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山区县医院的会议室里,村医们刚考完培训试卷,纷纷交卷离场。林晓拿起一份试卷,满分 100 分,这位村医考了 88 分,可想起早上看到的场景 —— 他拿着离线 AI 终端,半天不知道怎么录入老人的舌苔数据,最后还是陈叔帮的忙,她心里就堵得慌。
“答题通过率 85%,实操合格率才 52%,这差距也太大了。” 周涛拿着统计报表走进来,语气里满是无奈,“有个村医试卷考了 90 分,实操时连‘断网暂存数据’都不会,还问‘是不是等有网了再录就行’。”
张建国在一旁皱紧眉头:“总不能让这种没学会的村医拿着 AI 去给老人看病吧?出了问题谁负责?老人的健康不是儿戏,这验收要是成了形式主义,我们之前的培训就全白做了。”
林晓走到窗边,看着外面排队等着领培训证书的村医,突然想起老院长说过的话:“基层医疗要的是‘能做事的人’,不是‘能答题的人’。” 她转身对团队说:“传统的答题验收不行,我们得换个方式,用真实场景考实操,会做事才算合格。”
当天晚上,林晓就借鉴 AI 诊断的 “场景化逻辑”,设计出 “实操考核方案”。她把考核分成三个真实任务:第一,给模拟老人(找当地村民当演员,提前设定症状)录入血压、舌苔数据,必须用离线模式;第二,根据 AI 生成的建议,用方言给 “老人” 讲健康提醒,比如 “少吃腌菜”“明天要测血压”;第三,故意断网,让村医完成数据暂存,等网络恢复后同步到云端。
为了保证公平,林晓还组建了评审组 —— 联盟里的医疗专家负责技术准确性打分,优秀村医(比如石头村的老张、雾岭村的陈叔)负责评估操作效率和与老人的沟通方式,满分 100 分,80 分以上才算合格,全程录像留底,方便后续复盘。
首次实操考核选在西部山区的青石县。考核当天,15 位村医轮流上场,“模拟老人” 李奶奶故意刁难:“我听不懂你们说的‘离线模式’,你就直接告诉我,我这血压要不要吃药!” 有位年轻村医一开始慌了神,后来想起培训里 “用方言讲重点” 的技巧,慢慢跟李奶奶解释:“您别担心,我先帮您把血压录进去,机器会告诉咱们该怎么做,断网也能弄,不耽误事。”
考核结果出来,村医实操合格率从之前的 52% 提升到 78%。有位没合格的村医主动找到林晓:“林医生,我想申请再培训。以前觉得会答题就行,今天才知道,能真帮老人解决问题,才是真学会了。”
消息传到康医科技,王浩主动联系林晓:“我们想给你们提供‘模拟考核设备’,10 套离线 AI 终端,还有一个‘模拟老人症状数据库’。” 他带着设备来县医院演示,打开数据库,里面不仅有普通的高血压、糖尿病症状,还有 “彝族儿童吃荞麦后的积食症状”“藏族老人高寒关节不适” 等特殊案例,全是联盟之前收集的多民族病例。
“这些设备能模拟不同地域老人的常见症状,村医可以反复练手,考核时更贴近真实场景。” 王浩说,“比如模拟‘山区老人没网’的情况,终端会自动断网,村医得自己找暂存按钮,跟真的一样。”
林晓让周涛测试设备,周涛故意选了 “彝族儿童积食” 的案例,终端立刻弹出 “舌苔黄厚 + 手心热” 的症状提示,还附带彝族方言的健康建议模板。“连这些细节都考虑到了?” 林晓有些意外。
王浩笑了笑:“跟着联盟做基层医疗这么久,早就学会‘把细节做透’了。以前我们总想着推先进设备,现在才明白,基层需要的是‘能帮上忙的细节’,比如多民族的症状库,比如离线时的操作提示。”
考核方案推广后,越来越多的村医主动要求 “补实操课”。青石县的村医小赵说:“上次实操没合格,我回去跟着老张练了一周,现在不管是断网录数据,还是给老人讲建议,都熟得很。这实操考核比答题管用多了,学会的都是真本事。”
林晓看着不断提升的实操合格率,心里终于踏实了。她在知乎专栏里写:“基层培训的验收,不该是一张试卷,而该是老人满意的笑容,是村医熟练操作 AI 的双手。我们要的不是‘通过率’,是‘能做事的人’,是能守护农村老人健康的‘靠谱帮手’。”
专栏下面,有位基层医疗管理者留言:“我们县也想引进这种实操考核,能不能给份详细方案?基层太需要这种‘接地气’的验收方式了!”
林晓回复留言时,想起老院长的纪念碑,突然觉得,他们正在用自己的方式,一点点实现老院长的愿望 —— 培养出更多 “能做事、会做事” 的基层医生,让每个农村老人,都能享受到靠谱的医疗服务。而这,就是他们坚持下去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