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水手谷基地的温室里,老沙正笨拙地给番茄苗搭支架,张阿姨端着刚煮好的营养粥走过来,笑着递给他:“慢点儿搭,别把苗弄折了,跟你修机械臂似的糙手糙脚。”老沙嘿嘿一笑,接过粥碗,目光却不自觉飘向基地医疗站的方向——那里住着刚从地球接来的小男孩小满,是上次天狼星探测事故中牺牲工程师的遗孤。
三个月前,老沙在整理事故遗物时,看到小满抱着父亲的航天服模型不肯松手,眼眶瞬间红了。他想起自己年轻时在深海修平台,除夕夜独自啃冷馒头的日子,转头就跟张阿姨商量:“这孩子太可怜了,咱们领养他吧,让他在火星有个家。”张阿姨早有此意,两人立刻向联盟提交申请,经过地球与火星两地的资格审核,终于在一周前把小满接到了火星基地。
小满刚到基地时很腼腆,总是躲在张阿姨身后,直到老沙拿出珍藏的“宝贝”——一套迷你版机械工具和用火星壤3d打印的小飞船模型。“这是叔叔当年在月球修设备用的同款扳手,你试试能不能拧开这个螺丝?”老沙蹲下来,手把手教小满组装模型,看着孩子眼里逐渐亮起的光,他心里比修好十台火星车还踏实。
这天是小满的六岁生日,老沙特意请林野一家通过量子通讯远程庆祝。屏幕里,林辰举着自己画的“火星全家福”,林玥则咿呀学语地喊着“小满哥哥”。张阿姨端上亲手做的火星蛋糕——用月壤小麦粉和火星温室培育的草莓制成,上面插着六根用发光晶体做的蜡烛。小满闭上眼睛许愿时,老沙悄悄把一枚迷你版“天盾计划”徽章别在他胸前:“以后,你就是咱们火星基地的小成员了,长大了跟叔叔一起修飞船。”
生日过后,小满渐渐融入了火星生活。每天清晨,他会跟着老沙去检查火星车的机械臂,像个小助手似的递工具;下午则在基地的临时课堂里学习,张阿姨会提前把课本上的知识编成小故事,比如把火星引力讲成“让石头跳得比月球高的魔法”。有次老沙在维修设备时不小心划破了手,小满立刻跑回宿舍拿来急救包,踮着脚帮他包扎:“叔叔,爸爸说修东西要小心,你以后别受伤了。”老沙看着孩子认真的模样,偷偷抹了把眼睛。
消息传到月球虹湾基地,苏晓特意给小满寄来一套儿童版火星生态绘本,里面画着她培育的耐辐射植物和会发光的微生物。林野则托货运飞船送去了一台小型天文望远镜,让小满能在火星观测站看地球和月球。当小满第一次通过望远镜看到蓝色的地球时,兴奋地拉着老沙的手喊:“叔叔,地球像一颗会发光的玻璃球!”
半年后,老沙带着小满回到地球办理正式领养手续。在滨海市的菜市场里,小满牵着张阿姨的手,好奇地看着琳琅满目的蔬菜,老沙则忙着给孩子买最爱吃的草莓。路过当年林野和苏晓举行婚礼的海边时,小满指着远处的轮船问:“叔叔,那是去火星的飞船吗?”老沙笑着点头:“等你再长大点,叔叔带你坐真正的飞船回去,咱们的家在火星呢。”
返回火星那天,小满抱着地球带来的玩偶,手里紧紧攥着父亲的航天服模型。当飞船穿过火星大气层,看到红色的沙丘和基地的穹顶时,他趴在舷窗旁大喊:“妈妈,我们到家啦!”张阿姨握住他的手,老沙则拍了拍他的肩膀,三人的身影在火星的夕阳下,构成了一幅温暖的画面。
此时的水手谷基地,新扩建的居住舱正拔地而起,老沙带着小满站在基地广场上,看着远处忙碌的工程师和漂浮的火星车。“叔叔,以后我能像爸爸一样,保护火星吗?”小满问道。老沙蹲下来,指着天空中的“深空哨”卫星:“当然能,咱们火星基地的每一个人,都是守护家园的英雄,以后你也是。”
远处的地球在星空中泛着蓝光,火星的风拂过三人的衣角,带着温室草莓的甜香。从深海到火星,从孤独到团圆,老沙和张阿姨用爱给了小满一个家,而这个在红壤上长大的孩子,也终将成为连接地球与火星、延续人类星际文明的新希望。需要我继续创作小满第一次跟着老沙参与火星车维修任务的故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