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磨盘沟,虽已寒意渐浓,却处处透着热闹。村口的柏油路上,几辆印着“中央电视台”标识的采访车缓缓停下,一群扛着摄像机、拿着话筒的记者走下来,为首的是央媒资深记者李敏,她穿着干练的冲锋衣,眼里满是探寻的光芒——这支记者团,是专程来深度报道“磨盘沟奇迹”的。
“许总,周总,久仰大名!”李敏快步走上前,与许青山、周晓芸握手,“早就听说磨盘沟从一个贫困村,变成了乡村振兴的样板,今天特意来实地探访,看看这奇迹背后的秘密。”
许青山笑着摆手:“哪里是什么奇迹,就是踏踏实实干,让村民们过上好日子而已。”
记者团的脚步,从千亩红薯观光园开始。此时虽不是丰收季,但大棚里的反季节红薯长势正旺,翠绿的藤蔓爬满田垄。李敏蹲下身,看着田里自动滴灌的设备,好奇地问:“许总,我听说您这里的红薯种植全是标准化管理,连施肥、浇水都有讲究?”
“没错。”许青山指着田间的传感器,“我们用物联网技术监测土壤湿度、肥力,精准管控,既保证了红薯品质,又减少了浪费。这就是我的‘系统思维’——乡村振兴不是单点突破,得把种植、加工、销售、旅游、公益串成一条链,每个环节都做好,才能形成合力。”
他顿了顿,笑着补充:“还有我的‘懒人哲学’,能让机器干的活,绝不麻烦人。你看那边的全自动采摘机,以前十几个人一天才能采完的红薯,现在一台机器半天就搞定,村民们不用再累得腰断,这‘懒’,其实是让效率变高,让大家能轻松赚钱。”
记者团跟着许青山走进粉条非遗体验馆,老匠人正带着游客手工漏粉,旁边的现代化生产车间里,流水线正高速运转。“您看,手工漏粉保留非遗文化,机器生产保障产量品质,两者互补,这就是系统思维的体现。”周晓芸补充道,“我们不搞一刀切,而是让传统与现代结合,让产业更有生命力。”
随后,记者团又走访了村里的新学校和养老院。看到明亮的教室、孩子们琅琅的读书声,看到养老院里老人们悠闲下棋的场景,李敏忍不住感慨:“许总,您投入这么多钱搞公益,就不怕影响公司利润吗?”
许青山看向身边的老人和孩子,语气诚恳:“利润很重要,但不是唯一。企业赚了钱,就该反哺家乡。建学校是为了让磨盘沟的孩子有未来,盖养老院是为了让老人们有依靠,这些看似不赚钱的事,其实是在为产业发展打基础——一个有温度、有希望的村庄,才能留住人,才能让产业长久发展。这也是系统思维的一部分,公益和产业,从来不是对立的。”
采访中,村民们你一言我一语,讲述着磨盘沟的变化:“以前外出打工,一年回不了一次家,现在在家门口就能赚钱,还能照顾老人孩子,多亏了许总!”“许总的‘懒人哲学’好啊,机器帮我们干活,我们能腾出时间开民宿、做导游,收入翻了好几倍!”
记者团还走访了被磨盘沟帮扶的周边村庄,看到那里的红薯基地和粉条作坊,听到村民们的感激之言,李敏深深被打动:“许总,您不仅让磨盘沟富了,还带动周边村庄一起发展,这种格局太难得。”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许青山说,“把磨盘沟模式复制出去,让更多村庄富起来,这才是真正的乡村振兴。我的系统思维里,不仅有磨盘沟,还有整个区域的共同发展。”
一周后,央媒推出了深度报道《磨盘沟奇迹:系统思维与懒人哲学的乡村振兴密码》。报道详细讲述了许青山如何用系统思维打造全产业链,如何用“懒人哲学”解放劳动力、提升效率,如何投入公益反哺家乡、带动周边发展。
报道一经播出,立刻引发全国热议。网友们纷纷点赞:“原来乡村振兴可以这么干!许总的系统思维太通透了!”“‘懒人哲学’不是懒,是智慧,是让村民轻松致富的好办法!”各地政府、企业家也纷纷组团来磨盘沟考察,想要学习“磨盘沟模式”。
许青山看着电视里的报道,心里很平静。他知道,进入国家视野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晓芸,”他看向身边的妻子,“以后,我们要把磨盘沟模式做得更完善,让更多乡村能借鉴,让更多人过上好日子。”
周晓芸笑着点头:“嗯,我们一起努力。你的系统思维和懒人哲学,终将帮助更多乡村实现振兴。”
夕阳洒在磨盘沟的土地上,远处的红薯地与近处的村庄、学校、养老院构成一幅温暖的画卷。磨盘沟的奇迹,不仅是一个村庄的致富故事,更是中国乡村振兴的一个生动样本,而许青山的系统思维与懒人哲学,也将在更多乡村落地生根,绽放出幸福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