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庭筠在听到许红鹰结婚又离婚的消息以后,一开始还有些不太相信。
表面上虽然没有说上什么,私底下却是向钱秋玲打听了不少许红鹰的事情。
在知道许红鹰家里也就只是普通人家以后,就不自觉拉开了和许红鹰的距离。
为了这个,许红鹰委屈得不行。
特别是看到秦庭筠前后表现的巨大对比以后,许红鹰就更难过了。
如果秦庭筠没有在一开始的时候,就表现出对她的迷恋,那许红鹰还不会那么难过。
得到了又失去的痛苦,才是最刻骨铭心的。
秦知青一开始明明看起来就是喜欢自己的?
还会只对着自己笑,只对着自己说话。
为什么?
为什么一知道自己离婚就疏远了自己呢?
自己就不能够再追求幸福呢?
自己只不过是结束了一段错误的婚姻,难不成一辈子都要被上一段婚姻给困住,永远失去了再追求幸福的资格吗?
凭什么因为这个就疏离自己呢!
许红鹰委屈极了,就把这些话说给了她唯一的姐妹钱秋玲听。
钱秋玲听到她这话,目光闪烁了一下,虽然觉得许红鹰这人脸皮太厚,但是想到自己目前的情况,还是耐心地劝导着她。
“红鹰,虽然真话不好听,可是你确实结过婚,还有一个孩子,秦知青因为这个疏远你,也是情有可原。
不仅是在城里了,就连乡下结过一次婚的,不也是这样吗?
秦知青家庭条件好,你想想,他妈妈是皮鞋厂主任,他爸爸是百货大楼主任,就算他同意,他父母那边估计也是……
所以红鹰,别想这个了……”。
钱秋玲真的是好意,当然,这其中也有些其他的意味在。
秦庭筠对许红鹰的不同,不仅胡超英注意到了,钱秋玲自然也注意到了。
和胡超英的当面让人难堪不同,钱秋玲显然更隐藏于暗处。
毕竟她自己,可是也对秦庭筠有好感的。
这样一个“完美”的男人,钱秋玲怎么可能不会心动呢?
但是许红鹰也心动了,这就麻烦了。
自己作为许红鹰的“好姐妹”,怎么可以和姐妹同抢一个男人呢?
虽然钱秋玲也知道,她和秦庭筠在一起的可能性不大,不过事无绝对。
快刀斩乱麻!
与其让许红鹰抱有幻想,还不如让她趁早死心,给自己铲除一个对手。
钱秋玲虽然出发点不太好,但是这番话却是实话。
但是不是所有人都能把实话听进心里的。
实话放在许红鹰耳里,可就难听得很了。
“秋玲,你这是什么意思?你到底是站在谁那一边的?你这句话是认为我配不上他是吗?连你也这样认为吗?”。
许红鹰通红着眼睛,显然是颇受打击。
“我不是,哎呀,红鹰,你干嘛非要念着秦知青呢,要是你当初没有结过婚,那我肯定是不会这么劝你的。
但是你也看到了,前两天秦知青一听到你结过婚,还有一个孩子之后,脸色瞬间就变了。昨天更是直接说和你没有任何的关系……”。
所以?你这让人怎么说呢?
说实话吧?实话太伤人了。
你许红鹰确实漂亮,但是再漂亮又有什么用呢?
总不能你还以为自己还像几年前那样备受村里男同志的青睐吧?
王建国那番话说下去之后,本来还有一些心思的人家,那是彻底打消了念头。
毕竟他们的条件,有的还比不上人家王建国呢。
人家连王建国都看不上,他们那就更算了吧。
想到这,钱秋玲说话就直白了一些:“红鹰,我知道你心气高。刚下乡的时候,确实有不少男同志追在你的屁股后面转,给你下地干活,偷偷给你塞吃的,确实多。
但是你看看以前,再看看现在,自从你离婚以后,村里还有人对你示好吗?秦知青会这样,也是正常的,毕竟他也只是一个普通人……”。
你让秦知青一个没结婚的,怎么能一下子就接受你呢?
更别说知青点里还有不少围绕着秦知青转的女同志呢?
许红鹰自然也知道这个理,可是知道和心里难受不是一回事儿。
也不知道钱秋玲那句话戳到她的痛处了,许红鹰哭的更厉害了:“秋玲,我知道,可是我就是心里难过。如果我当初没有嫁给王建国就好了,呜呜呜……”。
看着许红鹰悲伤难过,钱秋玲为了让她想开点,找了一个借口让她转移转移注意力。
前段时间太忙,收了这个粮食,又要收那个粮食。
收完了以后,也不是结束。
还要在打谷场上进行晾晒,脱粒,最后还要送到镇上去。
交上去以后,剩下来的粮食才是村里自己的。
村里按照工分分各种粮食,这些粮食要撑到下半年,直到新粮食下来。
当然,除了工分,年底账上有钱的话,还会分钱下来,也算是让大家过个好年。
钱秋玲分下来的粮食还算可以,毕竟钱秋玲挣得工分不少,省着点吃,也能够养活自己,还能给家里人寄回去一些呢!
但是许红鹰的工分可就少的不行,连钱秋玲的三分之一都不到。
工分少,自然收到的粮食也就少。
人家工分高的,自然就是欢天喜地得推着粮食回去,但是工分低的,可就脸色难看了许多。
一年到头的忙活下去,甚至村里还有倒欠工分的。
伊人就是倒欠工粮的那种,毕竟家里没啥工分。
伊人来之前,原主也没去地里干过啥活。
伊人来之后,那自然也没怎么去过地里。
吴小娟来了以后,伊人也不让她去,但是吴小娟怕人家说闲话,还是趁着秋收的时候干了几天。
但是工分还是没有多少的,倒欠工分。
不过没事儿,伊人有钱,可以用钱补上,甚至还能用钱买上一些粮食。
许红鹰虽然不倒欠工分,但是粮食分得不够吃,也是买了二十多块钱的。
每年钱秋玲都会往家里寄一些粮食回去,钱秋玲家里人口多,家庭条件也不好,她是家里的老大,自然就责任重了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