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章:捷报频传
东征的战事,如同一股不可阻挡的铁流,持续向前推进。而邓枫的名字,也伴随着一份份捷报和嘉奖令,在军中愈发响亮。他不再仅仅是那个初出茅庐、凭借一次奇袭引人注目的“黄埔孤星”,而是以其稳定而出色的战场表现,扎实地积累着功勋与威信。
在接下来的数次战斗中,无论是奉命固守要点,阻敌增援;还是作为先锋,锐意进取;抑或是清剿残敌,巩固后方,邓枫所率领的连队,总能以较高的效率和较小的代价,圆满完成任务。
一次,部队需攻占一处控制交通要道的山头。敌军依仗险峻地形和预先构筑的工事,负隅顽抗。主攻部队数次强攻受挫,伤亡不小。关键时刻,邓枫的连队被调上前线。他没有急于发动正面冲锋,而是亲自带领侦察小组,冒着危险抵近观察,最终发现了一条被敌军忽视的、极其隐蔽的采药小径,可迂回至敌军阵地侧后。
他再次大胆地采用了迂回战术,但这一次,准备更为充分。他不仅精选了熟悉山地的士兵,还特意加强了火力配置,携带了更多的炸药和手榴弹。迂回过程中,他指挥部队保持了极高的隐蔽性和纪律性,成功绕至敌后。随后,他并未立即发起强攻,而是先用精准的火力拔除了几个关键的火力点,制造混乱,再趁敌惊慌失措之际,果断发起猛攻。同时,他通过事先约定的信号,通知正面部队配合发动佯攻。内外夹击之下,守敌迅速崩溃,要点被顺利攻克。此战,他以极小的伤亡,解决了困扰主力多时的难题,赢得了师部首长的通令嘉奖。
又一次,在追击溃敌的夜间行动中,连队与一股装备精良、试图趁夜色突围的敌军主力遭遇。敌众我寡,形势危急。邓枫临危不乱,迅速指挥部队抢占路边一处废弃的砖窑和几栋残破民房,构筑起简易防线。他充分利用地形,将有限的兵力和火力进行梯次配置,命令士兵们沉住气,放近再打。当敌军进入有效射程后,他一声令下,所有火器同时开火,给了敌军迎头痛击。随后,他又组织了几次小规模的反冲击,打得有声有色,成功拖住了这股敌军,为主力部队合围赢得了宝贵时间。战后清点,他的连队不仅成功阻击了数倍于己的敌人,还俘获了数十名俘虏和大量武器装备。
这些战绩,并非依靠单一的奇谋诡计,而是综合了他日益成熟的战场判断力、灵活的战术运用、严谨的部队管理以及与士兵之间建立的深厚信任。他既能打巧仗,也能打硬仗;既能进攻,也能防守。其指挥风格,在血与火的反复淬炼下,已然形成了“智勇兼备、沉稳果决”的特点。
一份份由营部、团部乃至师部签发的嘉奖令,陆续送达邓枫手中。上面清晰地记录着他的功绩:“作战勇敢,指挥有方”、“以寡敌众,稳定战局”、“巧妙迂回,克敌制胜”…… 他的名字,开始频繁出现在呈送给更高层级指挥部的战况汇报中。
终于,在东征战役进行到关键阶段,一次大规模的协同作战胜利结束后,一份来自革命军总司令部的正式任命文书,下达到了邓枫所在的团部:
“兹任命:
黄埔军校第四期步兵科毕业生 邓枫
为 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二师第四团第一营 上尉连长。”
正式的、而非战时代理的连长任命!
当团长在阵前亲自宣布这项任命,并将崭新的上尉领章递给邓枫时,周围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胡宗南、陈赓等同期好友用力拍着他的肩膀,由衷地为他高兴。罗友胜和连里的老兵们,虽然不善言辞,但眼中都闪烁着自豪与信服的光芒。
邓枫郑重地接过领章,向团长和众人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他抚摸着那冰凉的金属星徽,心中感慨万千。从归国学子到黄埔学员,从代理排长到正式连长,这一路走来,充满了硝烟、鲜血、汗水与思考。
这份任命,不仅仅是对他个人能力和战功的肯定,更标志着他已正式在黄埔系军官中,奠定了自己最初的、却是坚实的地位。他不再是需要破格提拔的“学生官”,而是一名凭借实实在在的战绩,一步步走上来的革命军军官。
“黄埔孤星”的光芒,在东征的烽火硝烟中,非但没有黯淡,反而愈发璀璨。但这光芒,已不再是孤立和刺眼的,它融入了集体胜利的荣光,也照亮了他未来更为艰巨、也更为隐秘的征途。他知道,这只是一个新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