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场惨烈的战争虽然在中华大地上留下了一道道深深的伤痕,但这些伤痕并未成为民族前进的阻碍,反而如同星星之火,化作了推动民族复兴的强大火种。
它以不容置疑的事实向全世界庄严宣告:正义或许有时会姗姗来迟,但它绝不会缺席;那些遭受压迫的人们所进行的不懈抗争,终将会汇聚成一股势不可挡的时代洪流,推动着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驶向光明美好的未来。
“抗战胜利的曙光里,中国共产党怀揣人民诉求,力促民主团结与和平建国,国民党当局却暗藏假和平、真内战’的祸心,暗中调兵遣将、紧锣密鼓备战。”讲解员指着历史照片说道。
在大同,国共双方曾在美国代表的下举行军调。她的指尖划过展板上的三方会谈旧影,那段时间,大同的党政军机关坚决响应中央向南防御,向北发展的战略部署,全力协助延安的党政军干部向东北转移,为解放战争的最终胜利埋下了重要伏笔。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啸风凝视着沙盘上标注的国民党军驻地,低声感慨。
全面内战爆发后,党在大同地区一边推进土地改革运动,一边抓生产建设,全力配合前线作战。讲解员指到土改时期的图文资料,到了1949年全国胜利前夕,党始终以人民利益为根本,积极争取国民党大同守城部队和平改编,最终让雁北大地迎来了和平解放的曙光。
能和平解决真好啊!宇辰望着和平改编的板图,眼神里透着欣慰。
对啊!小女孩兴奋得蹦了起来,忽然仰起头问,妈妈,那人们为什么要打仗呢?
因为要争夺土地呀。妈妈轻轻回答。
为什么要争土地呢?孩子追问道。
有了土地才能盖房子、种庄稼,才能有饭吃呀。妈妈耐心解释。
小女孩歪着脑袋继续追问:那他们以前没有住的地方、没有吃的吗?他们住在哪里呀?
妈妈一时语塞,目光在展厅里打转,不知如何作答。
众人面面相觑,一时间都陷入沉默。
是啊,这确实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啸风望着墙上人民至上的标语,陷入了沉思。
战争与和平的天平,曾在历史的十字路口剧烈摇晃。讲解员的声音低沉而庄重,指尖划过展板上1945年的老照片——重庆街头,和平建国的标语与美军吉普车上的刺刀寒光交相刺眼。
抗战胜利时,延安窑洞里的纺车还转着自己动手的希望,蒋介石的密电却已写满二字。
老军人气愤地说,“国民党士兵在上海码头搬运美式榴弹炮,与此同时,解放区的农民正用木犁翻耕被日军破坏的土地。”
一面是接收大员在日据区抢房子、抢金子,一面是共产党在街头贴减租减息的告示,老百姓看得分明。中年人带着讥讽的笑容说。
“回溯到 1945 年 8 月 29 日,那时的中国,正处于历史转折的关键节点。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代表团,秉持着追求和平、民主的坚定信念,毅然决然地与国民党政府代表齐聚重庆,开启了一场关乎国家前途命运的重要谈判。在那段紧张而又充满期待的日子里,双方代表围绕着诸多核心议题展开了深入且艰难的商讨。”
讲解员神情专注,语气平和却又透着历史的厚重感,缓缓讲述着这段往事。
“经过长达四十余天的反复磋商与博弈,时间来到 10 月 10 日,双方最终签署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也就是广为人知的《双十协定》。这份协定的诞生,承载着全国人民对和平的殷切期盼,本应成为国家走向和平建设道路的重要基石。
“然而,国民党政府却心怀叵测,表面上摆出一副寻求和平的姿态,背地里却推行着假和平真内战的险恶政策。他们妄图凭借武力实现独裁统治,这种倒行逆施的行径,使得国内局势愈发紧张,战争的阴云再次笼罩在中华大地之上,一场大规模的内战已然难以避免。”
说到此处,讲解员微微皱眉,眼神中流露出对国民党反动行径的批判。
“面对国民党政府的挑衅与阴谋,我们共产党人毫不畏惧,坚决表明立场。”
老军人挺直腰板,目光坚毅,声音洪亮地说道:“谈,我们热烈欢迎,展现出最大的诚意与胸怀;打,我们也绝不退缩,必定奉陪到底!我们有坚定的信念和强大的力量,扞卫人民的利益,守护国家的和平与正义!”
“抗战胜利后的中国,局势错综复杂。中共中央以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审时度势,制定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英明战略方针。为了实现这一具有深远意义的战略布局,大批来自延安的党政军干部肩负使命,踏上了前往东北开辟新解放区的征程。”
讲解员既自豪又佩服地说,“在他们的行程中,雁北地区成为了至关重要的通道。为了全力保障干部们的顺利通行与安全,中共冀晋五地委和晋绥五地委积极行动起来。他们先后在右玉、左云、浑源、广灵、灵丘、山阴等多个地区,精心设立了众多兵站和接待站。这些站点犹如一颗颗坚实的堡垒,分布在雁北大地。
“各地党组织和人民群众齐心协力,踊跃筹集粮食、医药、被服等各类生活和军需物资。大家怀着对革命事业的无限热忱,不辞辛劳,夜以继日地忙碌着,只为给过往的干部们提供最贴心、最周到的服务。
“这场意义非凡的接送工作,从 1945 年 8 月拉开帷幕,一直持续到 1946 年底。在这漫长的岁月里,先后有数万名干部沿着雁北交通线,顺利进入东北等解放区。他们带着党中央的嘱托,怀揣着革命的理想,奔赴新的战场。雁北地区人民的无私奉献和全力支持,为中央这一伟大的战略部署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在解放战争的历史画卷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正是:忆往昔,倭寇狰狞,山河破碎家国痛;看今朝,中华崛起,岁月峥嵘梦想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