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汤奏效,盗汗渐止,此事给朱橚带来的震撼远超一次成功的治疗。它像一把钥匙,打开了他脑海中那扇分隔古今医学的大门。他开始有意识地将现代医学的解剖、生理、病理学知识,与中医的阴阳五行、藏象经络、辨证论治理论进行对照和思考。
当刘纯再次诊脉,提及“营卫不和”时,朱橚脑中浮现的是现代医学关于自主神经系统调节、皮肤血管舒缩功能障碍的模型。他将“卫气”部分理解为体表的防御功能和温度调节机制,“营气”则与血液循环、能量代谢关联。桂枝汤中,桂枝扩张外周血管,白芍舒缓平滑肌,生姜促进循环,大枣、甘草提供能量,如此解读,虽不尽完美,却让他对古方的理解豁然开朗,不再觉得玄而又玄,而是有了另一种层面的“可解释性”。
这种独特的、融汇中西的视角,让他学习中医的速度和理解深度再次提升。他不再满足于被动接受刘纯的诊断,开始尝试进行更深入的“望闻问切”——当然,是以他婴儿的方式。
望:他更加仔细地观察刘纯的面色、舌苔、甚至指甲色泽。他发现刘纯近日眉宇间虽依旧平和,但眼底深处似有一丝难以察觉的疲惫,下眼睑隐约泛着青黑之色。
闻:他留意刘纯身上的气息。除了常年沾染的药香,近日似乎还多了一丝极淡的、若有若无的焦躁之气?并非实际气味,而是一种感觉,仿佛心神耗损过度。
问:他无法直接问,但会通过咿呀学语和表情,引导乳母说出更多信息。“院使爷爷……累……”他某日指着刘纯的背影嘟囔。乳母叹道:“是啊,听说太医院近来事务繁多,杜公公那边又……唉,刘院使年纪大了,着实辛苦。”
切:每次刘纯为他诊脉,他亦在默默感受刘纯指尖的温度和力度。似乎……比以往稍显虚浮?当然,这可能是错觉。
综合这些细微的观察,朱橚心中生出一个猜测:刘纯近来可能承受着极大的压力,或许不仅仅是太医院事务和杜安道的刁难,还有其他隐忧,导致其心脾两虚,甚至可能伴有轻微的失眠。
如何验证?又如何能帮到他?直接赠药绝无可能。
朱橚想起之前刘纯用冰糖传递信息的方式。或许,他可以反过来,用类似的方法,表达一丝隐晦的关切?
机会来自一次药膳。御膳房送来一道安神补心的莲子猪心汤。朱橚喝了几口,忽然用小勺子舀起一块猪心,努力地伸向正在写药方的刘纯,嘴里含糊道:“……爷……吃……”
乳母失笑:“殿下,这是给您吃的,院使爷爷不吃这个。”
刘纯也抬起头,温和一笑:“殿下自己吃吧,老臣不饿。”
朱橚却固执地举着勺子,小眉头皱着,看着刘纯,又重复了一遍:“……累……吃……”目光清澈,带着孩童纯粹的、似乎能看透人心的关切。
刘纯准备写方子的手猛地顿在了半空。他怔怔地看着朱橚,看着那双清澈眼睛中映出的、自己略带疲惫的影子,再听到那声“累”,心中最柔软的地方仿佛被轻轻触动了。一股难以言喻的暖流和酸楚同时涌上心头。
这孩子……莫非真的天赋异禀到能感知他人的身心状态?还是只是巧合?
他沉默了片刻,脸上的笑容变得有些复杂,终是缓缓放下笔,走上前,微微躬身,就着朱橚的手,轻轻咬下了那一小块猪心,细嚼慢咽,然后郑重道:“老臣……谢殿下赏赐。”
这一刻,仿佛不再是太医与皇子,而是两个在深宫迷雾中艰难前行的人,一次无声的、短暂的慰藉和共鸣。
乳母和宫人都觉得有趣,只当是皇子懵懂的孝心。
但朱橚看到,刘纯的眼角似乎有些湿润了。他知道,自己猜对了,也做对了。这一小块猪心,胜过千言万语。
此后,刘纯再来诊脉时,眼神中似乎多了一丝难以言喻的柔和与更深沉的考量。
而朱橚并未停止他的“中西医结合”探索。他开始利用自己对药性的理解,尝试解释“青囊”线传递的信息。
“五更寒”——五更天,乃阳气初生,阴寒未退之时。中医认为此时是肺经当令,也是一天中寒气最重、旧病易发的时段。杜安道的人选择此时严密监视,是否因为此时人体机能处于低谷,警惕性最差,更容易发现破绽?或是暗示其手段“阴寒”?
“外窥”——外部窥探。从现代角度,即外部监视。结合“五更寒”,监视者需要忍受极大的辛苦,也说明其决心和背后的压力。
“慎之”——严重警告。
如此解读,这条信息便不再是简单的文字,而融入了对时间医学、环境医学的考量,显得更加立体和深刻。
平安得到警告后,行事更加谨慎,彻底避免了凌晨时分的一切活动,甚至刻意在那个时间段表现出深沉的睡眠(即使醒着也一动不动),果然再未发现异常窥探,似乎成功避开了风险。这反过来验证了朱橚解读的合理性。
然而,深宫的迷瘴并未因此消散。杜安道虽未再直接发难,但其小动作不断。太医院那边,刘纯的几个得意弟子先后被以各种理由调离京城,或是派去偏远地区采集药材,或是负责看守皇家陵园药圃,明显是在剪除刘纯的羽翼。
这一日,一个更令人不安的消息传来:那位曾在静思斋“失手”泼药、之后一直被关押内官监审问的小宫女,昨夜竟“悬梁自尽”了!
消息传到坤宁宫,云奇姑姑脸色骤变,马皇后也沉默了许久,最终化作一声叹息。大家都明白,这绝非简单的“自尽”,而是灭口!杜安道用这种残酷的方式警告所有知情人,也彻底斩断了从那条线追查的可能。
偏殿内,朱橚听闻此事,心中一片冰冷。一条鲜活的生命,就这样无声无息地消失了,成为权力倾轧的牺牲品。他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这座宫廷的残酷,以及杜安道的狠毒。
压力,再次悄然积聚。刘纯的处境显然更加艰难。而自己和平安,真的能一直安然无恙吗?
朱橚感到,必须做点什么,不能一味被动等待。他开始更加积极地利用自己“病人”的身份和逐渐增长的医学知识,寻找破局的可能。
他注意到,马皇后近日似乎也有些心神不宁,偶尔会按压额角,似是头痛。或许是担忧儿子,或许是处理宫务劳累,或许是……也被北三所事件和后续风波所困扰。
朱橚决定,或许可以从母亲这里,寻找到一个突破口。以一种不引人注意的、充满童趣的方式。
他开始在马皇后前来探望时,伸出小手,轻轻抚摸她的额角,嘴里嘟囔着:“……娘……痛……揉揉……”然后模仿刘纯按摩穴位的样子,用小小的手指笨拙地在她太阳穴、印堂穴附近轻轻按压。
马皇后先是一愣,随即被儿子的“孝心”感动,笑着握住他的小手:“娘的橚儿真乖,娘不痛。”
但朱橚坚持要“揉”,马皇后便也由着他。
朱橚便趁机,将一丝微弱的、关于安神、舒缓头部的意念(或许还夹杂着一点催眠暗示?),通过这轻柔的按摩传递过去。他按摩的穴位虽不精准,但方向大致不错。
几次之后,马皇后竟真的觉得头痛缓解了不少,精神也松弛了些许。她只当是心理作用,越发疼爱这个“贴心”的幼子。
而朱橚,则在这亲密的接触中,偶尔能捕捉到母亲低不可闻的叹息和零星的忧虑词汇:“……重八……太急……”、“……朝堂……不安……”、“……棣儿……”。
这些碎片化的信息,结合他对历史的了解,让他对外部朝堂的紧张局势有了更模糊却也更真切的感知。
中西医的思维,在他体内慢慢融合,不仅用于自保和学习,更开始成为他感知世界、探索谜团、甚至表达关怀的独特工具。
岐黄之道,贵在明理,更贵在活用。 稚子之心,澄澈感知,融汇古今,于无声处,悄然探看这深宫重重迷瘴。
(第二十五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