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矛盾的苗头
分组制推行的第一周,嫂子学院里明显更有秩序了。
小队长们干劲十足,每天一早就带着人分工、排计划,干得热火朝天。
可这种秩序很快就遭遇了考验。
在二组里,一个嫂子叫张桂兰,脾气大,心气高。她觉得自己明明有资格当小队长,却偏偏没选上,每天心里堵得慌。
这天,二组正在赶一批布鞋活计,桂兰突然甩下针线:“凭啥她说啥就是啥?不就是小队长吗?她能比我强哪去!”
说话的是二组的小队长孙红,平日里耐心,但这会儿也急了:“桂兰,这活是大家的,不是我的。我让你绣鞋面是因为你手艺细,你非得和我对着干,咱一组人怎么交差?”
气氛立刻僵住,几个嫂子面面相觑,手里的针都停了。
二、矛盾升级
偏偏就在这时,另一组的小队长李嫂带人路过,看见热闹便停下来。
桂兰一见更多人围观,火气更大:“你们别觉得当了小队长就高人一等!要不是评比那天我家孩子闹,我怎么可能输?这活我还不干了!”
说完,她啪的一声,把布鞋甩在桌上。
二组嫂子们慌了:活要是砸手里,全组人都跟着受罚。
有人小声劝:“桂兰,别闹了,大家都指望这点钱呢。”
可桂兰铁了心要找回场子,根本听不进去。
三、赵玉华介入
消息很快传到赵玉华耳朵里。她没立刻去训,而是先让人继续做工,自己悄悄观察。
等桂兰真要走时,赵玉华才开口:“桂兰,你坐下。”
桂兰愣了下,还是不服:“玉华,你要说我不行,那我走就是!”
赵玉华盯着她,缓缓道:“我不说你不行,我说你还没行到那个份上。你觉得自己该当小队长,那我问你,你能带人吗?能让大家跟着你干心服口服吗?”
这一句话,院子里顿时安静下来。
四、当众的考验
赵玉华继续道:“这样,既然你不服,那我给你个机会。明天,二组的活分你一半,你来带人,看看你能不能干得比孙红好。大家都在场,公道自在人心。”
嫂子们一阵骚动。
桂兰原本还想硬撑,可心里也发虚。她手艺好没错,但要说带人……她自己都没底。
孙红却立刻点头:“我没意见。”
她眼神坚定,反而更赢得嫂子们的好感。
五、真刀真枪的比拼
第二天一早,二组分成两伙。桂兰带着几个人做鞋面,孙红带着人做鞋底。
开始时,桂兰气势汹汹,不停催促:“快点,快点!这针脚不齐,拆了重来!”
可没过多久,她带的人就急得手抖,针脚越发乱,速度也慢下来。
反观孙红,一边干活一边哄着:“慢点没事,先把样子做好,快是练出来的。”
她带的小组人心不慌,鞋底做得又快又齐。
到傍晚一对比,高下立判。
孙红那边一摞鞋底整齐摆着,桂兰那边却只勉强赶出半数,还出了几个次品。
六、桂兰的低头
嫂子们七嘴八舌议论开:
“果然会带人比光手快更重要。”
“是啊,桂兰一个人做是快,可带人不行啊。”
桂兰脸涨得通红,低下头不吭声。
赵玉华走过去,拍了拍她的肩:“桂兰,你的手艺没人怀疑。可一个小队长,不是只管自己快,还得管大家都快。你要真想当队长,就得先学会带人。”
这一席话,说得桂兰眼眶发红,半晌才闷声道:“玉华,我服了。”
——
嫂子学院的第一次内部冲突,以这种“实战比拼”方式落下帷幕。
从那以后,嫂子们更明白了一个道理:
小队长,不是面子,是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