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收到《外婆的庭院约定》初稿后,当即决定策划一场“时光约定”系列双绘本分享会。编辑在电话里语气雀跃:“苏老师,两本绘本一讲亲子情、一述祖孙情,刚好覆盖人生两段最重要的约定时光。我们想把首场分享会放在你的故乡小镇,让故事回到源头,肯定更有意义!”
苏晚星几乎是立刻答应了。挂了电话,她转头看向正在给画具消毒的陆时衍,眼里满是期待:“我们要回小镇办分享会啦!就在镇里的图书馆,你说外婆要是知道,会不会很开心?”
陆时衍放下手里的工具,走过来握住她的手:“她一定比谁都开心。”他早已提前联系了小镇的文化站,不仅敲定了图书馆的场地,还特意请人翻修了二楼的小活动室,准备让参加活动的小朋友现场体验画绘本。
分享会当天,小镇的图书馆里挤满了人。除了闻讯而来的村民,还有不少从邻镇赶来的读者,连镇小学的老师都带着学生们来了,小小的阅览室里座无虚席,空气中飘着淡淡的墨香和桂花糕的甜味——那是陆时衍特意拜托张奶奶做的,摆满了靠窗的长桌。
苏晚星穿着一身浅杏色的连衣裙,胸前别着那枚“星衍”时光勋章,手里捧着两本绘本,站在临时搭起的小舞台上。阳光透过图书馆的玻璃窗,洒在她身后的投影幕布上,上面循环播放着绘本里的插画,从海边的星空到庭院的月季,一幕幕温暖的画面让现场安静了下来。
“今天想和大家分享两个关于约定的故事。”苏晚星的声音温柔而清晰,“第一本《海边的星星约定》,藏着孩子对父母的期待;第二本《外婆的庭院约定》,则是我想写给外婆的话——约定不是一时的承诺,而是刻在时光里的牵挂。”
她翻到《外婆的庭院约定》最后一页,投影幕布上立刻出现了那张定格着温暖的画面。“长大后的女孩回到庭院,带着外婆的记忆做好桂花糕,她身边的相框、手链,都是外婆留下的爱。”苏晚星的目光扫过台下,“其实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有这样一个‘庭院’,里面藏着未说出口的牵挂和未曾忘记的约定。”
话音刚落,台下就响起了轻轻的抽泣声。坐在前排的张奶奶擦了擦眼角,笑着说:“晚星这孩子,把她外婆的心思都画出来了。当年你外婆总说,等你回来,要教你做一辈子的桂花糕,现在呀,她的心愿在画里实现了。”
活动中途的互动环节,一个扎着麻花辫的小女孩举起手,声音软软的:“苏老师,我奶奶去年去世了,我们约定好要一起种向日葵,我还能实现约定吗?”
苏晚星走下台,蹲在小女孩面前,轻轻摸了摸她的头:“当然可以呀。”她拿起桌上的画笔,递给小女孩,“你可以像绘本里的姐姐一样,把和奶奶的约定画下来,或者自己种下向日葵。等花儿开了,就像奶奶在陪着你一样,约定就实现了。”
小女孩似懂非懂地点点头,接过画笔,在纸上画起了小小的向日葵。陆时衍站在一旁,给孩子们分发画纸和颜料,看着苏晚星耐心地引导着每一个孩子,眼里满是温柔。他转头看向窗外,只见图书馆的小花园里,不知何时种上了一片月季,和外婆庭院里的那些一模一样,在阳光下开得正盛。
分享会的最后,苏晚星邀请在场的读者们写下自己的约定,贴在活动室的“约定墙”上。大人们写下对家人的承诺,孩子们画下对未来的期待,一张张便签贴满了整面墙,像一串串闪耀的星星。
活动结束后,读者们排着队让苏晚星签名。有位头发花白的老爷爷递上绘本,红着眼眶说:“苏老师,我和老伴约定了一辈子,要去看看大海,现在她走不动了,我带着她的照片去,算不算实现约定?”
“当然算。”苏晚星在绘本上签下“愿约定永不褪色”,抬头对老爷爷说,“只要心里记着,约定就永远都在。”
夕阳西下时,图书馆里的人渐渐散去。苏晚星和陆时衍收拾着场地,看着满墙的约定便签和桌上剩下的桂花糕,心里满是踏实。陆时衍从身后抱住她,轻声说:“你看,我们把故事带回了这里,也把温暖留给了这里。”
苏晚星靠在他怀里,看着窗外渐渐亮起的路灯,忽然想起外婆曾说过,最珍贵的约定,从来都不是一定要完成什么,而是在约定的过程中,彼此牵挂、彼此陪伴。
她知道,这场小镇里的分享会,不是故事的终点。“时光约定”系列还会继续,她和陆时衍的约定也会在岁月里慢慢实现,而那些藏在绘本里的温暖,会像小镇的书香一样,在更多人的心里,留下长久的回响。
要不要我继续写苏晚星接到新的合作邀请,决定创作“时光约定”系列第三本,聚焦“朋友间的约定”,并在采风时重逢儿时好友,重拾多年前未完成的约定的情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