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铁权奇遇记
“站着还真有点累。”梦瑶揉着腰,声音里带着几分疲惫。
“这才第一展厅就累了?”王静转头看向她,眼神里藏着一丝担忧,“你平时是不是很少长时间走动?”
“累了就歇会儿,别硬撑。”宇辰环顾四周,语气格外温和,“咱们找个地方坐一坐。”
“哪有歇的地方啊?”梦瑶扫了眼展厅里来往的人群,有些无奈地说。
“坐在这里吧,这里有座位。”一个温和的声音突然传来,一位穿着蓝色工作服的女工作人员笑着走过来,把梦瑶领到展厅最边角处,那里放着一把不起眼的黑色椅子。
“原来这有个椅子啊!”梦瑶惊喜地坐下,忍不住感叹,“博物馆里的灯光太柔和了,不仔细看还真发现不了。谢谢您了!”
“没事。”工作人员摆了摆手,笑容很亲切。梦瑶心里忽然觉得,刚才那句简单的“没事”,此刻听着格外熨帖——这位大姐的眼神里没有丝毫敷衍,满是真诚。
她仔细打量了下工作人员,对方相貌、身材都很普通,可那双眼眸里的暖意,却让人一下子记在了心里。
“喝口水歇一歇,缓缓劲儿。”工作人员看着梦瑶手里的水杯,笑着说,“逛博物馆看着轻松,其实也是个累活,有的游客能在大同博物馆里待一整天呢。”
“您贵姓啊?”宇辰见她和善,主动问道。
“我姓姜。”她答得干脆。
“是姜子牙的那个姜吗?”梦瑶眼睛一亮,好奇地追问。
“对。”姜大姐点头,话不多,脸上的笑意却更浓了,那神情就像家里来了远道的客人,满心都是真诚的招待,让人觉得格外亲切。
“您是在这里负责什么工作的呀?”宇辰又问。
“我负责打扫卫生。”姜大姐说着,顺手拿起旁边的抹布,走到最近的玻璃展柜前轻轻擦拭。她凑过去仔细看了看,确认展柜上没有一丝尘污,才满意地走回来。
“您干工作可真认真!”梦瑶由衷地称赞道。
“我喜欢这里。”姜大姐的语气里带着几分满足,“把这些展柜擦得亮亮的,看着大家认真看文物的样子,我心里也高兴。”
“您天天在这里,听游客聊得多了,估计对这些文物也很懂吧?”梦瑶好奇地问。
“那可不行,差得远呢。”姜大姐笑着摆手,“就说最近展厅里那个铁权吧,好多人都来围着看。”她顿了顿,接着说,“有人能发现那铁疙瘩上面有字,也有人会拿着手机查资料,可到底写的是什么字,没一个人能说清楚。”
“哪个铁权啊?”梦瑶坐直了身子,顺着她的话追问。
“这个。”姜大姐一边说,一边迈步走到不远处的玻璃展柜前,伸出手指着柜子里那个不起眼的铁制器物,轻声说,“就是这个。”
恰好小虎也过来了,“妈妈,这是什么呀?看起来硬邦邦的,就是个铁疙瘩嘛!”小虎蹲在展台前,手指戳了戳玻璃柜里的铁器,满脸好奇地抬头问。
赵芳凑过去看了看,铁器表面刻着弯弯曲曲的纹路,她皱了皱眉有些犹豫:“这个啊……我也说不准,你问问你爸爸。”
“这是铁权。”刘明故作笃定地开口。
“铁权?那是干什么用的?”赵芳立刻追问,语气里带着点“考倒你”的意味。
刘明的眼神瞬间飘向别处,小声嘀咕:“我……我也不知道。”
“笨!连这都不知道还乱讲。”赵芳毫不客气地吐槽。
“你不也不知道吗?”刘明不服气地反驳,声音却压得更低。
“你说什么?”赵芳的音量陡然提高,刘明赶紧摆手:“没说什么!我就是觉得这东西挺古老的。”
赵导走了过来,“这个‘铁疙瘩’,正是秦始皇为统一度量衡所下发的标准重量量具——‘权’。”
“权?”晓萱歪了歪头,满脸疑惑,“这名字听着挺特别的。”
“‘权’就是咱们现在说的秤砣、砝码,和它配对使用的秤杆叫作‘衡’,”赵导耐心解释,“咱们常说的‘权衡’一词就打这来的,原意是掂量物体的分量,后来才慢慢引申出考虑、斟酌的意思。”
“权衡利弊!这个我知道!”林宇立刻接话,还得意地挑了挑眉。
“你懂啥?就会接话茬。”晓萱白了他一眼,指着铁权上的纹路追问,“那你说说,这上面刻的啥字?看着跟画画似的。”
林宇凑到玻璃前眯着眼睛看了半天,声音越来越低:“这……这啥字啊,一个也不认识。”
“宇辰,你快来认认,这上面写的是什么?”梦瑶拉了拉身边的宇辰。
宇辰仔细观察了片刻,点点头:“这字体是小篆,秦代常用的文字。”
“我也知道是小篆!我问的是上面写的内容是什么!”梦瑶无奈地白了他一眼,语气里带着点嗔怪。
宇辰摸了摸鼻子,有些不好意思:“我……我没写过篆文,认不出来具体内容。”
“你不是天天吹自己书法好吗?连篆文都认不全……”梦瑶的话还没说完,就被啸风打断:“赵导,您肯定知道这上面写的是什么吧?您给我们讲讲呗。”
赵导笑着点头,指着铁权上镶嵌的铜诏版解释:“这铁权上面镶有铜诏版,上面刻的是40个秦篆字,内容是‘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
“这文绉绉的,到底是什么意思啊?”晓萱听得一头雾水,忍不住追问。
“意思是说,始皇帝二十六年,也就是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了天下,百姓得以安宁,于是确立了皇帝的称号,”赵导用通俗的语言翻译,“之后他下诏书给丞相隗状和王绾,让他们依照法令纠正度量衡器具不一致的地方,让那些对度量衡有疑惑的人都清楚统一的标准。”
“哦!原来是这么回事,这回我终于知道了!”李梅恍然大悟,赶紧拉过身边的小雨,“小雨,快好好看看这个铁权,这可是重要的历史知识,说不定考试的时候能用上呢!”
可小虎和小雨早就没了耐心,两人围着玻璃柜转了两圈,又蹲在地上看了半天,还是觉得这个“铁疙瘩”没什么意思,悄悄拉着手跑到别处看更鲜艳的展品去了。
“啧,又是件仿品。”吃瓜博主盯着展柜里的铁器,语气里带着几分惋惜。
赵导在一旁无奈耸肩:“没办法,真品早进了国博。目前国内发现的秦权或诏版虽说有五十多件,但权和诏版连在一起的,全国就两件——大同左云县出土的那件被国博收了,另一件烟台文登县的,留在了山东当地。”
“原来这么稀有!”啸风恍然大悟。
陶兄也跟着点头:“难怪你把仿品当镇馆之宝摆在门口,毕竟这里才是它的‘老家’。”
聊到这物件的用处,陶兄引经据典:“《孟子》里说‘权,然后知轻重’,《汉书》也讲‘权者,铢、两、斤、钧、石也’,说白了,这就是秦代的秤砣。”
“可别小瞧这秤砣。”吃瓜博主补充道,“它刻着诏版,既是秦代统一度量衡的铁证,上面的字还是秦篆的活例子,文物价值高着呢。”
一旁的晓萱听得入神,忍不住问:“那度量衡具体是指啥?”
“简单说就是三样。”王静接过话头,“度是测长度,量是算容积,衡就是称重量。”
张导进一步解释“度”:“古代测长度用寸、尺、丈这些单位,最早都是按人体来定的——比如‘布手知尺’,商代的‘尺’,差不多就是拇指和食指张开的最大距离,也就是一拃,十寸是一尺,十尺又是一丈。”
正是:武灵王雄才大略,胡服骑射安北境;汉高祖深谋远虑,平城白登定边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