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实如此,”老孙接过话头,继续说道,“紧接着,老子向孔子详尽阐述了自己的主张,他神情严肃地说:‘这世间动乱的根源,皆源于人心。正是人们内心的私欲作祟,才使得君王为了争夺天下不择手段,诸侯为了争抢疆土兵戎相见,大夫为了角逐权力勾心斗角,百姓为了竞逐衣食疲于奔命。私欲,实乃万恶之源。唯有让人们懂得知足常乐,减少欲望,方能做到不争不抢。人人无争,天下自然也就没有了战乱与邪恶。所以说,解决当下动乱的关键,并非恢复周礼,而是要让人们从根本上摒弃内心的欲望。’”
“这怎么可能呢?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又怎能没有欲望?欲望如同河水,一味地堵塞只会适得其反,唯有加以合理疏导才行。孔子以礼来规范人们的行为,我认为这并无过错。”
老钱微微皱起眉头,脸上露出一丝不以为然的神情,提出了自己的反对观点。
老赵清了清嗓子,又说道:“老子还进一步说道,在天地初开之时,那些小国寡民的地方,邻里之间虽彼此相邻而居,却能做到即便鸡犬之声相闻,也到老死都互不往来。在他看来,天下能够保持清净安宁,没有纷争,才是最为理想、最为美好的社会状态。”
老钱听后,立刻反驳道:“孔子也对老子的这一观点进行了有力反驳。他认为,无为而治并非是最好的社会模式。他举例说道,‘倘若当年文王、武王不奋起抗争,那天下依旧会被殷纣王残暴统治,世界也将继续深陷于动荡不安之中。一个国家若是不懂得争取和抗争,其他国家必然会得寸进尺,最终将其吞并。而有识之士如果不积极进取、勇于抗争,国家便无法走向强大。’”
老孙微微眯起眼睛,神情专注地说道:“老子认为,正是世俗所崇尚的‘争’以及‘礼’,带来了诸多负面效应。他在《道德经》中明确写道‘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确实如此。”老赵微微颔首,赞同地说道,“老子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在他看来,‘争’这种行为是违背自然规律的。你看现实社会中,人们为了功名利禄、权势地位等,不停地相互争斗。这种过度的竞争,使得人际关系变得紧张,社会秩序也陷入混乱,进而引发了各种各样的祸端。”
“就好比诸侯之间,为了争夺土地和人口,频繁发动战争,致使百姓们生灵涂炭,生活苦不堪言;朝堂之上,臣子们为了争宠夺权,互相倾轧陷害,导致政治变得黑暗腐败。所以,在老子的认知里,‘争’破坏了原本和谐有序的社会状态,是祸乱产生的重要根源之一。”老孙进一步举例说明,语气中透露出对这种社会乱象的惋惜。
老钱不甘示弱,立刻争辩道:“我认为,只有当每个人的奋争都合乎于礼,天下才不会产生动乱。当今天下之所以动乱,根源并不在于人们的争斗,而是在于那些争斗的人,他们的心变得邪恶,缺少了礼乐的教诲。”
老赵接着说道:“对于‘礼’,老子有着独特的见解。他觉得,‘礼’是社会道德衰败之后才出现的产物。在大道盛行的时代,人们无需外在的规范约束,自然而然地就会遵循道德准则,彼此之间相处得十分融洽和谐。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道德逐渐沦丧,于是才出现了‘礼’,用来规范人们的行为。”
老钱神色坚定,语气铿锵地说:“人不可能没有私欲,想要做到寡欲也并非易事,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克制私欲,使自己的言行合乎于礼。孔子坚信,周礼是最适合当今天下的。我并不认同小国寡民才是美好的社会形态,我所向往的社会,是既太平又昌盛的,而不是那种清静无为的状态。”
老孙轻轻摇了摇头,反驳道:“然而,在实际推行‘礼’的过程中,它往往会沦为人们争名逐利的工具。人们表面上遵循着礼仪规范,看起来温文尔雅、彬彬有礼,但实际上,他们的内心却充满了对利益的追逐和攀比,只不过是以行礼之名,行争利之实罢了。”
“对,老孙说得很对。”老赵补充道,“就例如古代的贵族们,在祭祀、社交等各种场合,他们严格遵循着繁琐的礼仪程序,表面上看起来无可挑剔,然而背后可能是为了争夺家族地位、政治资源等利益。”
“所以,”老赵总结道,“老子通过对‘争’与‘礼’的深刻反思,倡导人们回归自然质朴的生活方式,减少人为的纷争与造作,这样才能达到社会的安宁与和谐。”
老钱、老李一时无话可说。
陶兄满脸笑意,一边鼓掌一边由衷赞叹道:“这场辩论实在是太精彩了,观点碰撞激烈,见解深刻独到。不过,依我之见,17岁的孔子那时或许仅仅只是单纯地向老子请教礼的相关知识,未必能展开如此深刻、如此激烈的辩论。”
老李一听这话,立刻来了兴致,微微扬起下巴,语气中带着几分不容置疑的劲头反驳道:“那是你的17岁,可孔子是什么人?他乃是千古传颂的圣人!你又怎么能断言,17岁的孔子就不懂得这些深刻的道理,就不能展开这样的辩论呢?”
陶兄听了,脸上闪过一丝无奈,轻轻叹了口气,苦笑着回应道:“好吧,好吧,你说得对,是我考虑欠妥了。”
“可不能这么跟老陶说话。”老钱脸上挂着恰到好处的微笑,一边轻声对老李说着,一边不着痕迹地使了个眼色,那意思再明显不过:他可是裁判,可千万不能得罪。
老李瞬间反应过来,一拍脑门,脸上堆满笑容,赶忙补救道:“老陶最是公正无私,眼里只有道理,从不偏袒任何人,对吧?”
这高帽一戴,言语里满是对陶兄的夸赞与讨好。
“好吧,好吧。”陶兄嘴角微微抽搐,无奈地摆摆手,像是对这两人的小把戏既好气又好笑。
“那这一局谁赢了?”老孙满脸期待,眼睛里闪烁着渴望胜利的光芒,忍不住开口问道。
“第一局,老赵和老孙赢。”陶兄语气平稳,神色坦然地说道,眼神坚定,没有丝毫犹豫。
“喂,老陶,你不会是打击报复?”老李一听,顿时瞪大了眼睛,脸上露出难以置信的表情,语气里满是质疑,似乎觉得陶兄是在公报私仇。
“老陶,你心眼不会这么小吧?”老钱也跟着帮腔,微微皱起眉头,脸上带着一丝不满,看向陶兄的眼神里也充满了怀疑。
“你俩都被辩得无话可说了,还能赢吗?”陶兄挑了挑眉毛,脸上露出一丝淡淡的笑意,不紧不慢地说道,眼神里透露出一种“事实摆在眼前,你们还不信”的笃定。
“老陶公平啊!”老赵和老孙脸上立刻露出了满意的笑容,齐声称赞道,眼神里满是对陶兄判罚的认可和感激 。
站在一旁的啸风将这一切尽收眼底,不禁觉得新奇。原来严肃的陶兄还有这么有趣的一面。
这几个人啊,一边言辞激烈地辩论,互不相让,一边又开着玩笑,你来我往。虽说争论时那叫一个针锋相对,可整个氛围却出奇地融洽。
正是:仁心济世,孔子问礼求宏略;道念通玄,老子开言授妙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