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会议结束后,堡垒内部如同上紧了发条的精密钟表,每一个齿轮都开始以更高的效率运转。林凡这个名字带来的不仅是仇恨的火焰,更是沉甸甸的、关乎存亡的紧迫感。陈默深知,与这个拥有“战斗系统”、行事狠辣且势力膨胀速度惊人的重生者之间的冲突,已非“可能”,而是“必然”。时间,成了最关键的资源。
他独自留在指挥中心,站在巨大的电子地图前,目光如同鹰隼般锐利,反复扫视着代表林凡势力的红色区块与己方所在的绿色安全区。两者之间的直线距离不过几十公里,在末世前不过是一小时车程,如今却隔着尸山血海与人心险恶。但这片缓冲区,正在被林凡快速吞噬。
“不能等他兵临城下。”陈默低声自语,眼神冰冷而坚定,“必须在他将触手完全伸向郊区之前,拥有足以让他忌惮,甚至能够正面击溃他的力量。”
他意识到,仅仅依靠堡垒的坚固防御是远远不够的。末世是动态的,敌人会成长,威胁会演变。被动挨打,终有被耗尽的一天。他必须加快步伐,不仅要强化自身和家族的“硬实力”,更要拓展势力的“广度和深度”。
首先,是个人与家族核心战力的提升。
陈默将陈锋的训练计划强度直接提升了一个等级。不仅仅是基础的体能和武器操作,更侧重于小队协同作战、复杂地形下的战术机动、以及针对高敏捷、高防御假设敌(模拟林凡及其可能强化的手下)的专项对抗演练。陈默甚至亲自下场,利用空间感知能力模拟各种突发状况和诡异攻击,锤炼陈锋和护卫队精锐的临场反应和极限抗压能力。
对于陈浩和陈雪,陈默的要求则更加具体和具有前瞻性。
他给陈浩下达了死命令:在一个月内,完成至少三架具备精确投放功能的无人机改装,并确保其可靠性和隐蔽性;同时,启动“特种弹药”研发项目,重点研究高爆、燃烧、以及可能对强化人类产生特效的弹药(例如利用苏婉医生提供的强效麻醉剂或生物毒素)。
他对陈雪则要求建立更主动的情报网络:“不能只依赖被动监听。尝试向外派遣可靠的眼线,哪怕只是在更外围的区域建立信息中转点。我们需要知道林凡势力的日常运作模式、物资补给线路、以及……他手下那些核心成员的详细情报和性格弱点。”
其次,是势力范围的巩固与扩张。
陈默与父亲陈建国进行了一次长谈。他明确指出,前哨站和“曙光农场”不能再仅仅满足于自给自足和有限的物资产出。它们必须成为堡垒真正的外围屏障和战略纵深。
“爸,前哨站需要进一步加固防御,并具备一定的独立作战和预警能力。农场要扩大种植面积,尝试种植更高产的作物,甚至考虑驯化一些本地易于生存的动物,将其建设成我们稳定的粮食和肉食后备基地。我们要让那里吸引更多有一技之长、且忠诚可靠的幸存者,形成一个以我们为核心,具有一定向心力和自我维系能力的社群。”
陈建国感受到了儿子话语中的沉重与决心,他郑重地点了点头:“我明白了,默娃。你放心,前哨站和农场这边,我会把它当成我们第二个家来经营。”
最后,是未雨绸缪的战略储备。
陈默亲自核对了武器库和能源储备清单,命令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加快弹药的生产和储备速度。同时,他也让李秀娟带领后勤小组,系统性地整理医疗物资,并跟着苏婉医生学习更专业的战地急救知识,确保在出现伤亡时,能第一时间进行有效救治。
整个堡垒,仿佛一架悄然加速的战争机器,在寂静中积蓄着力量。训练场上的喊杀声更加响亮,工坊里的灯火彻夜不熄,指挥中心的数据流更加汹涌,前哨站和农场的建设也如火如荼。
陈默自己,则投入了对空间能力更深层次的挖掘和锻炼。他不再满足于简单的存储、感知和精准投送。他开始尝试在极限状态下维持空间感知的范围和精度,探索短距瞬移的可能性(哪怕只是理论上和感觉上的引导),甚至隐隐触摸那更具攻击性的“空间切割”雏形……每一次尝试都伴随着精神力的剧烈消耗和身体的巨大负荷,但他乐此不疲。他知道,面对林凡那个“战斗系统”,他必须拥有更多、更强的底牌。
在这种全员紧绷、加速成长的氛围中,时间悄然流逝。
几天后,陈雪带来了新的情报,印证了陈默最坏的预期。
“哥,监听站捕捉到一段模糊的通讯,来自城市南部边缘的一个小型幸存者团体,他们在通讯中提到了‘山区’、‘资源’和……‘侦查’的字眼。虽然无法直接关联到林凡,但信号源的方向和其扩张趋势吻合。”陈雪的语气带着凝重,“他们可能已经开始将目光投向郊区了。”
陈默站在观测窗前,望着外面被积雪覆盖、看似宁静的山林,眼神锐利如刀。
潜在的碰撞,正在从“必然”走向“临近”。
林凡的阴影,如同冬日里铅灰色的云层,正沉沉地压向这片山区。
而陈默和他的家族,则在风暴来临前的最后时光里,拼尽一切,磨砺爪牙,加固巢穴。
他们都知道,当碰撞真正发生时,将不再有退路。唯有力量,才能决定生存与毁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