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与数学中心的合作渐入佳境,初步构建起的联合工作模式开始显露出效率。乔琳大部分时间都沉浸在物理图像与数学符号交织的世界里,带领着团队在理论的迷宫中谨慎探路。体内青莲本源的滋养,在这种高精度、高协调度的思维活动中,愈发显得游刃有余,不仅维持着她精神的清明,更似乎潜移默化地优化着她处理复杂信息、进行跨学科转换的神经效率。
这天傍晚,她结束了一天的工作,回到公寓。例行演练完那套舒缓而有效的《青木养身功》后,她正准备为自己准备晚餐——一份以优质蛋白和大量蔬菜为主的轻食,手机屏幕亮了起来。是许妍发来的信息,没有文字,只有一张聊天记录的截图。
乔琳点开图片。截图上是许妍和陆晨在绿色聊天软件上的对话。
陆晨的头像换了,是一张在异国图书馆窗边的侧影,看起来沉稳了些。他发来的信息不长:
“妍妍,最近还好吗?我这边总算初步安定下来了,跟学长合伙的小项目有了点起色。刚忙完一个阶段,突然想起……很久没问候你了。”
隔了几个小时,许妍才回复,语气客气而疏离:
“谢谢关心,我一切都好。工作比较忙。恭喜你项目顺利。”
陆晨很快又回了一条,带着些试探:
“那就好。看到你朋友圈发的下乡调研照片了,很佩服你,还是这么有冲劲。那边条件挺苦的吧?注意安全。”
后面跟了个太阳表情。
许妍的回复依旧简洁:
“还好。习惯了。”
对话到此为止,没有再继续。
乔琳放下手机,走到料理台前,开始清洗蔬菜。水流哗哗,她的思绪却异常清晰。体内青莲本源平稳流转,将这点来自外界的、关于妹妹情感生活的微小波澜,迅速分析、沉淀。
陆晨主动联系,语气克制,带着明显的试探和未完全放下的关心。他提到了自己的“小项目起色”,像是在展示他正在努力践行“靠自己”的承诺。而许妍的回应,礼貌,平静,保持着清晰的界限感,没有给予任何可能引发误会的信号,也没有流露出多余的情绪。她提到了“工作比较忙”,这是事实,也是她当下生活的重心。
乔琳能感觉到,许妍是真的放下了。不是赌气,不是失望,而是一种重心彻底转移后的自然淡然。她的价值感和成就感,如今更多地来源于她独立完成的报道、她深入基层的记录、她在专业领域获得的认可。陆晨的存在与否,以及他是否“有能力承担责任”,已经不再是衡量她自身价值的重要标尺。
这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成长与独立。
乔琳将洗好的蔬菜沥干水,开始切配。动作不疾不徐,带着一种稳定的节奏。青莲本源在她体内静静滋养,优化着她的身体状态,也让她的心绪如同被泉水洗涤过般澄澈。她能“看到”自己生命本源深处那株青莲的虚影,似乎又凝实了微不可查的一丝,与她自身意志的坚定、心境的通透相辅相成。
她并不担心许妍。妹妹已经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世界和航向,一段过去的感情,无论对方是试探还是怀念,都很难再撼动她内心的稳定。
晚餐很快准备好。乔琳坐在窗边,慢慢吃着。食物简单洁净,却能高效地转化为支撑她一切活动的能量。
手机又震动了一下,是许妍直接发来的文字:
“姐,看到了吧?我回复得还行吧?”后面跟了个俏皮的眨眼表情。
乔琳唇角微扬,回复:
“很好。”
许妍回了个“奋斗”的表情包,便没有再说话。她显然并不需要姐姐过多的指导或安慰,只是习惯性地分享,并确认自己的处理方式是否得当。
乔琳放下手机,继续用餐。
窗外,华灯初上,夜幕降临。城市的喧嚣被玻璃隔绝,室内一片安宁。
绿泡泡上的短暂对话,如同投入深潭的一颗小石子,激起了几圈微澜,便迅速消散,未能改变潭水的深邃与宁静。
无论是许妍的情感世界,还是乔琳的学术探索,都在各自既定的轨道上,稳步前行。前路或许仍有风雨,但内核的稳定,让她们拥有了应对一切的底气。
深潭微澜,不惊不动。她们的成长,早已超越了依赖外界认可的阶段,扎根于自身力量的不断生发与壮大。