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其实很容易理解,”老赵耐心地解释道,“比如,如果社会用某种规章制度来定义仁义,那么多数人确实都会遵照这一规章制度行事,但他们如此行事真的是因为内心的仁义吗?并非如此,他们更多的是出于害怕,害怕未遵循该规章制度,就会被定义为‘不仁义’,遭到社会的指责和排斥。这样一来,仁义就变了味。”
“弘扬正能量仁义有什么错呢?”老钱还是不死心,脸上挂着淡淡的笑容,眼中却满是疑惑。
老孙一听,有些气愤地说道:“换句话说,过度宣扬仁义,将仁义规章制度化,最终只会让‘假仁义’大行其道。人们会为了符合所谓的仁义标准而做出一些表面功夫,却并非真正出于内心的善良和仁爱。”
“对,”那位戴眼镜的女子推了推眼镜,若有所思地说道,“在当代社交媒体时代,这个古老的寓言获得了全新的诠释维度。当‘正能量’成为获取流量的密码,当道德表演变成网红经济的一种手段,我们是否正在不知不觉中重演老子所警示的荒诞剧呢?看似在弘扬正能量,实则可能只是为了博眼球、赚流量。”
“就像扶老太太过马路,本来老太太的家就在这边,结果为了表现自己‘仁义’,硬把老太太扶到马路对面去了。”那位年轻人笑着打趣道。
他的话一下子逗乐了大家,现场顿时响起一阵欢快的笑声 。
“对呀,”老赵终于如释重负地松了口气,感慨道,“老子认为,仁义是自然而然的发生,它源于人的本心,无需刻意雕琢与宣扬。”
“老子的这个比方,其实就是在告诉孔子:大肆宣扬仁义,还将其用规章制度固化,根本无法真正实现仁义。仁义本就不应受到过多人为干预,正如那句‘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所说,当大道被废弃,才会大力提倡仁义;当人们开始玩弄聪明智巧,虚伪欺诈也就随之盛行。”老赵接着解释,神色间满是对道家思想的认同。
“那你说社会到底需不需要仁义?真正的仁义?”老李紧紧追问,眼神中透露出一丝狡黠,似乎已经胜券在握。
“这个……”老孙面露犹豫之色,一时语塞,不知如何作答才好。
“请对方辩友正面回答我。”老李挺直了腰板,义正言辞地说道,语气中带着不容置疑的强硬。
“需要。”老孙思索再三,还是给出了肯定的答案。
“这不就得了,第二局我们赢了。”老李兴奋得手舞足蹈,脸上洋溢着得意的笑容,仿佛在这场思想交锋中获得了莫大的胜利。
“可是孔子见老子的时候,被老子批评了一通啊。”老孙想起那场会面,不免有些沮丧,情绪一下子低落了下来。
“看你们这得意忘形的样子。”老赵撇了撇嘴,无奈地说,“老子当时还告诫孔子‘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身’,意思是要去掉孔子身上的骄傲之气和过多的欲望,以及骄矜的神态和过大的志向,这些对孔子自身都没什么好处。”
“哈哈,反正赢了。”老李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全然不顾老赵的提醒,依旧自顾自地笑着。
“实际上,在孔子那个年代,仁义确实没有推行下去,直至汉代的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才重新受到重视。”老赵心有不甘地说,试图从历史事实中找到反驳的依据。
“孔子还曾和弟子感慨道:‘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老孙摇头晃脑地背诵着,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思想碰撞的时代。
“仁义还是需要的,要不孔子能有3000多学生?”老钱也跟着得意起来,他从孔子的教育成就入手,进一步强调仁义的重要性。
“这种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在于:在构建价值体系时,需要保持对形式主义的警惕,尊重道德生长的自然规律。”陶兄作为旁观者,适时地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他的话如同一记警钟,让众人陷入了沉思,大家意识到,这场关于仁义与自然之道的探讨,不仅仅是对古代思想的回顾,更是对现代社会价值取向的深刻反思 。
“老陶,这局怎么样?我们赢了吧?”老李满脸期待,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迫不及待地向陶兄询问结果,那模样就像一个渴望得到认可的孩子。
“虽然孔子问道老子,被老子批评了一顿,但是这一次辩论,你们还是抓住了重点。”陶兄脸上挂着温和的笑容,不紧不慢地说道。他的目光在众人脸上一一扫过,眼中满是赞许。
“赢了!”老李兴奋得跳了起来,大声叫道,声音里的喜悦几乎要溢出来。他一边欢呼,一边和老钱击掌庆祝,仿佛赢得了一场无比重要的战役。
“虽然没听懂你们说的是啥,但是,善是多会儿都需要的。”那位头发花白、面容和蔼的老奶奶笑着说道,她的声音带着岁月的沧桑,却又充满了温暖。她的话如同一股清泉,流淌在众人中间,让大家都不由自主地点头表示赞同。
“就是。”众人纷纷附和,现场的气氛热烈而融洽。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表达着对善的认同和对这场讨论的感悟。
“也从此时起,孔子越发地谦逊了,他更加清楚地懂得了‘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的道理。孔子知道在那个时代推行仁政是不可能的,但他明知不可而为之,最终办学教育善化民众,所以成为圣人。”陶兄感慨万千,继续讲述着孔子的故事,他的话语仿佛带着一种魔力,将大家带入了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
正是:仁心济世,孔子问礼求宏略;道念通玄,老子开言授妙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