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新媒体的办公室里,苏沐橙对着电脑屏幕上的科研成果资料,眉头拧成了一个川字。屏幕上满是 “transformer 架构”“语义匹配算法”“动态作息建模” 这类晦涩的专业术语,她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忍不住叹了口气 —— 作为 “星光桥梁” 3.0 版本的专属宣传记者,她要在一周内产出一篇深度报道,让普通读者看懂这个公益 AI 项目的价值,可这些专业术语就像一道道无形的墙,把她和读者隔在了两边。
“沐橙,怎么样了?再搞不定,下周的重点报道版面就要给别人了。” 主编走过她的工位,语气里带着一丝焦急,“这项目是我们和中科院的合作重点,既要有专业深度,又要让老百姓看得懂,难度确实大,但也得拿下啊。”
苏沐橙点点头,心里却犯了难。她拿着采访笔记,上面是江衍团队提供的技术说明:“项目通过多模态数据融合技术,构建留守儿童与父母的沟通偏好画像,基于实时匹配算法,实现沟通需求的精准对接,精准度达 95% 以上。” 这些话在科研人员眼里清晰明了,可在普通读者看来,简直像天书。
下班后,苏沐橙把自己关在书房里,对着资料发呆。江衍端着一杯热芋泥奶茶走进来,看到她愁眉苦脸的样子,笑着调侃:“我们的辩论队队长也有搞不定的事?”
“还不是你们团队的专业术语太晦涩!” 苏沐橙把资料扔给他,“你让我怎么跟读者解释‘多模态数据融合’?总不能让大家先去读个计算机博士吧?”
江衍拿起资料看了看,也皱起了眉头:“确实有点太技术化了。我们平时跟同行交流习惯了,没意识到普通读者的理解难度。”
“这就像辩论时用了太多专业术语,评委听不懂,再有理也赢不了比赛。” 苏沐橙突然眼前一亮,脑子里闪过辩论队的训练技巧,“辩论讲究‘通俗化表达’,把复杂辩题转化为观众熟悉的场景,用案例代替理论,用故事传递观点。我怎么把这个忘了!”
她立刻拉过一张草稿纸,拿起笔,像拆解辩题一样分析:“核心需求是‘让读者看懂项目价值’,核心障碍是‘专业术语晦涩’,解决方案就是‘场景化转化 + 故事化表达’。”
苏沐橙先把资料里的核心技术点一一列出,然后对应找生活中的类比:“‘多模态数据融合技术’,其实就是收集孩子的语音、文字、绘画等多种表达,就像老师通过作业、课堂表现、谈心了解学生;‘沟通偏好画像’,就是给每个孩子和父母建一个‘沟通档案’,比如孩子喜欢睡前发语音,父母习惯早起看消息;‘实时匹配算法’,就是个‘沟通红娘’,在孩子和父母都有空、且状态适合沟通的时候,主动推送提醒。”
江衍看着她画的类比清单,眼睛瞬间亮了:“这个比喻好!比我们写的技术说明好懂多了。”
“光有类比还不够,还要有故事。” 苏沐橙翻出之前采访的素材,“你看这个案例:贵州的留守儿童小宇,父母在浙江打工,以前总是孩子发消息父母没看见,父母回信孩子已经睡了,沟通越来越少。用了‘星光桥梁’3.0 后,系统根据小宇的作息(晚上 7 点 - 8 点有空)和父母的工作间隙(中午 12 点 - 1 点、晚上 9 点后),精准推送沟通提醒,还根据小宇喜欢画画、父母想看孩子日常的需求,推荐‘手绘分享 + 语音解说’的沟通方式,现在他们每周能稳定沟通 3 次,关系亲近多了。”
她把案例和技术点结合起来:“报道的结构就按辩论的‘论点 - 论据 - 案例’来写。开头用小宇的故事引出项目,中间分三个部分:‘沟通红娘’怎么精准匹配(对应实时算法)、‘沟通档案’怎么读懂心意(对应偏好画像)、‘多方言翻译官’怎么打破障碍(对应方言识别技术),每个部分都用案例 + 通俗类比,最后升华到公益价值,让读者既能看懂,又能被打动。”
江衍看着她条理清晰的规划,忍不住为她鼓掌:“不愧是辩论队队长,这逻辑太顺了!我明天让团队给你补充几个更生动的案例,再把技术点的通俗解释整理好发给你。”
“还有个事,” 苏沐橙突然想起什么,“你们下周要给公益基金评审做成果汇报,之前听你说汇报逻辑太技术化,评委可能听不懂。我用辩论的‘黄金三段论’帮你优化一下吧,让汇报既专业又好懂。”
她立刻在草稿纸上写下汇报框架:“开头 3 分钟,用小宇的故事引出项目痛点和核心价值,抓住评委注意力;中间 10 分钟,分‘技术创新’‘应用效果’‘公益影响’三个论点,每个论点配一个数据 + 一个案例,比如技术创新讲‘精准匹配算法’,配 95% 的精准度数据 + 小宇的沟通案例;最后 2 分钟,升华到项目的长期意义,比如‘让每一个留守儿童都能感受到父母的陪伴’,呼应基金支持的公益初心。”
“这个框架比我们原来的‘技术背景 - 算法细节 - 测试数据’强太多了!” 江衍激动地说,“原来的汇报太像学术会议,评委可能没耐心听,你这个既有数据支撑,又有情感共鸣,肯定能打动他们。”
接下来的几天,苏沐橙全身心投入报道写作。她把江衍团队补充的 5 个典型案例融入文中,用 “沟通红娘”“心意档案”“方言翻译官” 等生动的比喻代替专业术语,还加入了孩子和父母的真实对话,让报道既有温度又有深度。江衍则拿着苏沐橙优化的汇报框架,在团队里反复演练,调整语言节奏,确保每个部分都清晰易懂。
报道发布当天,#AI 当红娘 留守儿童与父母精准沟通# 的话题迅速冲上热搜。读者们纷纷留言:“原来这么复杂的技术,是为了让孩子能多跟爸妈说说话,太暖心了!”“看懂了!就是给孩子和父母找最合适的沟通时间和方式,太实用了!”“希望这样的公益项目能推广到更多地方!” 主编看到反响,特意在办公室表扬苏沐橙:“这篇报道既专业又接地气,把科研成果讲活了,实现了传播价值和公益价值双丰收!”
与此同时,江衍团队的成果汇报也大获成功。评委们被小宇的故事打动,对项目的技术创新和公益价值赞不绝口,当场决定追加 200 万公益基金支持。汇报结束后,基金负责人拉着江衍说:“你们的汇报太精彩了,既有硬数据,又有软故事,让我们看到了科研的温度,这才是公益科研该有的样子!”
江衍笑着看向台下角落里的苏沐橙,她正拿着相机记录,眼里满是骄傲。同事们也纷纷围过来:“江哥,今天的汇报太牛了!逻辑清晰,还特别打动人,是不是又是苏沐橙老师帮你优化的?”
江衍点点头,朝着苏沐橙的方向扬了扬下巴,眼里满是宠溺:“必须的,我的‘首席逻辑官’兼‘宣传总监’。”
苏沐橙感受到他的目光,抬头对他露出一个灿烂的笑容。阳光透过会议室的窗户洒进来,照亮了两人默契的眼神。
这场科研成果的宣传与汇报,成了科研与媒体双向赋能的完美范例。苏沐橙用辩论队的通俗化表达技巧,让晦涩的科研成果走进大众视野,为项目赢得了更多关注和支持;而江衍团队的科研成果,也为苏沐橙提供了有深度、有温度的报道素材,让她的传播工作更有价值。
他们就像一对完美的 “职场搭档”,一个深耕科研,用技术解决问题;一个擅长传播,用故事传递价值。科研让传播有了硬核支撑,传播让科研有了温度和影响力,双向赋能,彼此成就。而这份默契,早已超越了普通的情侣关系,成为他们职场道路上最坚实的依靠,也让 “星光桥梁” 的约定,在科研与传播的双重助力下,走得更远、更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