袤的黑土地上凛然展开。他知道,未来的战斗将更加残酷和宏大,但他和他的队员们,已经不再是孤军奋战。他们汇入了滚滚向前的铁流,即将在这新的战场上,书写属于“狼牙”的新传奇。
北上的征程告一段落,但真正的战斗,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