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洞头实验小学,校门口早早挂起了“非遗手作进校园”的彩色横幅。苏晚和众人推着装满材料的推车走进校园时,五年级(2)班的孩子们已经趴在窗边张望,看到车上挂着的迷你灯笼,教室里立刻响起一阵欢呼:“哇!是市集上的竹编灯笼!”
班主任陈老师笑着迎上来,接过苏晚手里的课程手册:“孩子们昨天就开始问了,说要跟着手艺人学本事呢!”她领着众人走进教室,讲台上早已摆好投影仪,课桌拼成六个小组,每组桌上都铺着浅棕色粗布,整齐摆放着竹丝、水性漆、剪纸和迷你竹模——李师傅特意把竹丝截成15厘米的短段,还提前穿好了引线;郑师傅的徒弟将水性漆装在带小刷子的塑料罐里,颜色选了孩子们喜欢的粉、蓝、黄三色;张奶奶则把剪纸分成小份,每份里都有卡通动物和校徽图案,方便孩子们挑选。
上课铃响后,苏晚走上讲台,先播放了林晓提前剪好的手艺人纪录片。视频里,李师傅坐在小院编竹丝,手指翻飞间竹骨架慢慢成型;陈师傅绷着蜀绣绷子,银线在布面上绣出海鸥翅膀;周师傅转动皮影灯笼,光影在墙上投出活灵活现的人物。孩子们看得眼睛发亮,坐在前排的小男孩举手:“老师,竹丝真的能编出这么多东西吗?我也想试试!”
“当然可以!”苏晚笑着点头,邀请李师傅上台演示。李师傅拿起一根竹丝和引线,站在投影仪前,一步一步教孩子们编“平安结”:“先把竹丝折成十字,再把右边的丝绕到左边,像给小伙伴系鞋带一样……”他的动作放慢了好几倍,手指偶尔会故意停顿,等孩子们看清步骤。有个扎马尾的小女孩没跟上,李师傅走过去蹲在她身边,握着她的手一起绕竹丝:“别急,慢慢来,竹丝很听话的。”
与此同时,林晓在教室后排打开元宇宙“非遗乐园”,几个孩子轮流戴上简易VR眼镜,体验虚拟编竹丝。戴着眼镜的小男孩惊呼:“我看到虚拟师傅在调漆!还能自己选颜色刷在竹编上!”其他孩子凑在旁边,叽叽喳喳地讨论要选什么颜色,课堂气氛一下子热闹起来。
接下来是剪纸和漆艺体验环节。张奶奶走到一组孩子面前,拿起剪刀教他们剪小海豚:“先把纸对折,沿着边缘剪出海豚的身体,记得要留个小尾巴别剪断……”她特意把剪刀换成圆头的,还手把手帮力气小的孩子调整姿势。有个孩子剪完海豚,又拿起粉色漆料,在海豚身上画了个爱心:“我要把它送给妈妈!”张奶奶笑得眼睛眯成一条缝:“真好看,这是最特别的小海豚。”
郑师傅的徒弟则教孩子们给竹编书签上漆。他先在白板上画了简单的图案:太阳、小花、小房子,让孩子们照着画。有个喜欢画画的孩子,在书签上画了个小院,还添了几个小人:“这是李师傅在编竹丝,张奶奶在剪剪纸!”郑师傅的徒弟赶紧拿出手机拍照:“等漆干了,我帮你塑封好,这样就能一直保存啦。”
吴叔的dIY月饼环节最受欢迎。他把迷你竹模分给孩子们,每个模子里都刻着不同的图案:小海鸥、灯笼、竹编结。孩子们拿着面团,在吴叔的指导下按压竹模,再放进迷你烤箱。等待月饼出炉的间隙,吴叔给孩子们讲竹模的故事:“这些模子都是李师傅用竹丝编的,每个图案都藏着手艺的心意,就像你们做的手作,都带着自己的想法。”
中午休息时,孩子们纷纷把做好的手作拿出来分享。有的孩子举着编好的平安结书签,有的捧着画满图案的漆艺竹片,还有的拿着刚出炉的竹模月饼,教室里满是成就感。陈老师笑着对苏晚说:“平时上课孩子们总爱动,今天做手作特别认真,连最调皮的男孩都坐了一上午。”
下午的课程,苏晚特意安排了“跨地域非遗分享会”。她打开元宇宙“跨地域合作区”,给孩子们展示云南藤艺师傅寄来的藤竹混编灯笼样品:“你们看,这是用云南的藤条和咱们的竹丝编的,两种手艺合在一起,就有了新的灯笼。”她还连线了西安的周师傅,屏幕里周师傅举着皮影灯笼:“我这里有皮影,你们那里有竹编,咱们下次可以一起做皮影竹编小摆件!”孩子们对着屏幕挥手,纷纷说要学做皮影。
课程最后,每个孩子都拿到了一个“非遗手作小证书”,证书上贴着张奶奶剪的校徽剪纸,还有李师傅编的迷你竹结。苏晚站在讲台上,看着孩子们小心翼翼地把证书和手作放进竹编小礼盒,心里满是温暖:“今天你们都是小非遗传承人,希望以后你们能带着这些手作,把非遗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离开学校时,夕阳已经西斜。孩子们追在推车旁,有的说要去小院学竹编,有的问下次活动什么时候举办。李师傅笑着答应:“周末欢迎你们来小院,我教你们编竹编小篮子!”张奶奶也补充:“我给你们准备卡通剪纸,咱们一起剪满院子的小动物!”
坐在返程的车上,众人还在聊着课堂上的趣事。林晓拿出手机,翻着孩子们做手作的照片:“我要把这些照片放进元宇宙‘非遗进校园’板块,让更多人看到孩子们的作品。”郑师傅的徒弟则说:“下次可以调更多颜色的漆,让孩子们做更漂亮的漆艺手作。”
苏晚靠在车窗边,看着窗外掠过的海岸线,手里攥着一张孩子送的画——画上是小院的模样,李师傅在编竹丝,张奶奶在剪剪纸,孩子们围在旁边,手里拿着各式各样的手作。她突然明白,非遗传承的意义,不仅是让老手艺活下去,更是让年轻的生命爱上这些带着温度的手艺,让它们在一代又一代的小手里,长出新的枝叶,走向更远的未来。
回到小院时,屋檐下的藤竹混编灯笼还在轻轻晃动。苏晚走进房间,在笔记本上写下:“‘非遗进校园’首站圆满结束,收到32个孩子的手作反馈,15个孩子预约周末小院体验课。下一步:筹备云南藤竹混编灯笼量产,更新元宇宙‘校园非遗板块’。”
窗外的海风带着竹丝的清香吹进来,苏晚看着笔记本上的字迹,嘴角忍不住上扬。她知道,这场关于非遗和远方的约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只要有这些热爱手艺的人,有这些期待手艺的孩子,这条路就一定会充满阳光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