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石器时期的石环用途可不止一种,特别有意思。”赵导笑着解释,“它的功能得看大小、材质、做得精不精细,还有出土时的环境来判断,不是单一的。”
“首先,它可能是实用工具,跟纺织和狩猎有关,这是最基础、也最可能的原始功能。”赵导说道。
“石环还能用来纺织和狩猎?”梦瑶愣了一下,怀疑自己听错了,忍不住追问。
“最常见也最公认的用途是做纺轮。”赵导解释道,“石环中间有孔,把它插在细棍上,就成了纺锤。利用石环的重量和旋转惯性,能把麻这类植物纤维、或者羊毛这类动物毛发捻成结实的纱线,用来织布。这可是新石器时代‘纺织革命’的重要证据。”
“哦,原来是纺线用的!真长见识了,以前压根想不到这圆形石头还有这用处。”啸风恍然大悟,忍不住感叹。
“哇,这个好!”小虎眼睛一亮,搓了搓手,“我回去也找块石头磨一个!”
“我也要磨一个!”小雨立刻跟着附和,眼里满是期待,“妈妈,可以吗?”
“好,磨一个,就怕你磨不行。”李梅笑着说。
“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小虎说。
“对!”小雨附和。
“哈哈,小虎这话说得太对了!”赵导被两个孩子的认真劲儿逗笑,“不过磨石环可得有耐心,先得找块质地均匀的石头,切成圆片,再一点点磨边缘,最后还得钻个规整的孔,比磨铁棒难多啦。”
“我不怕难!”小虎攥紧小拳头,“每天磨一点,肯定能成!”
小雨也跟着点头:“我跟小虎一起磨,互相看着就不觉得累了。”
大家看着两个孩子干劲十足的样子,都忍不住笑了。
哓萱打趣道:“等你们磨好了,说不定能当‘迷你纺轮’,给娃娃做件小纱衣呢!”
这话逗得小雨脸蛋发红,却更坚定了要磨出石环的念头。
“那狩猎功能是怎么实现的?”林宇紧跟着问,好奇心完全被勾了起来。
“有些小一点、内缘很光滑的石环,可能是弓箭扳指或者护指。”赵导接着说,“套在手指上,拉弓射箭的时候能保护手指不被弓弦割伤。后来不是有专门的玉韘吗?它的雏形说不定就是这种石环。”
“对,这么一想就合理了,拉硬弓的时候弓弦确实容易勒手。”林宇点点头,彻底明白了。
“还有一种可能,是投索器的配重石。”赵导继续讲解,“在一些文化里,皮质投石索的末端会装一个带孔的环状重物,能增加投掷的威力和稳定性,石环说不定就当过这类武器的部件。”
“哦,这不就是用飞索捕猎嘛!最早许家窑人用的是挂石球,后来慢慢发展成石环了?”梦瑶立刻联想到之前提过的遗址,恍然大悟道。
赵导点点头,接着说:“除了实用,石环还可能是权力与地位的象征,比如作为礼器或权杖上的环饰。”
“对,你看有些石环做得跟工艺品似的,肯定不只是拿来用的。”陶兄指着展柜里一件打磨得格外光亮的石环附和道。
“没错,随着社会越来越复杂,一些石环做得极其精美,用料还特别考究,比如用优质的玉石,显然超出了日常实用的范畴。”吃瓜博主补充道。
“作为礼器,它们会用在祭祀、葬礼这些重要仪式上。”赵导解释,“这些精美的石环是通神、敬神的法器,象征着持有者——很可能是祭司或部落首领——能和超自然力量沟通。另外,它还可能是权杖的组成部分,有些墓葬里,大型石环会和木棍、玉钺这些东西一起出土。”
“对,考古里确实有这样的发现。”宇辰点头认同。
“考古学家推测,它们可能是装在权杖顶端的饰物,是军事指挥权或部落领导权的实物象征。”赵导举例,“比如山西陶寺遗址,被称为‘最初的中国’,那儿就出土过类似功能的‘权杖头’。”
“可我怎么看,都觉得像戒指呢。”晓萱还是盯着一个小巧的石环,坚持自己的想法。
“也有一部分石环是用作身体装饰的,这体现了古人对美的追求,这种追求自古就有。”赵导笑着回应。
“对,我学书法的,就觉得甲骨文特别有古朴美和神秘感。”宇辰接过话头,“它那稚拙的造型和原始的生命力,特别符合‘大巧若拙’的美学理念。”
“甲骨文中的‘美’字,就是一个头戴装饰的人。”吃瓜博主立刻补充,“古人用羽毛装饰自己,展示样貌,于是就造出了‘美’字。‘美’本意是漂亮,后来才引申出抽象的称赞含义。上面的两根羽毛作为特征流传了下来,下面的部分一直在变,到小篆之后,才写成‘从羊从大’的‘美’。”
“哦,原来是这么回事!没想到‘美’字还有这么个由来。”梦瑶听得津津有味,总算弄清了甲骨文里“美”字的门道。
“怪不得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原来从造字的时候就藏着古人对美的追求了。”李梅听得眼睛发亮,“那这个小巧的石环,说不定就是古人戴在手上或脖子上的装饰品,跟我们现在戴项链、手链一个意思!”
“很有可能。”赵导点头,“你看这个边缘磨得这么光滑,显然是特意为佩戴打磨的。不像那些厚重的权杖环,这个更偏向日常装饰。”
晓萱这下更得意了:“你看!我说像首饰吧!说不定还是当时的‘流行单品’呢。”
“哈哈,还真有可能。”陶兄笑着说,“不过得是手艺好的人才能磨出来,普通人家怕是还没有这闲工夫和技术,说不定也算小‘奢侈品’了。”
“对,这类尺寸刚好贴合手腕的,就是臂钏的雏形。”赵导指着展柜里一组大小相近的石环,“你看它们内缘打磨得格外光滑,就是为了佩戴时不磨皮肤,和咱们现在戴的手镯功能一模一样。”
“那这个更小的呢,有没有可能是耳环?”王静盯着展柜里一个较小的石环,突发奇想。
“那会儿的人怎么会戴耳环呢?感觉不太像他们会琢磨的事儿。”张导摇了摇头,有些不以为然。
“可别小瞧咱们祖先的审美!我觉得完全有可能。”晓萱立刻反驳,坚持自己的想法。
赵导笑着打了圆场:“还真让你说对了,新石器时代的人确实佩戴耳环。比如内蒙古兴隆洼遗址出土的玉玦,距今大概8000年,材质不光有玉,还有骨、石这些,兼具装饰、宗教和社会意义。”
“啊?真的有耳环!”啸风瞪大了眼睛,还是有点不敢相信,“没想到这么早就有这玩意儿了。”
“而且这些玉玦,常被发现戴在死者的耳朵两侧。”赵导补充道,“这说明它可能不只是装饰,还象征着佩戴者的身份,或者是用来沟通神灵的法器。耳环的材质也很多样,玉、骨、石、玛瑙、象牙都有。”
“那他们是怎么戴上去的?也像现在这样打耳洞吗?”赵芳好奇地问,这话也问出了大家的疑惑。
“这些早期耳饰设计都很简单,大多是环形带个缺口,造型古朴又简约。”赵导解释道,“不用特意打耳洞,直接夹在耳垂上或者卡在耳际就行。而且当时男女都能戴,不是女性的专属。”
正是:磨石而砺,精工开刃启鸿蒙,更玉琢成器,火铸为陶,祖先风采辉星斗;抟土以陶,妙手塑纹彰异彩,复耕播以粟,织造以麻,华夏文明溯本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