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典礼的喧嚣与离愁如同退潮的海水,缓缓沉淀于记忆的沙滩。抛向空中的学士帽,定格在照片里张扬的笑脸,以及那阳光下无声却坚定的承诺,都成为了青春篇章最绚丽的注脚。然而,现实的幕布旋即拉开,将两位主角迅速推入了各自崭新且充满挑战的舞台。
北京的夏天,干燥、热烈,带着北方特有的敞亮与历史的厚重感。林夕拖着沉重的行李箱,走出人潮汹涌的北京西站,热浪混合着陌生的城市气息扑面而来,让她有一瞬间的恍惚。她终于来到了这座梦想之城,站在了《深度周刊》那栋颇具设计感的灰色大楼前。激动与忐忑交织,但更多的,是一种孤身闯荡的决绝。
入职手续,熟悉环境,分配工位,认识新同事……一切都按部就班,却又快得让人应接不暇。《深度周刊》的工作节奏远比校园媒体紧张,资深编辑们语速飞快,要求严苛,分配给她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协助整理一份关于城市更新中拆迁纠纷的庞杂资料,琐碎且极易出错。她坐在格子间里,对着电脑屏幕和堆积如山的文件,常常一坐就是一天,连喝水都顾不上。晚上回到租住的、只有十几平米却租金不菲的小单间,疲惫如同潮水般将她淹没。
孤独感在夜深人静时尤为清晰。没有熟悉的校园,没有苏晚晴叽叽喳喳的陪伴,更没有……那个只要回头就能看到的、沉静而令人心安的身影。她会下意识地拿起手机,点开那个熟悉的对话框,输入框里的字打了又删,最终往往只化作一句简短的“下班了,你那边怎么样?”或者“吃饭了吗?”
而此刻的上海,陆辰希正身处陆家嘴某栋摩天大楼的高层会议室里。窗外是璀璨夺目的黄浦江夜景,窗内是唇枪舌剑、不见硝烟的商业博弈。“星瞰资本”的环境比他预想的更为激烈,这里的每个人都像是上紧了发条的精密仪器,高效、冷酷,对利益有着野兽般的直觉。他作为空降的副总裁,虽然凭借过往战绩赢得了一定的尊重,但暗地里的审视、试探乃至不服,无处不在。
他正在主导一个对某新兴科技公司的尽职调查,项目时间紧,标的复杂,团队里既有经验丰富的老兵,也有恃才傲物的年轻分析师,协调管理的难度不小。常常是刚结束一个长达数小时的跨国视频会议,又要立刻审阅下属提交上来厚厚一叠分析报告,指出其中的漏洞和盲区。他忙得脚不沾地,连轴转了几天,眼睛里布满了血丝,胃部也因为饮食不规律而隐隐作痛。
他会秒回林夕那些简短的信息,但回复往往同样简短:“在开会。” “刚结束,马上看报告。” “吃了,你呢?” 有时甚至隔好几个小时才看到,回复时已是深夜。
他们严格遵循着那份“方案”里的通讯建议,尽量在固定的睡前时间进行视频通话。但现实是,当林夕拖着疲惫的身体洗漱完,抱着手机窝在小小的单人床上时,屏幕那头的陆辰希,可能还坐在灯火通明的办公室里,背景是巨大的城市夜景和偶尔走过的加班同事。
“今天顺利吗?”林夕看着屏幕上他难掩倦色的脸,心疼地问。
“还好。项目有点复杂,还在梳理。”陆辰希揉了揉眉心,语气尽量轻松,“你呢?新环境适应得怎么样?”
“也还好,就是资料好多,有点眼花。”林夕不想让他担心,报喜不报忧。
通话常常在这样的相互“报平安”中开始,却又往往因为陆辰希那边突然接入的工作电话,或者林夕强撑的眼皮实在打架而匆匆结束。有时信号不好,画面卡顿,声音延迟,更添几分焦躁。
那份详尽方案里规划的“高质量通话时间”,在现实面前,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距离,开始显露出它最原始的獠牙——不是空间的阻隔,而是时间的错位,精力的耗尽,以及分享欲望在疲惫面前的悄然减退。
这天是周五晚上,按照“方案”,是他们约定的“深度交流”时间。林夕推掉了一个新同事的聚餐邀请,早早回到小窝,洗好水果,准备好想跟他分享的、这周遇到的一件趣事和一个工作上的小困惑。
她等到晚上十点,陆辰希的视频请求才姗姗来迟。接通后,他依旧在办公室,背景是熟悉的落地窗和都市霓虹。
“抱歉,刚结束一个临时会议。”他的声音带着明显的沙哑。
林夕把到嘴边的趣事咽了回去,看着他疲惫的样子,关切地问:“是不是很累?要不你先回去休息?”
“没事,你说。”陆辰希端起桌上的咖啡喝了一口,强打精神。
林夕便开始讲述那个趣事,是关于编辑部一位老编辑的怪癖。她讲得尽量生动,想让他放松一下。然而,讲到一半,她发现屏幕那头的陆辰希,眼神有些涣散,似乎……在走神。
“辰希?”她停了下来,轻声唤他。
陆辰希猛地回过神,眼底闪过一丝懊恼:“抱歉,你刚才说……那位编辑怎么了?我有点……刚才在想分析师提交的数据模型有个地方不太对劲。”
一瞬间,委屈和失落如同细小的藤蔓,悄悄缠上了林夕的心。她努力维持着脸上的笑容,摇了摇头:“没什么,就是个小玩笑。你累了,先去忙吧,数据模型要紧。”
“林夕……”陆辰希察觉到了她情绪的细微变化,想解释,但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打断了他,助理的声音透过麦克风隐约传来:“陆总,风控那边有紧急情况需要您确认一下。”
陆辰希眉头紧锁,对着门口方向应了一声“马上来”,然后看向屏幕,语速加快:“我这边有点急事,明天再聊好吗?你早点休息。”
“……好。”林夕点了点头。
视频被干脆利落地挂断。屏幕暗下去,映出她独自一人坐在昏暗小房间里的身影。刚才准备分享的趣事和困惑,都失去了诉说的欲望。房间里安静得只剩下窗外远处模糊的车流声。
她抱着膝盖,坐在床上,一种难以言喻的孤独感和无力感,缓缓将她包裹。她理解他的忙碌,知道他的压力,可当满腔的分享欲撞上对方心不在焉的疲惫时,那种失落感,依旧真切得刺人。
她拿起手机,点开加密相册,里面存着很多两人的合照,还有他写的那个方案的照片。她翻到最后一页,看着那行手写的字:“一起飞。”
真的……可以吗?在各自高速飞行的轨道上,如何确保不会因为引力不同而渐行渐远?
与此同时,上海。陆辰希处理完风控的紧急问题,已经是凌晨。他靠在办公椅上,揉着刺痛的太阳穴,脑海里回放着刚才视频时林夕那双欲言又止、最终黯淡下去的眼睛。
他烦躁地扒了下头发。他知道自己刚才的状态很差,他知道她一定失望了。他痛恨这种失控感,痛恨工作和生活无法平衡的无力。他拿出手机,想给她发条信息道歉,却看到时间已过凌晨一点。她应该睡了吧?
他点开那个被他置顶的、备注为“星辰”的对话框,往上翻看着这几天简短得可怜的交流记录。一种强烈的、想要立刻见到她的冲动,毫无预兆地涌上心头。
他打开航空App,查询明天最早一班飞往北京的航班。
然后,他点开周屿的对话框,发出指令:
【帮我重新梳理一下下周一的日程,非核心会议能推则推,必须我出席的压缩时间。我周日晚上要飞北京,周二早上返回。】
【另外,我之前让你找的,北京那边可靠的、即时性强的同城速递和线下便利服务资源,整理一份最终清单发我。】
他不能任由这种无力感和距离感蔓延。他的“星辰”在北京的天空闪耀,他必须找到方式,让他的光,能够跨越这一千多公里,真实地、温暖地,触碰到她。
双城记的序幕,充满了现实的骨感与摩擦。但真正的考验,或许才刚刚开始。而有些人,注定不会被动地接受距离的审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